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无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无双贵眷!
自宁王监国以来,勤政殿便成为他处理政务的场所。
在宁王监国理政的那段时间里,他最大的政绩就是查清萧弘济战死沙场的始末,为武鸣王府洗刷冤屈,且明发榜文昭告天下。
他不偏不倚,出事稳健老辣,成功赢得太子派系的肯定。再到萧庚辰继位,率兵出征,他又鼎力支持,大方地展现出国恨当先的态度,完美地将他在京都中争夺权势的过程掩饰掉,给人以可堪大任的感觉。
因而,当昭帝暴毙而亡时,宁王继位似乎成了毋庸置疑的事。那么,谁还会去计较他在勤政殿处理政务是不合规矩的呢?
文武重臣已在勤政殿中等候多时,他们并不知道后宫中发生了什么,还道宁王是忙于政务,暂时抽不出身来,谁也不曾遣内侍去通传。
“各位大人久等,是本王来迟。”
他们没等来内侍的通报,反倒是宁王匆匆赶来的歉意。虽未举办登基大典,可能在京都中谋得一官半职的,谁不是明眼人?他们早早就把宁王看作新帝,现在见宁王还是如此礼数周到,反而被吓出一身薄汗。
“殿下连日辛劳,可要保重身子,莫要着凉才是。”最擅长察言观色的户部尚书冷彧,宁王名义上的外公,一眼就看出宁王那还未干透的头发,仍被一丝不苟地束起。他还道宁王是在沐浴时匆忙赶来,担心他湿发吹风,会在初冬害上风寒。
宁王面上丝毫不显,只是礼数周到地行礼承情道:“谢冷大人关怀,本王会注意的。”
在这种场合下,宁王再如何做出谦逊的姿态,都得注意君臣之别。冷彧看着宁王长大,又鞍前马后地为他铺路夺嫡,算是为他付出毕生心血,所以冷彧的关怀是真,可宁王却不能注意分寸。
他要成为帝王,是需要外戚相助,却不能让外戚心生身为他的长辈,居高临下去指引他的姿态。
因而,在冷彧表达出对晚辈的关怀时,宁王毫不留情地选择疏远。
他径直穿过人群,将冷彧的错愕抛在身后。这种微妙的氛围,冷冰冰地警醒在场众臣,宁王虽是弱冠之年,却容不得任何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王在来的路上已收到奏报,瓦剌和北凉联合齐攻,武威郡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已在七日前失守。”宁王落定后,目光缓缓扫视着低头不语的文武重臣,“敌军以榆林州为界集结,恐怕不久后,整个北境十七州都要失守。各位大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冷彧微微回神,答道:“武鸣王率兵出征已有数月,朝中也不断供应军粮辎重,可他却孤军深入,至今生死未卜,根本就是置大昭安危于不顾。如此打下去,国库恐怕撑不了太久。”
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些年来国库无故丢失了多少白银?可谁让暗中掏空国库的是昭帝本人,他接任户部尚书后,发现了问题也只有帮着遮掩的份。哪有办法去追平库银?
掌管国库听起来威风,可只有他知道其中的苦。在过去,他并非刻意为难萧弘济,硬要在武鸣军的军饷上争吵不休。军饷可是一大笔银子,冷彧抠抠搜搜地精打细算,是真的没办法爽快地给出军资。
长而久之,冷彧与萧弘济不和也成了事实。要不是昭帝有心保着他,尽力保着自己的钱袋子,冷彧早就让萧弘济轰下户部尚书的位子。
“冷大人说的是,国库空虚,就连先帝的陵寝也要从简修建。”宁王顺着他的话道,“可这场战争若是不打赢,大昭怕是要邻国瓜分殆尽。”
宁王虽然有意拉开与冷彧的距离,可这并不妨碍其他大臣碍着冷彧是宁王外公的身份而给他几分薄面。于是,当冷彧开口后,其他大臣才开始先后谏言。
“南越战事已平,东边战况尚不明了……”
“还不明朗?”有人连忙打断道,“武鸣王都失踪多少日了?怕是凶多吉少!”
“如今三国重兵压境,唯有派乔大人撤出南境,带兵前往东边战场支援。”这人越说越没有底气,还不忘小声补充道,“武威郡失守,就算丢了北境十七州,也还有榆林关防线,可齐国面前可是宽广无阻的平原腹地,若不派兵支援,他们很快就能打到京都来。”
有人叹道:“可惜朝中无主将,大昭的兵力也都压在各边境,恐怕乔大人也难有余力,分拨出兵力去支援前线。”
“每两年举办的武举都选出了什么?到这种时候竟无一人可用!”
“够了!”宁王难得动怒,他的一声怒喝把刚刚七嘴八舌说话的大臣吓成了鹌鹑。“各位大人怎么越说越不着边际了?”
“若论国库空虚,大昭史上有的是食不果腹的日子,那时武鸣军空着肚子也能守住边境。可若是论朝中无人,那军中的将领确实不在京都辖制之下,本王自然无法派遣主将。”
“乔大人能在今年的武举中脱颖而出,可见先帝慧眼识珠,没辜负这等人才。”他提笔蘸墨,斟酌着落笔道,“南境现下虽然战事平稳,可难保越国没有卷土重来之心,故而乔大人不能轻易离开。”
“覃大人,你与孟青乔宜同为本届新科一甲,如今他们二人皆在前线保家卫国,你也曾多次上书奏表,想要辞去御林军副都统一职奔赴前线……”
覃金猛本就与孟青交好,原就想跟着他一同出征。奈何他有官职在身,凡事都要听从调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人离开京都去建功立业。
闻言见宁王有松口迹象,他兴奋得都忘记君臣之礼,直接打断了他的话:“殿下这是属意微臣带兵前去支援?”
宁王轻笑一声,仍在认真地低头书写,也不恼怒也不回应。等他凝笔不动后,便抬手召来邱安。
邱安并非内侍官,却总跟在宁王身边,其他大臣虽然对他感到好奇,却不敢多问。相处时,也会尊称他一声邱大人,对他能自由出入勤政殿也见怪不怪了。
只见邱安旁若无人地穿过人群,只是将一只锦盒放到宁王面前,便侧身站在一旁。
宁王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叠好,将其放入锦盒后还不忘亲自贴上“孟卿亲启”的字条。
“你亲自将这锦盒送去前线,若孟大人识时务,当知该如何守卫大昭。”
“微臣定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