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诊脉真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浓雾笼罩着清晨的叶府,医馆的檐角还挂着昨夜的雨珠。叶知秋跪坐在诊室内,正专注地为一位老者把脉。她的手指轻轻搭在对方的腕部,感受着脉象的变化。
\寸关尺如何?\父亲在一旁问道,目光严肃。这是今日的第一个病人,也是对叶知秋脉诊功夫的考验。
叶知秋闭目凝神,仔细体会:\寸脉浮大,关脉平和,尺脉沉细...似乎...\她略一迟疑。
\不要犹豫。\父亲提醒道,\把脉要心中有数,诊断要果断。\
\是。\叶知秋定了定神,\老人家最近是不是经常头晕,夜间便多,还时常感到腰膝酸软?\
老者惊讶地看着这个年轻的女子:\正是如此!老朽这些日子就是这般症状,叶小姐如何知晓?\
叶知秋正要解释,父亲却挥手示意她继续。她会意,又仔细诊了一遍:\从脉象来看,是肾气不足,阳气上浮所致。建议以滋补肾阴为主,佐以降火安神。\
\说说你的理由。\父亲问道。
\寸脉浮大,说明阳气上冲;尺脉沉细,表明肾气亏虚。\叶知秋解释道,\这是典型的虚火上扰的征象。若不及时调理,恐怕会影响心神。\
父亲满意地点点头:\不错。知昭,你来开方。\
大姐叶知昭上前,提笔沉吟片刻,开出一张药方。父亲看过后赞许道:\方子中黄柏、知母降火,山茱萸、菟丝子补肾,配伍得当。\
送走老者后,父亲对叶知秋说:\今日你的诊断虽准,但还是有迟疑。记住,脉象变化瞬息万生,一丝犹豫,可能就错过关键。\
正说着,叶知暖匆匆走来:\父亲,城南李员外家的小姐又犯病了,请您去看看。\
\正好。\父亲说,\你们都随我去,借此机会教你们一些特殊脉象的辨识。\
几姐妹跟着父亲来到李府,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正倚在榻上,面色苍白,神情憔悴。
\让我先来。\叶知昭上前为小姐诊脉,眉头很快皱起:\脉象奇怪,时急时缓,不合常理。\
父亲看向叶知秋:\你来试试。\
叶知秋轻轻搭上对方的手腕,忽然心中一动:\这脉象...难道是情志所伤?\
父亲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说你的发现。\
\脉来忽疾忽徐,心悸不宁,这是心神不宁的表现。\叶知秋缓缓说道,\而且我注意到,每当提起亲事二字,小姐的脉象就特别紊乱。\
李员外在一旁惊讶道:\确实,小女最近因为议亲之事,茶饭不思,整日郁郁寡欢。\
\医者治病,要先知其因。\父亲说道,\李小姐这病,药石难医,需要调理心境才是正理。\
回程路上,叶知暖不解地问:\父亲,为何让我们同去?那分明是个简单的案例。\
\简单?\父亲反问,\医道最难的,就是看透病人的心。知秋今日能从脉象中察觉到病人的心事,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叶知秋若有所思:\是不是因为脉象不只反映身体状况,还能显示心理变化?\
\正是。\父亲欣慰地说,\这就是我常说的'脉随心动'。一个好医者,不仅要能诊断疾病,更要能体察人心。\
回到医馆,几个徒弟正在习练诊脉。父亲取出一个特制的脉枕,这是用丝线制成的模拟装置,可以呈现各种脉象。
\来,\他招呼叶知秋,\你来教他们辨别虚实二脉的区别。\
叶知秋依言上前,一边调整脉枕,一边解释:\虚脉轻取即得,重按则无;实脉轻重皆有力。要点不在于指力大小,而在于...\
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一个婢女跌倒受伤,被人抬了进来。
\让我来。\叶知秋快步上前,为婢女把脉。这一次,她的动作明显果断了许多:\气血两亏,但无大碍。开副养血安神的药即可。\
父亲走过来,亲自为婢女诊过,点头道:\诊断准确,处置得当。看来你已经开始懂得了诊脉的要领。\
傍晚,医馆终于安静下来。叶知秋独自留在诊室,回想着今天的经历。忽然,她想起一事,问正在收拾药材的父亲:
\父亲,为何同样的病,脉象却会因人而异?\
父亲放下手中的药材:\这就是医道的奥妙。人心不同,脉象自然不同。就像方才那个李小姐,表面是身体不适,实则是心结难解。\
\那医者该如何应对?\
\以心合脉。\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诊脉不只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体察人心的学问。你今天能从脉象中看出李小姐的心事,说明已经开始领悟这个道理了。\
夜深了,叶知秋还在诊室里练习。她将手指搭在脉枕上,闭目感受着丝线的跳动。渐渐地,她似乎明白了什么:脉象如同生命的密码,解读它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一颗体察人心的慧心。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专注的面容上。这一夜的领悟,让她对医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诊脉不只是诊断疾病,更是在倾听生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