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游学归来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夏日的晨光洒落在明德堂的青石板上,一队风尘仆仆的游学队伍正穿过大门。这是明德堂首批外出游学的学子,历时半年,走遍大江南北,今日终于归来。
\先生!\为首的是王子明,他快步上前,\我们回来了!\
叶知秧站在廊下,看着这些晒得黝黑的面庞,目光中满是欣慰。这些学子出发时还带着书生的稚气,如今眼神里都多了几分历练。
\一路可还顺遂?\她问。
\处处都有惊喜!\王子明从行囊中取出厚厚一摞竹简,\这是我们的游学记录。遇到的每一件新鲜事,每一个特别的发现,都记在这里了。\
叶知秧翻开竹简,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各地见闻:江南水乡的蚕桑技艺、西域商道的算学方法、岭南渔村的天文预测、北地牧场的畜牧经验......
\好!\她合上竹简,\傍晚在明德堂召开游学汇报会。让大家都来听听你们的见闻。\
消息一传开,整个明德堂都沸腾了。留守的学子们纷纷赶来帮忙布置会场,有的搬凳子摆桌案,有的准备茶水点心,有的帮着整理游学带回的各种器物标本。
\这是什么?\一个小学子好奇地指着一个奇怪的铜器。
\这是西域商人用的天平。\王子明解释,\他们的计重方法很特别,我们在那里学到了不少算学知识。\
正说着,萧远珩也来了,身边还跟着几位朝中重臣。
\听说游学队回来了,大家都想听听见闻。\萧远珩说,\不如今晚把范围再扩大些?\
叶知秧点头赞同:\知识本该广为传播。\
傍晚,明德堂内座无虚席。不只有学子和官员,还有闻讯赶来的各地商贾、工匠,甚至有几位异族的使者。
\请开始吧。\叶知秧示意。
王子明率先站起:\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各地都有独特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他取出一张图纸:\比如在江南,我们遇到一位老农。他根据蚂蚁搬家的方向预测天气,准确率极高。起初我们都觉得这是迷信,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这里面暗含着气象变化的规律。\
另一个学子补充:\是啊!我们把这个发现告诉杭州的官学,他们也很惊讶。后来大家一起研究,把这些民间经验和官方的气象记录对比,总结出了一套更完整的预测方法。\
\学问原本就在民间。\叶知秧欣慰地说,\关键是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发现。\
接着,一个来自北方的学子分享了他们在西域的见闻:\那里的商人有一种'契约'制度,非常有趣。无论相隔多远,只要立下契约,双方都会严格遵守。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信义'之道。\
一位商人闻言起身:\正是!我们也在借鉴这种做法。把儒家的信义和西域的契约结合,既重道义,又重规矩。\
\在岭南,\又一个学子说,\我们发现他们的造船工艺独特。当地工匠不用图纸,全靠一根绳子就能造出性能极好的渔船。我们用几何学的方法研究,发现这根绳子暗含着黄金分割的奥秘。\
听到这里,在场的工匠们都来了兴趣,纷纷询问细节。一时间,堂内讨论热烈,官员、商人、工匠、学者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王子明说,\我们注意到,越是发达的地方,越重视教育。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重实践,有的重理论,有的则把两者结合。\
叶知秧若有所思:\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育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而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这时,一位西域使者起身:\在我们那里,商人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经商之道。但现在,我们也开始让他们学习你们的经典,以培养更高的眼界。\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叶知秧说,\就像这次游学,我们不只是去学习,也在传播自己的知识。\
夜色渐深,讨论依然热烈。有人提出要把各地的智慧编成教材,有人建议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还有人主张把游学制度化。
\都是好主意。\叶知秧总结道,\知识如流水,唯有流动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智慧之水流遍天下。\
散会后,萧远珩陪着叶知秧在月下漫步。
\看到学子们的成长,你很高兴吧?\他说。
\是啊。\叶知秧望着满天星斗,\教育最大的喜悦,就是看着他们开阔视野、打开心胸。这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
\我听说他们在游学中还做了不少好事。\萧远珩说,\帮助村民改良农具,教授商人算学,为渔民设计新式渔网......\
\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叶知秧说,\知识的价值,在于能够造福他人。\
第二天一早,叶知秧就着手安排新的工作。她把游学心得分类整理,准备编入教材;同时,她还计划把一些实用的技艺请专人制作成图谱,以便推广。
\先生,\王子明请教,\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把智慧传播出去。\叶知秧说,\让每一个求知的人都能得到启发,让每一份知识都能开花结果。\
她望着院中的花木,想起昨晚的分享会。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智慧,就像无数条溪流,汇聚成知识的长河。而明德堂,就是要做这样一个汇聚智慧、传播智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