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 > 第139章 改革扬帆

第139章 改革扬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

第139章 改革扬帆

晨光熹微,苏锦绣站在凤仪宫的庭院中,望着东方渐亮的天色,心中思绪万千。

李长林的考察已经进行了半个月,传回的捷报一个接着一个。丽妃、苏清柔的覆灭,盐帮的瓦解,为农医改革扫清了诸多障碍。但苏锦绣深知,真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娘娘,";巧儿轻声走近,";赵大人和王太医已在议事厅等候。";

苏锦绣点头:";让他们稍等,我随后就到。";

她最后看了一眼朝霞满天的景象,转身回到内室。换上一袭简洁大方的浅蓝色衣裙,苏锦绣整理思绪,准备开始今天的重要会议。

议事厅内,农部尚书赵明远和已经康复的王太医正在低声交谈。见苏锦绣进来,两人立刻起身行礼。

";两位免礼。";苏锦绣和颜悦色地示意他们就座,";今日请两位前来,是要商议农医改革的下一步计划。如今李大人考察进展顺利,丽妃、苏清柔一党已除,正是加大改革力度的最佳时机。";

赵明远拱手道:";娘娘所言极是。前日臣收到江南五府的奏报,新稻种在当地试种成功,较传统品种增产两成有余。各地纷纷请求扩大试验范围。";

王太医也道:";太医院改革亦有成效。新的诊疗方法已在京城推广,百姓反响热烈。尤其是针对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案,更是得到了广泛赞誉。";

苏锦绣满意地点头:";这些都是好消息。正因如此,我认为是时候系统化、规模化地推进改革了。";

她从案几上取出一卷详细图纸,展开在两人面前:";这是我拟定的';农医改革五年计划';。";

图纸上详细标注了全国各地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农业试验基地布局,以及医学院分院设置等内容。两人仔细查看,不禁啧啧称奇。

赵明远惊叹道:";娘娘远见!这计划若能实施,不出五年,我大衍必然成为农业大国,百姓温饱无忧!";

苏锦绣正色道:";此计划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扩建农业试验基地,在全国各地设立至少二十处大型试验田,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培育最适宜的作物品种。";

她指向地图上的几个标记点:";这些地方是首批扩建点,包括北方的旱地、南方的水田、西部的盐碱地等各种地形。我们要通过科学改良,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赵明远认真记录,不时点头。

";其次,";苏锦绣继续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农业学院要增设分院,普通农户也要有学习机会。我计划在各州府设立农技培训站,由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导师,将知识传授给更多农民。";

王太医眼前一亮:";这与医学院的规划不谋而合!老夫正想在各地设立医学培训点,培养更多医师。如此一来,农医两方面可以协同发展,相辅相成。";

";正是此意。";苏锦绣赞许地看了王太医一眼,";农医本就密不可分。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更多财富,而丰收的粮食又能养育强健的体魄。";

她转向赵明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改革不能仅靠一时热情,必须形成制度,确保持久稳定。我计划设立专门的农业研究院,持续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丰年储粮,以备灾年之需。";

赵明远思索片刻,说道:";娘娘的规划极为周全。只是,此计划所需人力物力甚巨,恐怕需要朝廷大力支持。";

苏锦绣微微一笑:";陛下已经允诺,全力支持改革。昨日我已向陛下呈递了计划初稿,陛下甚为赞许,批准优先拨款支持试验基地扩建和学院分院建设。";

";如此甚好!";王太医欣喜道,";有陛下支持,改革必能顺利推进。";

赵明远却仍有顾虑:";保守派虽然元气大伤,但根基深厚。丽妃、苏清柔虽除,太后及其党羽尚在,恐怕还会从中作梗。";

";此事我已有所准备。";苏锦绣镇定自若,";陛下已同意,由我主持一场大型农医成果展示会,邀请朝中各派大臣和地方官员参观。以实际成效打动人心,比任何言辞都更有说服力。";

正说话间,周伯匆匆走入,附耳向苏锦绣低语几句。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恢复平静。

";两位,陛下已驾临农业学院,请我们即刻前往。";

三人赶忙起身,乘轿前往学院。

农业学院门前,已是车马盈门,文武百官齐聚,皇帝萧承煜亲临视察。见苏锦绣一行到来,萧承煜亲切地招手示意他们上前。

";赵爱卿,王太医,你们辛苦了。";萧承煜和蔼地说,然后转向苏锦绣,";苏爱妃的';五年计划';朕已仔细阅览,甚是满意。今日特来学院,一是表达朕对改革的支持,二是想亲眼看看教学成果。";

苏锦绣恭敬行礼:";臣妾代表学院上下,感谢陛下厚爱。请陛下随臣妾一观。";

她引领萧承煜走入学院,众大臣跟随其后。学院内,整齐的教学楼、实验田和药材园映入眼帘。学生们正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学习、实践。

萧承煜不时驻足观看,询问细节。一处稻田旁,几位学生正在记录水稻生长数据。

";这是新培育的抗旱水稻,";苏锦绣介绍道,";可在较为干旱的环境下生长,比传统品种节水三成,产量却高出两成。";

萧承煜饶有兴趣地蹲下身,仔细观察稻苗:";果然茁壮。这若是推广开来,将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接着,一行人来到药材园。王太医接过讲解:";这些药材都是学院自行培育的改良品种,生长周期短,药效更佳。我们正在编撰新的《本草纲目》,详细记录各种药材的特性和用途。";

萧承煜赞许地点头:";农医结合,相得益彰。难怪农医改革能取得如此成效。";

参观了大半日,萧承煜召集众人在学院大堂议事。

";诸位爱卿,";萧承煜环视一周,";今日朕亲眼所见,农医改革确实成效显着。为此,朕决定全力支持苏爱妃的';五年计划';,即日起:一,由户部拨款十万两,用于扩建全国农业试验基地;二,允许在各州府设立农业学院分院和医学培训点;三,设立专门的农业研究院,由苏爱妃亲自主持。";

大殿内一片哗然,众臣纷纷议论。有支持者欢欣鼓舞,也有保守派面露忧色。

萧承煜抬手示意安静:";改革利国利民,朕意已决。五日后,将在皇家猎苑举行大型农医成果展示会,朕亲自出席,诸位务必参加。";

散朝后,苏锦绣留下向萧承煜单独汇报。

";陛下对改革如此支持,臣妾感激不尽。";苏锦绣恭敬地说。

萧承煜温和地看着她:";你的计划周详完备,朕自当全力支持。不过,太后那边恐怕会有阻力。";

苏锦绣点头:";臣妾已有准备。五日后的展示会,将是打动人心的最佳机会。臣妾已安排了丰收的新品种粮食和成功的医疗案例展示,相信太后和保守派也会被实际成效所打动。";

萧承煜略显担忧:";但愿如此。对了,李长林传来最新消息,南方几府的稻田收成超出预期,百姓们都称赞新农法。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支持。";

";确实如此。实际成效是最好的证明。";苏锦绣欣慰道,";臣妾已命人整理各地成果,编撰成册,将在展示会上公布。";

萧承煜满意地点头:";很好。朕期待五日后的展示会。去吧,继续你的工作。";

苏锦绣告退后,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准备展示会事宜。王太医负责医疗成果,赵明远负责农业数据,周伯负责场地安排,巧儿协调各方联络。

忙碌之际,一位学生匆匆跑来:";娘娘,南院试验田的抗涝水稻已开始抽穗,比预期提前十天!";

苏锦绣闻言大喜:";太好了!正好赶上展示会。立刻准备采样,做好记录。";

接下来的几天,苏锦绣几乎不眠不休。她亲自检查每一项展示内容,确保完美无缺。同时,她也没有忘记防范保守派可能的干扰,安排了周伯的人手严密监视。

展示会前夜,苏锦绣在空间内最后检查各种样品。突然,空间外传来巧儿的紧急呼唤:";娘娘,不好了!有人混入学院,似乎想要破坏展示品!";

苏锦绣迅速走出空间,询问详情。巧儿快速汇报:";是太后身边的几个宫女,伪装成学院杂役混入。周伯的人已经发现,正在秘密监视。";

苏锦绣冷静分析:";他们既然敢来,必有所图。但事到临头,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改革大势。让周伯继续监视,看看他们想做什么,但不要打草惊蛇。";

果然,深夜时分,几个";杂役";偷偷潜入展示区,准备在粮食样品中撒入不明粉末。就在此时,周伯的人突然现身,将他们一网打尽。

第二天一早,苏锦绣将此事密报萧承煜。萧承煜震怒,但苏锦绣劝道:";陛下,明日展示会至关重要。不如暂时隐忍,待展示会成功后再处理此事,以免生变。";

萧承煜思索片刻,点头同意:";你说得对。先确保展示会成功。这些人朕已派人严加看管,太后那边,朕会亲自去说。";

展示会当天,皇家猎苑人头攒动。文武百官、地方官员、甚至一些受邀的农户代表都前来观礼。苏锦绣身着正装,站在萧承煜身旁,接待各方来宾。

太后在宫女搀扶下姗姗来迟,面色不善。萧承煜上前问安,低声道:";母后,昨夜之事朕已知晓。今日请母后暂且观礼,事后朕自有道理。";

太后面色微变,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得点头应允。

展示会正式开始。苏锦绣首先介绍了农业改革的成果:新品种粮食增产显着,抗旱抗涝性能优异;改良土壤技术使荒地变良田;新型农具提高了效率...一项项实际数据,让在场官员和农户代表啧啧称奇。

接着,王太医展示了医疗改革成果:新的诊疗方法提高了治愈率;预防措施减少了疫病发生;医学教育扩大了医师队伍。

最打动人心的是几位受益农户和患者的现场证言。他们讲述了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变化:曾经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病痛缠身的家人重获健康,昔日饥饿的村庄如今粮食充足。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激动地说:";老汉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稻种。去年我家那三亩薄地,往年顶多打个三百斤,用了娘娘的新种子和新法子,竟收了八百多斤!全村人都不敢相信自个儿的眼睛啊!";

另一位曾经患病的妇人泪流满面:";我家小儿患痢疾,眼看不行了,是太医院的新药救了他。如今孩子壮实得很,天天跑得比谁都快。我们全家感激不尽啊!";

这些真实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连一直面色阴沉的太后也不禁动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萧承煜满意地看着这一切,挥手示意苏锦绣介绍下一项内容。

苏锦绣从容地走到中央展台前:";接下来,臣妾想向诸位展示我们的';五年计划';——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至全国,让百姓真正受益。";

她展开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各地试验基地、学院分院和医疗点的布局:";我们计划在五年内,在全国建立二十处大型农业试验基地,三十所农业学院分院,五十个医疗培训点。同时,设立专门的农业研究院,持续研发新品种、新技术。";

她详细解释了每个项目的规划和预期效果,语调平和而坚定:";这不仅是一次农业和医疗的革新,更是大衍王朝迈向富强的重要一步。有了充足的粮食和健康的身体,我们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苏锦绣的讲解深入浅出,令在场所有人都能理解改革的意义和价值。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此刻也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最后,苏锦绣提出了最重要的一点:";要确保改革持久有效,必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我们计划设立专门的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地实施情况;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丰年储粮,以备灾年之需。只有形成制度,改革才能持续发挥作用,而不是昙花一现。";

展示会临近尾声,萧承煜起身,环视群臣:";诸位爱卿,今日所见所闻,可有何感想?";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无人敢先开口。终于,一位年长的礼部侍郎站了出来。此人向来保守,常常反对改革,众人屏息以待,不知他要说什么。

";臣...";老侍郎深吸一口气,";臣原本认为农医改革有违祖制,恐怕贸然推行会带来混乱。但今日亲眼所见,不得不承认改革确实利国利民。臣愿意支持苏娘娘的';五年计划';。";

他的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更多的官员纷纷表态,支持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多,就连一些保守派大臣也开始动摇。

萧承煜满意地点头:";朕很高兴看到诸位能放下成见,为国家和百姓着想。自即日起,';五年计划';正式实施。户部拨款十万两,用于扩建全国试验基地;吏部负责选拔人才,充实农业研究院;礼部协助推广新知识,让更多百姓受益。";

太后见大势已去,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既然对百姓有益,哀家也不反对了。只是改革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萧承煜微微一笑:";母后所言极是。苏爱妃的计划已考虑到这一点,将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展示会结束后,萧承煜单独留下苏锦绣:";今日展示会大获成功,朕很满意。尤其是你的';五年计划';,既有宏伟蓝图,又有切实可行的步骤,确实令人信服。";

苏锦绣谦虚道:";臣妾不过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一切还需陛下支持才能实现。";

萧承煜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太后那边,已经不会再阻挠了。昨夜之事,朕已严厉训斥,她知道大势已去。至于那几个宫女,朕已发配边疆,永不录用。";

苏锦绣恭敬地行礼:";多谢陛下。臣妾相信,有陛下支持,改革必能顺利推进。";

萧承煜点头:";去吧,继续你的工作。朕期待看到更多成果。";

回到凤仪宫,苏锦绣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赵明远、王太医、周伯等人齐聚一堂,商讨下一步工作。

";今日展示会大获成功,连太后都不得不表示支持,这是改革的重大胜利。";苏锦绣欣慰地说,";但我们不能松懈,越是成功,越要谨慎推进。";

赵明远点头:";娘娘说得对。如今计划已获批准,首先要做的是尽快启动各地试验基地的扩建工作。";

王太医也道:";医学院分院的筹建也要提上日程,尤其是师资培养,这是关键。";

周伯提醒:";虽然太后表面妥协,但保守派根基深厚,恐怕还会暗中作梗。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苏锦绣沉思片刻:";说得都有道理。这样,赵大人负责协调各地官员,推进试验基地建设;王太医主持医学院分院筹建,尤其是师资培养;周伯继续负责情报工作,密切监视保守派动向。";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农业学院的方向:";我将亲自主持农业研究院的筹建,这是改革的核心,必须亲力亲为。";

众人敬佩地看着她坚定的背影,无不为之动容。这位曾经的冷宫弃妃,如今已成为改革的中流砥柱,引领着整个王朝向前迈进。

散会后,苏锦绣独自来到空间内,检查最新培育的几种作物。抗旱水稻已经成熟,颗粒饱满;耐寒小麦也长势喜人;新研发的药用植物正在盛开,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看着这些成果,苏锦绣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责任感。她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理想,不断前行,农医改革必将成功,大衍王朝必将走向繁荣富强。

就在此时,巧儿匆匆走来:";娘娘,好消息!李大人刚刚传回密报,他考察的最后一站,农业改革成效超出预期,比预计增产近五成!众多地方官员纷纷请求加入改革计划。";

苏锦绣欣喜若狂:";太好了!这正是我们推进';五年计划';的最佳时机。立刻派人联络李大人,请他详细记录各地情况,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巧儿领命而去,苏锦绣站在田垄间,深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曾几何时,她只是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弃妃,如今却掌握着改变国家命运的机会。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曲折,但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

";这只是开始,";苏锦绣自语道,";真正的改革才刚刚起步。";

她知道,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改革才能持久有效;只有培养出一批批人才,改革才能生生不息;只有让百姓真正受益,改革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夜色渐深,凤仪宫灯火通明。苏锦绣伏案疾书,详细规划着农业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和研究方向。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改革者的意志,不屈不挠,永不言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