第二百五十三章:皇帝陛下都怒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成极品渣女后她只想洗白!
不同于楚宁这样的门外汉,得知这种历史性的发现,虽然激动,但很快就能平静下来。郑涧出于翰林院的名声,这样的好事对他而言是扬名立功的机会,欢喜的心情更复杂些。至于太医署……
他们的兴奋已不能简单形容!
自打知道还有新发现的《内病方经》,太医署一众太医一涌而来,差点把翰林院的门槛踏平。一个个如同饿了三天三夜的狼崽子,一进门揪着衣领就疯狂追问——
听说发现晚燕的《内病方经》了?
誊写的书稿呢,在哪里,快拿给我们看看。
具体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是脏腑、经络,还是针灸?
确定是《内病方经》吗,谁断定的,应该不会看错吧?
你们是在哪儿发现的,原稿有多少,字迹还能看清楚吗,有没有受到什么损坏?
……
一番炮语连珠,把翰林院里的人弄得脑壳“嗡嗡”地响。郑涧眼冒金星地捂着额头,大声喊了句,“停!”,才勉强让屋子安静下来。
梁坤根本冷静不了,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欣喜若狂。但凡是有点追求的医者,不喝酒吃肉庆祝一番,都对不起自己的身份。
“郑大人,你就别藏着掖着了,我们可都听说你们翻对出了这本奇书,当下就扔了手上的事务,赶紧冲过来。你瞧我们医令大人,气都还没喘匀呢。”
郑涧顺势一看,角落里,年迈的陈医令果然正扶着大柱子,累到直翻白眼。
额,为了能早一眼看到,确实是很拼命了。
郑涧一个头两个大,太医署一群人将他团团围住,那期待的目光让他顿时觉得自己像一块大肥肉似的,可是……
“各位大人,并非是我不想给你们看,这……”
他尴尬地抿了抿嘴,硬着头皮道,“我们方才虽然翻对了许久,但要论完整的意思,也只翻对出了这题头的四字,其余内容,我们实在是看得一头雾水啊。”
梁坤一挥手,不以为意道,“郑大人毕竟行外人,不懂医家言语,再正常不过。我们这些人虽然不说是当世名医,却自小浸染医道,读过无数医书,想必对我们而言,读起来不会有太大问题。”
其余太医也纷纷应和,“是啊是啊,不管怎样,先让我们过过眼嘛。就算我们几个不懂,我们陈医令怎么也能认出个十之六七啊。”
郑涧一想,倒有几分道理,他们毕竟都是大周朝赫赫有名的医者,在这方面确实比他有经验得多。
于是又派人去贤文堂,让那几位正仔细研究的属官,将书稿再送回来。
梁坤等人见到派去的人捧着文书回来,纷纷快步上前,激动地接过,期待地打开,认真地研读……
一刻钟后……
雀跃的笑容在脸上慢慢垮下来,太医们面面相觑,僵硬地将希望的目光望向陈医令和梁坤,却见他们二人也怔愣当场,双眼迷茫。
陈医令:“……”
梁坤:“……”打扰了。
紧接着是双方间一阵干笑,郑涧清了清嗓子道,“诸位大人有所不知,这是岐文,大周各大藏书阁中几乎找不到对岐文的记载。”
梁坤悲伤涌上眉头,哭丧着脸问,“楚宁那边,可有什么说法?”
郑涧摇了摇头,给他们再加了一盆冷水,“楚大人之前来过,这文稿就是她送来的,本是想询问翰林院是否有破译之人。”
“那就是,毫无办法可言了。”
“也不是……”郑涧幽幽道,“若是……”又觉得更不可能,算了。
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太医署众人奔跑而来,丧气而归。然而此事着急也没有用,只好希望翰林院的大人们早日有破解之法。
这里一番跌宕起伏,程府里,楚宁一回府就被杨氏拉着相看衣裳。
楚宁这才记起,明日便是杨氏去易国公府赴宴的日子了。
这段时日,程御请来的嬷嬷,给杨氏进行了魔鬼般的突击训练,从站姿、坐姿、行礼、用膳、回话、玩乐等一一特训。
时间紧,一系列礼仪又繁琐,对杨氏来说,真是一团乱麻。好在她吃惯了苦,又不想给程御丢人,对反复练上数十遍的一个动作,也能静下心来。
几日过去,粗略应付个场面是足够了,加上有付夫人看顾,杨氏悬着的心也慢慢安稳下来。
楚宁和刘姑等人,按着嬷嬷去定做的几套衣裳,给杨氏逐件试穿后,选了一套青褐色的衣裙,看着端庄大气,人也精神。
次日,仔细盘了发,拾掇妥当,杨氏带着刘姑出了门。
杨氏去了才确定,易国公夫人确实如传闻所说,和善慈目。这次她下了二十来张帖子,均是宴请高门显贵中同她一般年纪的老夫人,一应吃喝都安排得十分妥帖,丫鬟们也大方有礼,杨氏起初进门找不到方向,也立即有人和声细语地一路指引过来。
付夫人带着她认了一圈,简单说了宾客们的身份,杨氏赶紧暗暗记下,否则叫错了人可就徒增笑柄了。
见她逐渐适应,付夫人便想起身去找易国公夫人说些体己话,走之前还笑着叮嘱道,“若遇到什么不懂的,只管差人来叫我。我也不会去太久,很快便回来。”
杨氏连忙应她,“夫人只管去,我在这里吃吃茶,不打紧。”
她也确实是埋头吃茶,直到一道阴影遮下来,杨氏抬头一看,在脑海中拼命回忆,这位,方才说是谁来着。
哦,是通政司参议傅家的那位老夫人。
孙氏。
傅老夫人有个极疼爱的长孙,在国子学读书,正是之前那群嘲笑何锦书、江明等人去城西做杂活,还到处造谣他们自甘下贱的纨绔子弟之一。
没想到奚落过后,反被楚宁狠狠打脸,被富养长大的傅家嫡子怎么受得了这等屈辱,便常在府中说楚宁等人的不是。听得久了,溺爱长孙的傅老夫人便对楚宁没有丝毫好感,这会一来,也是一开口就夹枪带棒。
贵妇人之间这种文绉绉的用词,杨氏实在听不惯,但是她大概是听懂了傅老夫人阴阳怪气的言下之意。
说得直白些就是——你那儿媳虽然能干,但女子最主要的还是传宗接代。这都进门半年多了,怎么还不见动静。我说呀,你可得上点心,别到了最后,空有圣上给的品阶,却落下了这等大事。
杨氏又不是糊涂妇人,也不像那些恶婆婆一样非得立什么规矩铁则。她对楚宁一向是宽宥爱护,不会因为这么蹩脚的离间就真的回去催促。于是,当下也就是皮笑肉不笑地应付几句,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更不会回去和楚宁说起这些,就当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然而,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宫中,承安帝听闻此事,竟比杨氏都还要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