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医案初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秋日的午后,叶府医馆内难得清净。叶知秋正在整理最近的医案,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衣着朴素的妇人抱着孩子冲进来,孩子面色发青,呼吸急促。
\大夫,救救我的孩子!\妇人焦急地喊道。
叶知秋立即起身,但环顾四周,发现父亲和两位姐姐都不在。父亲进宫为太后诊病,大姐二姐随行,四妹又不通医术。这是她第一次独自面对危急病患。
\快,把孩子放在这里。\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示意妇人将孩子放在诊床上。孩子约莫六七岁,浑身发烫,嘴唇发紫。
叶知秧快速把脉,同时询问道:\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不适的?之前可有异常?\
\今早还好好的,\妇人抹着眼泪说,\午饭后突然说胸闷,没多久就成这样了。他平时最爱吃螃蟹,今天好不容易买了一只...\
\螃蟹?\叶知秧心中一动,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脉象弦紧。结合妇人所说,她几乎可以确定是食物中毒的症状。
来不及多想,她快步走到药柜前,取出几味药材:\杏仁、甘草、生姜...\一边配药,一边在心中回想父亲教导的急救要诀。
\大夫,我孩子会不会有事?\妇人焦急地问。
\不会。\叶知秧一边研磨药材一边安慰道,\放心,我这就给他施救。\嘴上这么说,她的手却微微发抖。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处理危急病症,容不得半点差错。
很快,她煎好药汤,小心地喂孩子服下。同时用银针刺激几个重要穴位,帮助药力发挥。过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孩子的呼吸渐渐平缓,面色也开始转红。
就在这时,父亲和两位姐姐从宫中回来。看到眼前的情况,叶知昭立即上前查看,赞许地点点头:\处理得当,药方也配得恰到好处。\
父亲接过叶知秧手中的医案,看过药方后说道:\杏仁降气化痰,生姜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思路很清晰。不过...\他略一沉吟,\可以加点黄芪,帮助恢复元气。\
叶知秧恍然大悟:\是,孩子气血本就不足,经此一惊,更需要调补。\
待孩子彻底脱离危险,妇人千恩万谢地带着孩子离开。叶知暖笑道:\三妹,这算是你的第一个独立医案了。\
父亲却正色道:\来,我们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案例。知秋,你先说说自己的诊断过程。\
叶知秧整理思绪:\病人突发胸闷,面青唇紫,结合饮食史和脉象,判断是食物中毒。螃蟹性寒,又易引起过敏,所以选用温性药物化解。\
\不错。\父亲点头,\那你为何选这几味药?\
\杏仁降气,用于缓解胸闷;生姜温中,化解寒性;甘草调和...\叶知秧一一解释。
叶知昭在一旁补充:\三妹处理得很果断,这在危急时刻尤其重要。不过以后类似的情况,可以先让病人服点温水,帮助稀释毒性。\
\还有,\叶知暖说,\你可以教妇人一些食补的方子,帮助孩子调理体质。医者除了治病,还要教会病人养生之道。\
父亲欣慰地看着几个女儿切磋医术,突然问道:\知秋,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把每个医案都详细记录下来吗?\
叶知秧思索片刻:\是为了总结经验,以供后人参考?\
\不止于此。\父亲说,\医案不仅记录病情,更记录了生命的故事。今天这个案例,表面上是个简单的食物中毒,实际上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一只螃蟹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美味,所以孩子才会贪食。\
叶知秧若有所思:\所以医者不仅要治病,还要理解病人的处境?\
\正是。\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说,医者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治病救人,不只是技术,更是一份责任。\
夜幕降临,叶知秧还在书房誊写今天的医案。她特意详细记录了每个细节,包括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父亲的指导。
\还在忙?\叶知昭端着一碗参汤走进来。
\大姐。\叶知秧抬头,\我在想,如果当时判断错误,后果会很严重。医者的责任真是重大。\
叶知昭笑道:\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不断学习。来,喝点参汤,今天你也累了。\
叶知秧接过汤碗,突然问:\大姐,你第一次独立处方时,害怕吗?\
\当然害怕。\叶知昭坐下来,\但更害怕的是误了病人。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谨慎,同时又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一个医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就像今天这个案例...\叶知秧正要继续说,外面突然传来喧哗声。原来是方才那个妇人又带着几个邻居来求医,都说家中有类似症状的孩子。
\看来是一批螃蟹有问题。\叶知昭快速判断,\你去准备药材,我去向父亲禀报。这可能是一次小规模的食物中毒事件。\
叶知秧立即行动起来,这次她的手不再发抖。第一个医案的经验让她明白,医者最重要的不是害怕犯错,而是要有救人的决心。
深夜,终于处理完所有病患,叶知秧疲惫地靠在椅上。父亲走过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肩:\今天的事,你处理得很好。\
\父亲,\她忽然问道,\您说我真的适合做一个医者吗?\
父亲反问:\你觉得今天救活那些孩子时的感觉如何?\
叶知秧回想那一刻的欣慰,不禁露出笑容:\很满足,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那就对了。\父亲说,\医者最重要的,就是这份救死扶伤的心。至于技术,慢慢就会进步。你今天的表现,已经证明自己具备了这份心。\
月光如水,洒在医案上。叶知秧看着自己写下的详细记录,心中渐渐明白:这不仅是一个医案的记录,更是一个医者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