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没有证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咸鱼王爷!
这时,一直未曾开口的房玄龄忽的朗声道。
他的脸上满是慷慨激昂之色,好似对李泰极为同情,却对李恪格外的忌恨。
于是,李世民原本淡然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一切罪名都需要证据。
李恪用李泰勾结高句丽来证明李泰对自己的杀意。
可如何证明李泰当真勾结高句丽,谋划皋裕坡事件呢?
他没有证据。
而一切没有证据的指控,都只能称之为诬告。
房玄龄这几句话,明显是在帮李泰解围。
李世民脸色突的变得十分阴沉,好似快要滴出水来。
原本这件事到刚才李恪那句“一切由陛下定夺”就已经结束了。
可是房玄龄这句话却再度将这件事引向了另外一种结果。
只是李恪对此好像并没有感到意外。
“房大人,你说本王并非无辜,难道是说本王故意挑衅李泰,甚至造谣中伤李泰,所以才使得他对本王痛下杀手?”
李恪神色凛然,声音铿锵有力。
“臣只是实事求是,你若没有实证证明李泰勾结高句丽,那你刚才那番话就是在诬告。”
“李恪,诬告一位皇子,你可知是何后果?”
房玄龄混迹朝堂十数年,早就对各种权谋深谙其道。
所以此刻面对李恪的反问并没有显得有任何的犹疑,回答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实证”两个字上。
而他只要咬着“实证”两个字不放,那李恪就没有任何反驳的机会。
“你有证据能证明吗?李恪。”
李世民阴沉着脸问到。
事实上,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李泰勾结高句丽这件事根本不需要证据。
试问,高句丽在辽东之战中战败赔偿,如何还能派遣刺客混入大唐的军队之中制造混乱,趁机刺杀李恪?
如果不是因为李泰的帮助,高句丽的刺客又如何进得了大唐的军队?
但大家心知肚明归心知肚明,证据这种东西就好比是刽子手手中的刀。
换把刀虽然也可以砍脑袋,可刽子手如果没有那把刀,那就不叫刽子手了。
“儿臣,没有证据。”
李恪沉声,脸色显得有些不太好。
李泰勾结高句丽之事,乃是泉盖苏文告诉他的。
他原本打算回到长安之后再察查证据。
可没等他离开国内城,李泰就让徐东之领着刺客前来刺杀。
所以这件事到现在为止,李恪也未曾查到丝毫的证据。
他并非示弱,而是真的没有证据。
“你承认诬告他?”
李世民再度问到。
只是这一次,他的声音好像有些颤抖,好像有些疑惑。
他在想,李恪既然没有证据,又为何要提起这件事。
“儿臣不承认。”
“儿臣虽没有证据,但臣在高句丽查到的,就是如此。”
“倘若陛下以为儿臣有诬告李泰的嫌疑,儿臣也无话可说。”
李恪不想反驳,他甚至有些默认。
“既然如此,还请陛下治李恪诬告皇子之罪!”
房玄龄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急忙请求李世民治李恪之罪。
对此,李恪依然显得无感。
他当然知道房玄龄这是在干什么。
无非就是想迎合李世民保住李泰一条命的想法呗。
只是这种手段却稍显粗糙。
不过也对,除此之外,房玄龄还有什么机会能够阻止杀了李泰呢?
“楚王殿下,你可想清楚了,诬告皇亲绝非小罪。”
这时,杜如晦忽的出言提醒到。
诬告皇亲与李泰擅杀皇子的罪名大同小异。
倘若李泰因为谋杀李恪未果而被重罚,那李恪也会因为诬告皇子而遭受一样的惩罚。
他在提醒李恪,这种罪名极有可能成为李恪日后为政的阻碍。
“房大人说我诬告了李泰,那我就是诬告了李泰。”
“况且,我并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我说的是真的。”
“陛下,请治罪吧。”
李恪显得极为坦然,好似对这一切都不甚关心,无论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无法继续为政,也无论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扳倒李泰的变数。
事实上,李恪今日进宫之后就表现得极为平淡。
对李泰率军围杀他是如此,对房玄龄指控他诬告李泰也是如此。
于是,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的等待着,等待着李世民下达最后的惩罚。
李世民转过身去,双手背在身后,面向露台,无法看清他的表情。
但他却迟迟没有下达旨意。
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半晌后。
“李泰目无法纪擅杀大臣,着即日起免去亲王之位,贬为郡王,禁足郡王府,无旨不得擅出。”
“都散了吧。”
李世民在下达对李泰的处罚旨意时,无论是房玄龄还是杜如晦,都显得极为自然,也并未觉得有任何异常。
可是当李世民说出最后一句话是,房玄龄,杜如晦,李泰却都是错愕了片刻。
就散了?
没有了?
李恪诬告李泰一事为何只字不提?!
“陛下,那李恪......”
“朕让你们都散了!”
房玄龄本还想再问,但却被李世民无情打断。
而且听李世民的语气,好似对这件事并不想再做任何讨论,显得极其不耐烦。
于是,房玄龄霎时间就懵逼了。
他搞不懂李世民到底意欲何为。
刚才李恪明明自己都承认了有诬告李泰的嫌疑,李世民为何不治他的罪?
“臣告退。”
带着千万疑惑,房玄龄躬身后退。
房玄龄,杜如晦相继起身,一众御史今日本就是来凑人数的,眼见房玄龄与杜如晦离开,当即也都急忙起身离去。
待得整个御书房只剩下李恪,李泰与李世民时,李世民却忽的转过身来看向李恪。
他的脸色十分阴沉,冷意凛然。
“李恪,你可知朕为何不治罪于你?”
李恪正要离去,李世民却忽的开口问到。
“儿臣不知。”
李恪停下脚步,若无其事的应声。
“那你可知?”
于是,李世民将目光转向了李泰。
“儿臣不知。”
李泰也是极为平静。
可整个御书房的气氛却因为这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忽然变得紧张起来。
因为李世民的脸色越发的难看,甚至有一股极其猛烈的怒火在他的眼睛里闪现。
“你,你们,都给朕记着。”
“朕此生从不独断专行,但若是有人让朕觉得非要独断专行才能治国,那朕也绝对不会手软。”
李世民的声音直让人不寒而栗。
何为独断专行?此乃昏君德行也。
可他却以这种德行来警告李恪和李泰。
“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