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丰收盛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
晚宴后,苏锦绣回到凤仪宫,疲惫但满足地卸下了一整天的紧绷。巧儿为她准备了热水沐浴,轻声汇报着宫中琐事。
";娘娘,南方十三府的农业调查报告已经送到了,放在您案头上。周伯说重要,让您早些过目。";巧儿一边为苏锦绣梳理着长发,一边轻声说道。
";这么快就来了?";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我前日才派人去查看,赵大人办事确实迅速。";
简单梳洗后,苏锦绣坐到案前,拆开了那份厚厚的报告。翻开第一页,清晰的数据便映入眼帘——南方十三府实施新型农作制度后,稻米产量较往年平均提升四成,部分地区甚至翻了一番。
";好,太好了!";苏锦绣忍不住击掌欢呼,引得巧儿好奇凑上前来。
";娘娘,是什么好消息?";
";看,";苏锦绣指着报告上的数字,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轮作法和改良水稻的效果远超我们预期。吴州府的产量足足翻了一倍,即使是条件最差的金陵府,也提高了三成多!";
巧儿也跟着笑起来:";那岂不是说,我们的改革真的成功了?";
";这只是开始。";苏锦绣深吸一口气,";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将全国粮食产量提高一倍,解决根本的粮食短缺问题。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第二天清晨,苏锦绣早早起身,换上正式朝服,准备向皇帝汇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御书房内,萧承煜正在批阅奏章。见苏锦绣进来,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爱妃今日气色甚好,是有什么喜事吗?";
";陛下圣明。";苏锦绣恭敬行礼,将那份调查报告呈上,";南方十三府实施新型农作制度的成果出来了,成效超出预期。";
萧承煜接过报告,仔细翻阅,神色渐渐由平静转为惊喜:";这些数据,确凿无误?";
";臣妾亲自派人核实过,绝无虚报。";苏锦绣自信地回答,";采用轮作法和改良水稻后,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病虫害减少,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萧承煜放下报告,郑重看向苏锦绣:";好,非常好。这次农业改革,成效比朕想象的还要显着。你可有下一步计划?";
苏锦绣早有准备:";臣妾以为,应趁此机会全面推广新型农作制度。首先在江南各府全面铺开,再逐步向北方推进。同时,加快粮食储备库的建设,确保丰年有余粮,灾年有救济。";
萧承煜沉思片刻,点头道:";朕准了。立刻下旨,命各地州府全力配合农业改革,不得有误。另外,户部拨款五十万两,用于扩建粮仓和推广新农法。";
苏锦绣大喜,立即叩谢:";臣妾代天下百姓谢陛下圣恩!";
从御书房出来,苏锦绣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赵明远、王太医以及各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
";陛下已批准全面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并拨款五十万两支持。";苏锦绣宣布这一消息,引得众人一片欢呼。
赵明远兴奋地说:";这可是大好消息啊!有了这笔款项,我们可以在江南一带新建二十座大型粮仓,足以储存三年的救灾粮食。";
王太医也附和道:";农业丰收,百姓温饱有余,疾病自然减少。这正是我们医改的良好基础。";
苏锦绣微笑颔首:";正是如此。农业是国之根本,只有解决了粮食问题,才能真正谈其他改革。现在,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
她转向负责农技推广的官员:";立即派遣农技小队,分赴各地教授新农法。每个县至少派驻一名技术指导员,确保农户们能正确掌握新技术。";
又对负责粮仓建设的官员道:";加快粮仓建设进度,确保今年秋收前完工。设计时要注意防潮、防虫、防火措施,保证粮食长期储存不变质。";
最后,她对所有人强调:";农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高产量,更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安全永续。";
会议结束后,苏锦绣亲自起草了全国农业改革令,详细规定了各地区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改革令经萧承煜御批后,立即颁布全国,引起轰动。
仅仅一个月后,第一批成果便开始显现。江南各府纷纷上报,采用新农法的农田,禾苗生长速度是往年的一倍有余,预计收成将大幅提升。农户们看到眼前的变化,从最初的怀疑转为热情拥护,争相学习新技术。
苏锦绣亲自前往京郊试验田察看情况。放眼望去,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农户们见到她,纷纷跪地行礼,感谢她带来的变化。
";多亏了娘娘的新法子,俺家今年的稻子比往年高出一大截,估摸着能多收三成!";一位老农激动地说道。
";可不是嘛!去年俺家收了五石米,今年保准能收八石!";另一位农户接口道,";有了这些余粮,孩子明年就能去县学读书了!";
听着农户们的话,苏锦绣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正是她推动改革的初衷——让百姓真正受益,改善他们的生活。
回到宫中,苏锦绣便着手规划下一步改革。轮作法和新品种只是第一步,还有灌溉技术、土壤改良、农具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等待推广。她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科技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
不久,秋收时节到来。全国各地陆续传来丰收喜讯,特别是采用新农法的地区,产量普遍比往年增加三到五成。一时间,朝野上下欢欣鼓舞,百姓称颂";农医圣女";的美名传遍大街小巷。
萧承煜特意召集大朝会,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据户部统计,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往年增加四成,创历史新高!这是我大衍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丰收!";
朝臣们听闻此言,无不欣喜万分,纷纷颂扬皇恩浩荡。萧承煜却摆摆手:";此乃皇贵妃之功。若非她引进新农法,推动改革,哪有今日之盛况?";
他转向一旁的苏锦绣:";爱妃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朕深感欣慰。即日起,朕命户部拨款一百万两,继续扩大农业改革规模,务求三年内使全国粮食产量再翻一番!";
苏锦绣恭敬叩首:";臣妾必不负陛下重托,定将农业改革进行到底!";
朝会结束后,苏锦绣立即安排人手,开始执行下一阶段的改革计划。她命令农业学院加快培养技术人才,确保每个县都有专业的农技指导员;命令研究院加紧研发新品种,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命令工部改进农具设计,提高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粮食储备制度也正式建立。全国各地陆续建成大型粮仓,按照统一标准储存和管理粮食。丰年储粮,灾年救济,这一制度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业丰收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显着提升。据农部调查,采用新农法的农户,年收入平均增加了五成以上。这些富余的收入使农户们得以改善生活条件,有些甚至开始供子女读书,为家族谋求更好的未来。
一天,苏锦绣正在批阅文件,周伯匆匆进来报告:";娘娘,好消息!北方大渊府传来消息,今年的旱地小麦试验成功了!产量比传统品种高出四成!";
苏锦绣闻言大喜:";这可是个重大突破!北方干旱地区一直是我们的难点,如果能推广抗旱小麦,那北方百姓的口粮问题就有保障了!";
她立即命人准备,打算亲自前往北方视察,指导推广工作。就在临行前,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由于粮食大丰收,全国粮价稳中有降,百姓买粮更加容易,饿死人的悲剧几乎绝迹。
";这才是最好的消息。";苏锦绣欣慰地说道,";农业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百姓有饭吃,不再饿肚子。";
北方之行十分成功。在苏锦绣的指导下,抗旱小麦的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当地官员和农户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回京后,苏锦绣立即向萧承煜汇报了北方农业改革的进展。
";如此说来,我大衍已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萧承煜欣慰地问道。
苏锦绣点头:";基本可以这么说。南方水稻、北方小麦双双丰收,加上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也能确保百姓不致饿肚子。";
萧承煜满意地点头:";好,很好。朕多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百姓不再挨饿,如今终于实现了。爱妃功不可没。";
苏锦绣谦虚道:";这是陛下圣明,大力支持改革的结果。臣妾不过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走出御书房,苏锦绣心中满是欣喜。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农业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显着提升,粮食短缺问题基本解决,朝野上下赞誉有加。
回到凤仪宫,苏锦绣让巧儿取来一坛珍藏的美酒,亲自斟了三杯。她将一杯敬天,一杯敬地,最后一杯自饮。
";这是值得庆祝的时刻。";她微笑着对巧儿说,";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农业改革终于见到了成效。";
巧儿高兴地说:";娘娘功德无量!如今百姓安居乐业,朝野上下都称颂娘娘的功绩呢!";
苏锦绣摇摇头:";这只是开始。农业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能看到百姓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她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绽放的花朵,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农业改革的成功,为她接下来的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她要继续推动技术输出,将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让更多百姓受益。
夜深人静,苏锦绣独自一人来到随身空间。空间内的农场已经扩展到万亩之多,各种作物茂盛生长,科技设备运转如常。她轻抚着一株即将成熟的水稻,心中思绪万千。
从冷宫弃妃到权倾天下的皇贵妃,她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如今,她终于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她,她必须继续前进,不断完善和扩大农业改革的成果,为这个国家,为千千万万的百姓谋求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