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师说新篇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先生,您看这样编排如何?\
秋日的晨光中,王子明将一摞整理好的竹简呈给叶知秧。这是明德堂筹备已久的教材,凝聚着众人的心血。
叶知秧仔细翻阅。第一册是《明德总论》,开篇写道:
\天下之学,原无定法。善教者,因材施教,启人心智;善学者,博采众长,明己本性。\
\开篇立意不错。\她点头赞许,\把我们的教学理念说清楚了。不过......\她指着某处,\这里说'圣人之道',用词太过高远,不如改成'求学之道',更贴近实际。\
王子明连忙记下。这时,一阵吵闹声从院外传来。
\怎么回事?\叶知秧起身查看。
原来是两位教习在争执教学方法。一位主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另一位则提倡打破常规、因人而异。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各自搬出经典佐证。
\都别争了。\叶知秧走到院中,\不如我们听听学生们的想法?\
众人这才注意到,围观的学生中有人欲言又止。
\说吧,\叶知秧鼓励道,\教学之道,理应师生共议。\
一个腼腆的少年站出来:\回先生,我觉得两位教习说的都有道理。就拿我自己来说,有些课确实需要循序渐进,比如诗文基础;但有些课则适合灵活些,比如思辨议论。\
\说得好!\叶知秧赞许地点头,\教学如医,贵在辨证。同样的方法,对一个人有效,对另一个人未必适用。\
她转向两位教习:\这不正是我们编撰新教材的初衷吗?要总结各种教学方法,而不是非此即彼。\
两位教习这才醒悟,抱拳致歉:\是我们太过执着己见了。\
\走吧,\叶知秧说,\正好趁此机会,我们一起商讨教材的编排。\
回到书房,几案上已经摆满了各种教学记录:有老教习的经验总结、游学带回的见闻、各地学堂的心得,还有学生们的学习体会。
\先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编这套教材。\叶知秧开门见山。
\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学到知识。\王子明说。
\不全对。\叶知秧摇头,\如果只是传授知识,前人的典籍已经足够。我们要做的,是教会人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她取出一份江南学子的来信:\你们看,这位学子说他们那里新开了一所女子学堂,但遇到很多困难。社会偏见且不说,单是教学方法就很困扰他们。照搬男学的方式显然不合适,可新的方法又无从摸索。\
\这确实是个问题。\一位女教习说,\我们明德堂虽然男女共学,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叶知秧欣慰地看着这位女教习。当初创办明德堂时,让女子任教曾遭到很多非议。但实践证明,正是有了不同背景的教习,才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所以,\她总结道,\我们的教材不能只是知识的汇编,更要是教学方法的总结。让天下教习能有所参考,让天下学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于是,大家开始重新梳理教材结构。
第一部分是\明德总论\,讲述教育理念和方法论。
第二部分分科细说,除了经典必读,还增加了实用知识。比如在算学一章,除了传统的算法,还加入了西域商人的计算方法;在医术一节,把民间验方和官方医学结合起来。
最特别的是第三部分\因材施教\。这里记录了大量实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这个很有用。\一位教习说,\就像我最近教一个来自边疆的学生,就用他熟悉的牧场生活作比喻,效果特别好。\
\对,这些经验都要记录下来。\叶知秧说,\教学贵在灵活运用,而不是死板照搬。\
正说着,萧远珩带着一位老者来访。
\夫人,\他介绍道,\这位是岭南的陈老先生,听说我们在编教材,特意来献策。\
原来这位陈老先生有个特别的建议:在教材中加入\乡土课程\。
\在我们岭南,\他解释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地方以渔业为主,有的以瓷器闻名,有的善于种植果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
叶知秧眼前一亮:\妙!这正是我们要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要扎根现实。\
她立即让人加上这一章节,请陈老先生现场讲述岭南经验。老先生的话匣子一打开,众人都被深深吸引。原来岭南的教习们早就开始尝试用本地资源教学,比如用渔民的经验教算学,用瓷器制作教工艺,在果园里教植物知识。
\这些都要详细记录。\叶知秧说,\让各地都能借鉴,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教育。\
夜色渐深,书房的灯火依然明亮。大家沉浸在教材编撰中,不时讨论,不时修改。
\先生,\王子明忽然想到什么,\这样的教材,恐怕会遭到一些守旧之人的反对。\
叶知秧微微一笑:\正常。任何革新都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就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她看着案上的竹简:\教育的根本,是启迪心智、培养人才。只要对学生有益,什么方法都值得尝试。这就是我们的'师说新篇'。\
第二天一早,叶知秧就收到了第一份反馈。有学子发现新教材中的方法特别管用,原本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先生,\这个学子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理解、真正思考。\
叶知秧欣慰地点头。这正是她期待的效果——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教会人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看着学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叶知秧心中充满希望。她知道,这部新教材的影响不会止于明德堂,而是会像涟漪一般,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启发更多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它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点燃多少心灵的火焰,在于培养出多少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而这部《师说新篇》,正是明德堂献给天下学子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