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不同的见解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咸鱼王爷!
杜如晦说的试探,其实并没有完。
自李恪回到大唐后,在他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李世民的试探。
李世民想知道的,其实也并非只是李恪手握大唐的经济命脉,会不会与皇室彻底决裂。
李世民的老谋深算之中早已潜藏各种机关,只等着李恪一一破解。
“宣兵部尚书杜如晦 ,楚王李恪进殿觐见。”
王公公的声音在甘露殿内想起,李恪与杜如晦这才缓缓进入其中。
李世民仍旧坐在榻上批阅奏章,听得两人进来,这才摆手打断两人见礼。
“召你们来,是有件事与你们商量。”
“辽东北境与高句丽的对峙也有好些日子了,你们俩可有什么情报?”
李世民头也不抬的问到,脸上毫无波澜。
他似乎并不知道杜如晦已经找过李恪,也并不知道监察院在高句丽国内城的谍网已经瘫痪。
“陛下,监察院在国内城的谍网已然瘫痪,臣已经派了人手过去,相信不出几日便会有消息传来。”
杜如晦一直没收到国内城 传来的消息,当然知道那便是谍网很有可能已经被高句丽泉盖苏文或者是高句丽大王所攻破。
但目前在不确定情况的情况下,他所能做的也只是派人前去。
当然,此次派去的人不是兵部的人。
“谍网瘫痪?此事为何未曾上奏?”
李世民显得有些诧异,但语气之中带着一丝质疑。
这么重要的事,杜如晦居然没上奏?
要知道,在国内城暗藏谍网那是何等重要的事,无论是人力财力物力,那都是极大的损耗。
谍网瘫痪,等同于戳瞎了大唐朝廷在国内城潜伏的眼睛,兵部居然一句话都没有?
“回陛下,此事确是臣的疏忽。”
“楚王殿下离开京都前,已将谍网交付与潜藏在国内城的探子,但不知为何此人始终未曾传来消息,臣也是最近才感到不妥,细细回想后预料谍网已经瘫痪。”
杜如晦当然没必要推卸责任,那人是他选的,那谍网瘫痪与他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是国内城与长安相隔实在太远,这消息一来一回自然需要些时间,这又能有什么办法?
李世民也没办法。
“既是如此,那对边境一战,你们二人怎么看?”
现在没了国内城的消息,边境这一战到底该怎么打则成了重中之重。
李世民目光一扫撇向李恪。
“李恪,你从高句丽刚归来不久,你且说说。”
说到底,今日让李恪前来,当然是因为他刚才高句丽回来不久,对高句丽国内城内的局势多少了解一些。
再者,他身边还跟着个苇名美雪,那可是泉盖苏文的爱徒。
就此事征询李恪的意见,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上一次与高句丽大战,我大唐本已击退高句丽与靺鞨的联军,但陛下却同意了高句丽的议和。”
“除了将士疲乏,粮草不足之外,儿臣以为泉盖苏文才是陛下不敢放手攻高句丽的最大原因。”
李恪无所畏惧,直接点破了李世民上一次与高句丽议和的关键。
“朕问的是这一次。”
李世民有些不高兴。
他堂堂大唐之主怕过谁?他这些年君临天下何等威风,岂能怕一个泉盖苏文?
这话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只怕都不会高兴。
遑论这个皇帝还是自古以来最为雄才大略,最为雄心壮志的李世民。
“这一次如法炮制即可。”
李恪的意思很简单,上一次不是已经打得高句丽赔款求饶了吗?这一次没了后顾之忧,那还不继续打?打得他们继续求饶继续赔款?
说到底,打仗打仗,为的不就是地盘和钱财?
只要高句丽割地赔款,那这场战役的效果不就达到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
“我大唐陈兵二十万于边境,乃是因为当初魏王李泰被污蔑勾结高句丽,现在李泰的罪名未除,那是高句丽所为,倘若因此而大举攻打高句丽,只怕天下人会道陛下恼羞成怒,甚至昏庸不堪,无端掀起大战,破坏两国和平。”
“所以这一仗,无论如何都不能真打起来。”
杜如晦哪里会不知道这一仗的复杂程度,当即一言道破。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倘若这一仗真的打了,那么天下人只会道李世民昏庸无能,自己无法识破高句丽的阴谋,黑白不分,差点杀了自己的亲儿子,反而恼羞成怒的攻打高句丽。
要知道,当初李世民给李泰定罪之时,乃是擅杀皇子,并非勾结高句丽。
换句话说,百姓们自然不知道李泰与高句丽当真勾结。
现在李泰仍旧被 世人怀疑,事实证明李泰的确有可能与高句丽勾结,再去攻打高句丽,岂非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出师无名,乃兵法大忌。
“那按照你的意思,这一仗便不打了?”
李恪若无其事的问到。
“打,当然要打。”
“只是要打慢些,尽量让两国都有撤军的理由。”
“既不会伤到筋骨,但又能表现出我朝对高句丽的震慑。”
杜如晦的想法于李恪的想法不谋而合。
事实上,此间三个人都是如此想法。
只是这个想法李世民不能自己说出来,必须要有个人向他上谏。
而李恪则是装作不知,因为他不能表现出自己对高句丽的亲近。
“朕听说今日你们商议过?”
李世民忽的看着眼前两人问到。
“回陛下,尚书大人今日的确找过臣。”
“也是询问臣关于此一役的看法。”
李恪没有隐瞒,直接回答到。
“你怎么说?”
“儿臣告诉杜如晦大人,慢一点打。”
“但儿臣与杜大人的慢些有点不同。”
李恪果断撇清了他这个“慢一点”可杜如晦说的“尽量慢些”的关系。
“如何不同?”
“儿臣说的慢一点,乃是尽量以最小的损失夺取最大的胜利。”
“儿臣刚从高句丽归来,高句丽泉盖苏文与高丽王的争斗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而此次掌握边境大军的便是刚刚投靠泉盖苏文的严楚。”
“只要我们尽量拖慢整个战役,那高句丽皇室必然争斗不休,高丽王决计不会眼睁睁看着严楚手握兵权。”
李恪与杜如晦说的乃是“我们拖得起,高句丽拖不起。”
详细解释一番后,就是现在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