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游历楚国(1/2)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始皇帝!
项燕听着,却是微微摇头。
事情那里有这般的简单。
若是真的如此简单,反而好了很多。
战场之上,情况极为复杂,各种问题众多,可能一个疏忽,一个意外,就是走向失败。
就是白起也无法保证自己百战百胜,能保证的只是谨慎对待每一次战斗。
只是,秦国与楚国的差距太大了。
秦国原本人口就有一千一百万之多,再加上,不久前吞并了赵国,人口达到一千五百万;可楚国的基本盘,在淮泗地区,吴越地区,人口仅仅是四百万人而已。
秦国在巅峰时刻,可调动一百多万大军,青壮为主;可楚国哪怕是扫地为兵,让十二岁的少年去参军,军队数量也仅仅是四十万而已。
在军队上,秦军多年打仗,车兵,骑兵,步兵,弩兵等,各个兵种配合默契,大兵团作战能力出色。
在秦王麾下,名将辈出,王翦、李信、蒙武、蒙恬等人,都可以进行大兵团作战,可能比白起不如,可也算是中等偏上。
可楚国,军队的器械老旧,军队兵种配合不足,若是用来打守城战,打防御战还可以。若是大野战,可能一触即溃。
在楚国当中,芈姓名一脉的将领凋零,贵族当中能打的将领一個也没有。
唯一能打的,也只有他项燕了。
项燕,在边疆地区多次与秦军交锋,虽然只是小规模战斗,小规模拼杀,可也有一定的战斗经验。
对比双方,项燕找不到楚军的一丝胜算。
唯一的胜算,大概就是楚国领土太大了,超越了秦国,广阔的领土面积,有着庞大的战略纵深,淮泗地区守不住,可以退守到了吴越之地;吴越之地守不住,可以退守到百越地区;百越地区坚持不住,可以退守到岭南。
楚军有向导,利用地形上的优势,对于气候水文的熟悉,不断与秦军周旋,不断的打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
可秦军百万大军看似强大,可每攻占一个城池,就要进行防御;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要派遣军队保护后勤补给。
在前期的时刻,秦军靠着强大的战斗力,靠着军队数量众多,靠着出色的补给,打败楚军。
可等到秦军不断深入楚国境内,不断的分兵把守,不断的驻扎,兵力越发的分散,后勤补给线不断的拉大,到了那时,坚持不住的就是秦军了。
这是楚军唯一的胜算。
可到了那时,楚王有决心大踏步后退,有决心与秦军以空间换取时间吗?
项燕心中担心着,可表情却变化不大,而是淡定的问道:“先生从齐国来,齐国与楚国相比如何?”
张良说道:“自齐威王以来,齐国不断强大,到了齐泯王时代,齐国有一百三十个城池,领土有几千里之大,达到了齐国最为鼎盛的时代。可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元气大伤。到后来齐国复国,可也只是收回七十二个城池,剩下的六十个城池,大约是一半的领土,被楚国,魏国,赵国等占据。”
“复国后的齐国,好似被打断脊梁的狗,盛行黄老思想,给民众修养生息。齐国的经济得以恢复,国力再次回升,只是贵族也变得越发的富贵,手中的钱财也在增加;可中低层的民众依旧过着困苦的生活,处境极为艰难,军力疲惫,文恬武嬉,民众不愿意打仗。”
“齐国,不会成为楚国的盟友。等到秦国灭亡魏国,灭亡楚国的时刻,齐国不会救援他们。
等到秦军攻打齐国的时刻,可能有使者稍微劝说一下,齐王就是会投降秦国。即便是齐王性格刚烈,不愿意投降秦国,可能在第二天的时刻,就会有无数的臣子,民众等劝说齐王投降。”
“若是齐王依旧固执己见,不久后,齐王就会病逝。到了那时,幼年的孩童登基为齐王,带领着大家投降着秦国。”
语气冰冷而无情,说出了极为残酷的政治现实。
某些人到了一定的位置,他也什么意见,有什么想法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大臣们需要君王变为什么样子。
若是君王不愿意改变思想,那就换掉人。
不换思想,那就换人。
解决某人思想很困难,可解决掉某个人不难。
项燕骇然道:“齐人,难道敢于弑君吗?”
张良冷笑道:“齐人如何不敢弑君!当年齐泯王是如何死掉的,不就是被齐人弑杀吗?齐泯王真的昏庸无能,导致齐军在济水大败;齐泯王真的昏庸无能,导致齐国沦陷吗?”
“某人是不是昏君,并不重要。可得罪了一群人,却必然是昏君。齐泯王最大的错误,就是太骄傲,太自大了,真以为君王局势权力无上,就是可以肆意的镇压齐国的贵族,然后导致齐国的贵族集体反对,甚至是引狼入室,引六国的大军进攻齐国。”
“在关键的时刻,更是直接带路,大破齐军,导致齐国沦陷!”
项燕哑然,有些内幕不知全局。
可还是能知道一二。
项燕感叹道:“齐国,竟然堕落成这个样子!”
张良说道:“齐国已经没有救了。”
项燕说道:“那楚国,还有救吗?”
张良说道:“昔日,楚国可与秦国争锋一二,只可惜秦军南下,夺取巴蜀的时刻;楚军却是北上,与齐国争夺淮泗地区。楚国舍弃巴蜀,而争夺淮泗,已经输掉一筹。等到后来,秦军破上庸,夺取汉中,更是破旧郢,夺取汉中之地后楚国已经无力争锋。”
“唯一的胜算,也只是合纵。”
“可楚考烈王薨亡,春申君去世,楚国无法合纵,想要靠一国对抗秦国,没有一丝胜算。不过,一切还要看将军之能,若是将军才略出众,消灭了秦军出部分主力,给予秦军重创,楚国还有复国的可能。
“可若是将军才略一般,没有消灭秦军主力,反而是被秦军轻易的消灭,楚国轻易的覆灭,楚国没有一丝的复国可能。”
“将军,不应该着眼战场之上秦楚胜负,而是侧重战后楚国如何复国!”
张良开口道,辩术无双,开始说着楚国的未来,开始灌输心灵鸡汤。
在稷下学宫这些年,张良别的知识没有学会多少,倒是学会了辩驳之术。
辩论的精髓,在于差异化辩论,不要与敌人处在一个频道,而是不断拉低对手的智商,用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击败对手。
当别人讲现实的时刻,我讲述着理想;当别人讲述着理想的时刻,我讲述着未来;当别人讲述未来的时刻,我着眼现在。
张良避开现实,直说未来,说重创秦军与复国的逻辑。
重创秦国,楚国可能复国;
没有重创秦国,楚国很难复国。
心灵鸡汤,未必口味好,却是能忽悠人。
能让失望的人,多了一丝希望。
项燕听着,下意识的相信了。
接着,项燕询问着,张良回答着。
张良本就是极为聪明之人,在洛阳学宫诸多学子当中,考取第一,可见其才略。又是到了齐国的稷下学宫学习,接触着天下的的诸多信息,可能在真才实干不行,可眼光和格局上却是很出色。
随着谈论的深入,项燕的神情在变化,彼此越发的深入。
从秦国的外交,军事,战略,君王才能,内部格局,派系争斗,律法改变,战略攻伐等等,很多侯谍无法获得的信息,在张良这里寻找到了答案。
项燕思索着,回味着这些信息,对于秦国更加的深刻。
到了夜晚的时刻,直接摆下宴席,宴请张良。
到了晚上的时刻,更是同床而眠。
项伯见到这一幕,也是心中欢喜着。
项家一脉,被楚王册封在项成,已经发展了一段的时间。
项伯,不是项燕的儿子,而是远方的侄儿,快要出五服。
try{ggauto();} catch(ex){}
在项家一脉当中,项伯的存在感很低。
可是借助着张良,抬升自己的地位,不由的欣喜不已。..
在项城停留几天后,张良告辞而去。
继续南下而去,顺着水道。
沿路之上,观察着楚国的山水变化,民众状况,民俗民风,耕地情况等。
楚国,与齐国,秦国等大不一样。
感觉就是落后。
在赵国,魏国,韩国,齐国,秦国等皆是采用牛耕技术,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
可在楚国,却依旧是刀耕火种,种植方式极为落后。
张良看着,微微皱眉,问着旁边的向导:“为何这些楚人,不用牛耕,为何不用垄作法,用着间作法,为何还是刀耕火种?”
向导不解道:“刀耕火种不好吗?”
张良说道:“自然不好了。若是用牛耕,用着先进的农业技术,每亩地可产出两石五粟米;可用着刀耕火种,每亩地能产出一石米,就是顶级了。”
向导说道:“齐国,赵国等地,皆是种植粟米,粟米的产量低,每亩上天也仅仅是两石五而已,若是遭遇水旱灾害,粮食还会减产。可楚国,却是种植稻米为主。只要是修建水渠,将水掩过去就可以,不必担心水灾。每年的产量为两石多。”
“魏国地少人多,民众耕地少,每户人家只有二三亩耕地,耕地数量不足,需要精耕细作,增加粟米产量,每年过得极为艰辛;可楚地却是人少地多,每户人家至少有百亩耕地,不需要精耕细作,春天的时刻,大火一烧化为草木灰,可以用来肥田。接着,挖下坑将稻米种子播放进去,自然生长就可以了。”
“到了秋天的,就可以收获稻米,满足一家的收获,可以吃饱肚子。既然刀耕火种,就可吃饱肚子,为何要用牛耕,受苦受累。”
张良能言善辩,可听着这些,也是哑口无言。
说的好有道理。
接着,又是到了一个楚国黔首的家中,结果黔首送上稻米,野菜,还有打下的鱼。
食物谈不上多么丰盛,华美,却是温饱有余。
张良询问着,黔首回答着。
心中的疑惑,渐渐的有了答案。
最为强大的国家,必然是秦国;可最为富裕的国家,必然是齐国;可民众过得最好的国家,必然是楚国。
秦国的民众,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种地是为了打仗,在秦国种地若是粮食产量不及格,会受到严惩,在秦国生活的民众就是牛马,终生劳碌,不得有丝毫的解脱;
齐国实行黄老政策,修生养息,可缺少对贵族的打压,又是重视商业,导致财富大量集中向权贵,民众越发的苦逼,贫富差距巨大,民众生活颇为艰辛而劳碌。
可在楚国地广人稀,楚人人均耕地多,只要稍微劳动一些,就能实现温饱。
在楚国,为何农耕发展不起来,因为不需要。
很多楚人,只是简单的刀耕火种,挖坑埋下稻米种子,引来水渠浇灌,就能活得大丰收,技能吃饱饭;为何要劳心劳力的搞牛耕,不说一匹牛花费多少钱,就是用牛耕很是劳累。
这几年,楚国和平为主,休养生息,不打仗。
既然不打仗,也没有必要征收高昂税收,楚国民众的赋税比较低,自然能过上好日子。
一路行走着,边走边询问,张良不断的比较着。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变得就是周礼之法。
很多在变法的过程当中,直接抛弃周礼的种种束缚,走出全新的道路。
秦国走着耕战的道路,一边发展农业,种地产粮食,一边对外开战,掠夺耕地。
将这些耕地,赏赐给有功的士卒,这些士卒得到耕地佛,种地更为积极,产下的粮食用来打仗。
就这样,耕地和打仗彼此之间,形成完美的闭环。
齐国等也是发展农业,可因为耕地数量的不足,耕地的贫瘠,重点发展商业,利用商业利润,用来支持作战。
这是商战模式。
商业和战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齐国君王眼中,打仗就是一门生意。
在战场上,最先发明斩首记功的,不是秦国,而是齐国。砍掉一个敌人的甲士,赐予多少多少钱。
齐国的军队,也是最早实现职业兵,很多士兵不种地,就是打仗为职业。
齐国发展出完美的参谋系统,军事指挥系统。
在某种程度上,齐国的军事思想,接近于现代的军事体制,比秦国先进了至少三百年。
楚国变法失败,集权失败,还是保持着太多的周礼,呈现周朝化的模式,政治上呈现半分封制,半郡县制,或者说看似是郡县制,实际上就是分封制。
很多地方有县公,世袭为主,爷爷是县令,儿子是县令,孙子也是县令。
三个模式,向发展方向。
最后,楚国不如齐国,齐国不如秦国。
“楚国,终究是不敌秦国,必然为秦所灭……”
张良心情抑郁着,走入寿春。
楚国的都城,比起洛阳,临淄等大大的不如,却是有着楚国的风味。
不久之后,进入兰陵学宫。
在这里,暂时定居下来。
昔日的时刻,荀况离开齐国,游历天下各国,最后定局在楚国,成为兰陵学宫的祭酒。
楚国的兰陵学宫,秦国的洛阳学宫,齐国的稷下学宫,算是天下最为出名的三打学宫。
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后,张良有不一样的感觉。
洛阳学宫,讲究经世致用,学而要有用,侧重培养人才;稷下学宫,学术最为自由,可以高谈阔论;
兰陵学宫,比不上前两者却是有着自己的特色,在这里有着诸多的周朝典籍,各种礼仪制度等等,皆是颇为完备。
这是其他两大学院,比不上的。
洛阳学宫,是为了培养官员;
稷下学宫,是为了培养游士;
可兰陵学宫,却是为了培养君子。
君子不器,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之学,在齐国没有市场,因为不够功利,荀子更是出走齐国;
儒家之学,在秦国也没有市场,法家才是秦国的主流;
只要在楚国,儒家找到了精神的的家园,找到了志同道合之辈。
君子不器,这是儒家的教学模式。
只是不为成才,上学有何用。
不为了当官,还读书干什么。
不为了赚钱,读书又是有何用。
儒家的教育,终究是没落的教育。
兰陵学宫,终究是不如稷下学宫,洛阳学宫。
楚国,张良在陷入思索当中。
可在韩国南阳,却是迎来一场巨大的旱灾。
在整个夏天,没有雨水。
耕地当中的粟米,缺少着雨水,纷纷的减产,甚至是陷入绝收当中。
可府库当中,又是没有粮食储备。
很快,南阳地区新出现如饥荒当中。
韩国君王得知消息后,快速的开始救灾,然后没有一丝用处,随着救灾的继续,灾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继续扩大。
危机在加剧。
只因为,借助灾荒,很多的权贵觉得时机到了,开始炒作粮食,粮食的价格在节节攀升。
不久之后,饥饿当中的民众开始暴动起来,开始抢劫府库,抢劫着大户,抢劫着粮食。
饿疯了的民众,忘记了一切,陷入疯狂当中。
韩军开始镇压着民众。
然后,饥饿的韩军,也是加入灾民当中,暴动在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