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技术播种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
晚风轻拂过凤仪宫的窗棂,苏锦绣放下手中的奏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案上堆积的文书足有三尺高,都是关于各地农业改革的请示和汇报。几案边的烛火已经燃了第三根,巧儿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担忧。
\娘娘,该歇息了。这些奏章明日再看不迟。\巧儿轻声劝道。
苏锦绣摇摇头,拿起茶盏啜了一口:\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全国各地都在等着我们的指示。稍有懈怠,改革成果就可能前功尽弃。\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中的皇城灯火点点,远处是连绵的民居。想到那里的百姓因农业改革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巧儿,明日一早,召集农业改革委员会成员到凤仪宫议事。是时候全面推进技术输出了。\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凤仪宫的议事厅内已经聚集了农部尚书赵明远、农业学院院长刘文德、王太医等十余位改革核心成员。
待众人落座,苏锦绣开门见山:\诸位,如今南方十三府和北方大渊府的农业改革已见成效。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百姓不再忧食,这是我大衍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但这远远不够。\苏锦绣的语气忽然变得严肃,\就我所知,西北十一府仍有大片盐碱地无法利用,西南七府的山地农业技术落后,东北地区的抗寒作物仍未普及。我们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赵明远拱手道:\娘娘所言极是。目前仅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采用了新农法,若能全面推广,国力必将再上一层楼。\
\正是如此。\苏锦绣展开一幅全国地图,\今日召集诸位,就是要商议如何将农技输出到全国各地,实现技术全覆盖。\
她拿起朱笔,在地图上划出几个区域:\我的计划是,在全国设立三百六十五个农技推广站,覆盖每一个县。每个推广站配备至少五名农技指导员,负责教授当地农户新农法、新品种的种植技术。\
刘文德忍不住惊呼:\三百六十五个推广站?全国共有三百九十七个县,这几乎是要实现全覆盖啊!\
\没错,就是全覆盖。\苏锦绣目光坚定,\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农户,都应当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众人详细讨论了推广站的选址、人员配置、职责范围等各项细节。最终敲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三年内,完成全国农技推广站网络建设,实现农业技术全覆盖。
散会后,苏锦绣立即着手起草奏章,向萧承煜汇报这一计划。次日早朝,萧承煜当场批准,并拨款二百万两支持这一宏伟工程。
接下来的日子,苏锦绣全身心投入到技术输出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要建立三百六十五个推广站,至少需要一千八百名合格的农技指导员。
苏锦绣来到农业学院,召集所有教职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宣布了这一计划。她的目光扫过下方年轻渴望的脸庞,语气坚定而富有感染力:
\诸位,农业是立国之本。曾几何时,我大衍年年灾荒,百姓食不果腹。如今,南方水稻北方麦,产量大增民丰足。这些成就,离不开在座诸位的辛勤付出。\
她停顿片刻,让这些话沉淀在每个人心中。
\但改革才刚刚开始。全国还有大片土地和众多农户尚未接触到新农法。我需要你们,去往全国各地,将知识和技术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使命!\
学生们被她的话语深深打动,争相报名参加这项工程。最终,三百名优秀毕业生和二百名教职人员自愿加入技术输出的队伍。
为确保技术输出的质量和效率,苏锦绣决定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她召集农业专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编撰了一套详尽的种植指南,内容涵盖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
这套指南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配有大量插图,方便不识字的农户学习。同时,为解决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苏锦绣还创新性地设计了图解版本,只需按图索骥,即可掌握基本农技。
\这些农技指导手册要印制十万册,分发到每个推广站,确保每个村子都有一本可供参考。\苏锦绣对负责印制的官员说道。
除了书面材料,苏锦绣还组织编撰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农谚和歌诀,帮助农民记忆关键技术要点。如\谷雨前后,点插两行走\、\秧苗三叶,正当移栽\等,朗朗上口,易记易用。
随着准备工作的推进,第一批农技推广站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每个推广站占地约五亩,包括办公区、育种区、试验田和培训场所。站内配备了完整的农具和种子样本,可供农户参观学习。
为了让各地农户亲眼见证新农法的效果,苏锦绣特意下令每个推广站必须建立示范田。一半采用传统方式耕种,一半采用新农法,让农户通过直观对比,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
第一批五十个农技推广站在南方率先建成,很快显现出显着成效。江南某村的示范田中,采用新农法的水稻长势明显优于传统方式,吸引了周边村庄数百农户前来参观。指导员们耐心讲解新技术要点,农户们听得如痴如醉,争相报名学习。
\我家祖祖辈辈种田,从没见过禾苗长得这样好!\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农激动地说道,\明年我也要试试这个新法子!\
看到农户们的热情反应,苏锦绣倍感欣慰。她随即下令加快推广站建设进度,并从农业学院抽调更多人手支援。
为了确保技术输出的质量,苏锦绣还设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每个推广站每季度都要上报农户培训人数、技术推广面积、产量提升比例等数据,由专人负责检查核实。表现优异的推广站将获得额外奖励,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工作。
同时,为解决偏远地区农户难以前往推广站的问题,苏锦绣创新性地组建了流动技术小队。每支小队配备三名指导员和一套完整的教学器材,走村入户,直接将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
\技术要送到田间地头,让每个农户都能学得会、用得上。\这是苏锦绣反复强调的要点。
在技术输出过程中,苏锦绣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地方的守旧士绅出于私利,阻挠新农法的推广;有些地区的农户因循守旧,不愿尝试新技术;还有一些地方官员敷衍了事,推广工作流于形式。
面对这些问题,苏锦绣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对于阻挠改革的士绅,她通过皇权施压,必要时甚至直接拿下其官职;对于不愿尝试的农户,她安排指导员以身示范,用实际成果说服;对于敷衍的官员,她派出暗访小组,一经查实立即撤换。
在苏锦绣的强力推动下,农技推广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已建成一百二十个农技推广站,覆盖了三分之一的县域。新农法的推广面积达到三百万亩,直接受益农户超过五十万户。
一天,苏锦绣正在批阅文件,周伯匆匆进来报告:\娘娘,好消息!西北盐碱地改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试验田的产量竟比普通农田还高出一成!\
苏锦绣闻言大喜:\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西北地区一直是我们的难点,如果能攻克盐碱地难题,将为国家增加大量良田!\
她立即命人准备,决定亲自前往西北考察。临行前,萧承煜特意召见她:\爱妃此行要多加小心。西北地区环境恶劣,又多盗匪,朕已派御林军五百人随行保护。\
\多谢陛下体恤。\苏锦绣感激地说道,\臣妾此行,必将不负陛下所望,攻克盐碱地改良这一难题!\
西北之行历时一个月,苏锦绣亲自考察了十余个盐碱地改良试验点,详细了解技术要点和实施难题。回京后,她立即组织专家总结经验,编撰出《盐碱地改良指南》,并命令西北各推广站优先推广这一技术。
随着技术输出工作的深入推进,农业知识开始在民间广泛普及。以往只有少数农户掌握的种植技巧,如今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识。许多农户不再满足于简单模仿,开始根据自家土地条件对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
\娘娘,您看这个!\一天,赵明远兴冲冲地来到凤仪宫,手中捧着一份奇特的农具。
\这是什么?\苏锦绣好奇地接过来查看。
\这是湖州一位农户自己改良的播种器。他根据我们推广的原理,加入了自己的创意,效率比原版还高出三成!\赵明远兴奋地介绍道。
苏锦绣仔细查看着这件农具,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农户们不仅学会了技术,还开始创新了!这才是技术输出的最高境界啊!\
她立即下令收集全国各地农户的创新成果,择优推广,并给予创新者适当奖励,鼓励更多人参与技术改良。
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全国三百六十五个农技推广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了每一个县。一张完整的农业技术网络在大衍大地上铺开,将先进农技输送到每一个角落。
各地传来的数据令人振奋:采用新农法的土地面积达到八百万亩,占全国耕地的六成;粮食总产量比改革前增加七成;农户平均收入提高五成;农业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看着这些成果,苏锦绣感到无比欣慰。从最初的冷宫弃妃到如今权倾天下的皇贵妃,她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而今,她终于看到自己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天傍晚,苏锦绣站在凤仪宫的高台上,望着远处农田里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慨。巧儿轻声问道:\娘娘在想什么?\
苏锦绣微笑着回答:\我在想,我们播下的不仅是农业技术的种子,更是改变这个国家命运的种子。它们已经生根发芽,未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庇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巧儿深以为然:\娘娘的心意,老天爷一定看得到。您为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福报自然会回到您身上。\
苏锦绣轻轻摇头:\我做这些,从不求回报。看到百姓们因为新农法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回报了。\
夜幕降临,星光点点。苏锦绣站在窗前,思考着下一步的计划。技术输出只是基础,接下来还有更多工作要做:完善粮食储备系统、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