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 第103章 科举之变

第103章 科举之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八股取士,已不足以选拔真才。\

礼部大堂内,叶知秧正在向众位大臣阐述改革科举的必要性。案前摆着一摞摞考卷,都是近年来的科举文章,几乎清一色的格式模板,缺乏真知灼见。

\可是......\一位老臣犹豫道,\科举制度延续千年,岂可轻易更改?\

\正因延续千年,才更需要与时俱进。\叶知秧取出一份资料,\这是各地府衙送来的报告。现在的官员虽然文章做得好,但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她翻开其中一页:\比如去年江南水患,当地官员不懂水利,以至于误判形势,贻误救灾。若非明德堂的学生恰好在那里实习,及时提供了专业建议,后果不堪设想。\

大堂内一片沉默。确实,类似的例子最近越来越多。

\所以微臣建议,\叶知秧继续道,\科举考试要增加实务考核。除了文章,还要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礼部尚书迟疑道,\具体该如何考核?\

叶知秧展开一卷图纸:\这是明德堂设计的新式考试方案。除了传统的经义文章,增加三项考核:实务分析、政策建议和实地考察。\

\请详细说说。\有大臣来了兴趣。

\以实务分析为例,\叶知秧解释,\我们会给考生一个真实的案例,比如某地发生的灾害、民事纠纷或经济问题。考生需要分析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这倒是个好办法。\一位刚从地方上来的官员点头,\现在的年轻官员最缺的就是这种实践经验。\

\至于政策建议,\叶知秧继续道,\则是让考生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完整的政策方案。这要求他们不只会写文章,还得真正了解国情民生。\

\那实地考察是什么?\

\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叶知秧说,\考生要到指定地点,实地调研,跟当地百姓交谈,了解实际情况,然后提出建议。这样可以考察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和为民办事的态度。\

这个建议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支持,认为这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也有人担心,觉得这样会增加考试的难度和成本。

正说着,一个官员急匆匆进来:\大人们,出事了!有人在街上散布谣言,说朝廷要废除科举,寒门子弟将失去晋身之路!\

\这是有人故意误导。\叶知秧镇定地说,\新政正好相反,是要为寒门子弟提供更多机会。当年科举之所以创立,不就是为了打破世族垄断,选拔真才吗?\

她转向众人:\诸位请看,这是我们的详细规划。新科举不但保留了传统考试,还增加了多个科目。比如技术科,专门考核工程、医术、水利等实用技能;商贸科,考核经济、贸易、金融等知识。这样,不同专长的人才都能有出路。\

\这倒是个好主意。\一位年轻官员说,\现在朝廷正缺这样的专业人才。\

\但是,\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考试,评判标准如何把握?\

\这也是我们深入研究过的。\叶知秧取出另一份文件,\每项考核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以实务分析为例,我们设置了问题理解、方案可行性、资源调配、执行步骤等多个维度。同时,为确保公平,采用多位考官交叉评审的方式。\

她进一步解释:\而且,考官也要进行专门培训。明德堂已经编写了评分指南,举办了多次模拟考试。效果证明,这种方式不但可行,而且比单纯评判八股文更客观。\

这时,萧远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南方几个大州已经自发开始试行类似的考试方式,效果很好。不少地方官员反馈说,新选拔的人才确实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如此,\礼部尚书提议,\不如先在部分地区试行,看看效果如何?\

叶知秧点头:\正该如此。微臣建议先在江南、岭南等地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同时,给现有的科举生一定过渡期,让他们有充分准备的时间。\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喧哗声。原来是一群举人来请愿,要求见叶知秧。

\让他们进来吧。\叶知秧说,\改革既然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就该听听他们的想法。\

为首的举人进来后,先是表达了对改革的担忧。但当叶知秧详细解释了新政后,他们的态度明显缓和了。

\原来如此。\一位举人说,\如果真能选拔实干之才,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只是我们这些已经准备多年的举子......\

\朝廷自会考虑周全。\叶知秧安抚道,\新政会有五年过渡期。这期间,传统科举与新科并行。诸位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传统考试,也可以尝试新科。而且,明德堂会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大家适应新的考试方式。\

听到这里,举人们终于放心了。有人甚至表示愿意立即参加新科试点。

\诸位有这份心意,实在可喜。\叶知秧说,\科举改革的目的,正是要选拔出你们这样愿意学习、勇于尝试的人才。\

散会后,叶知秧和萧远珩一起整理改革方案的细节。

\想不到大家接受得这么快。\萧远珩感慨。

\其实很多人早就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了。\叶知秧说,\关键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感到威胁。新科举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是给大家提供了更多选择。只要方向对,道路通,自然会有人愿意前行。\

夜深了,明德堂里还亮着灯。叶知秧和一群教习正在研究新科举的考题设计。他们要确保每道题既能考察实际能力,又不失文化底蕴;既要有利于选拔人才,又要发挥育人功能。

\科举改革不仅是考试方式的改变,\叶知秧对大家说,\更是整个教育理念的革新。它将引导学子们关注实际、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学为济世'的理想。\

窗外,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洒下清辉。教育改革的征程虽然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迎来黎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