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韦家倒台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后权臣夫人拒绝火葬场!
德阳长公主的生辰宴在即,而与此同时,京城中又出了两件大事,一是韦达敬自请辞官隐退,二是桓章王进京。
关于韦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次他们是在劫难逃。茗香阁一事,佛骨舍利一事,还有污蔑新科举子等等,最为要命的还有那被关在暗狱中的韦兰珠,也不知她吐出了多少韦家不能为外人道也的秘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嘉明帝对韦家的不满已经摆在了明面上,那底下的人自然心领神会,对于这国丈也少了寻常的尊敬。韦党的一些人见状不妙也倒了戈,所谓树倒猢狲散便是如此。
眼看着大厦将倾,韦达敬再是不甘心,也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保住性命了。他主动递上折子,表示自己已经年迈老无力,希望可以辞官回到老家,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而他的几个在朝为官的子孙也跟着上请,说要随行侍奉。
嘉明帝有些意外,可也知道这是兵不血刃的最好结局。于是按照惯例,和韦达敬心照不宣地演了一出“三请三辞”的挽留戏码,最后在老丈人的“强烈请求”下,嘉明帝“无奈”同意了他乞骸骨的折子。
曾经风光一时的韦家门前骤然变得门可罗雀,哪怕是经历过几十年宦海沉浮,早知人心冷暖的韦达敬也不由得心生感叹。
曾经,他不知见过多少次原本门庭若市的家族一夜之间倾覆,只不过他总是那个笑着的赢家,冷眼看着对手破败。
而今,灰头土脸悻悻离开的人成了他......
又有多少人在看着他的笑话,嘲笑他的失败呢?
韦达敬自以为这样已经是破釜沉舟,可他没有想过,放虎归山的前提必须是这只猛虎再无反扑的能力。作为帝王,最是懂得斩草除根的道理。
距离韦达敬回乡还有半月,就在此时,他的长子在酒楼与人发生了争执,因为受不得对方的奚落而出手伤人,眼看着就快闹出人命,韦家次子想要去阻拦,可却被杀红了的哥哥一拳击中了太阳穴,接着就倒地没了气息。
哥哥杀弟弟的消息顿时被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大街小巷,韦达敬连忙赶去京兆府衙门,可如今的京兆府尹早就不是那个唯他是从的黄百杨了,韦达敬的面子也不好用。
虽然经查韦家老大突然发狂是出于被人下了五识散的原因,然而这幕后黑手是谁却不得而知,毕竟当时酒楼里人多眼杂,韦家又树敌太多,谁都有可能做这种事。何况有之前茗香阁五识散一事在先,不少人都觉得韦家这是活该,街头巷尾取笑打趣的声音也比比皆是。
最后京兆府判决韦家老大流放宁古塔十年。
祸不单行,就在韦家两个儿子一同出事的第三天,韦达敬的小孙子也因为奶娘的疏忽,吃饼的时候被噎住了,等到大夫急急赶来的时候,孩子已经憋得脸色发紫,没有了气息。
接二连三的打击袭来,饶是韦达敬早已见惯了风雨,也不由得一口老血吐了出来,昏倒在地。
嘉明帝特意亲自来到韦家,探望了韦达敬。
关起门来,没有人知道这对君臣,这对翁婿说了什么,所有人只知道,在给儿子和孙子下葬后的第二天,韦达敬便带着剩下的家眷离开了京城。
离开的那天,韦贵妃特意向嘉明帝请求,说自己想要送送父亲,嘉明帝恩准了。父女俩站在京城郊外的十里亭惜别,韦贵妃的手里还牵着二皇子。
“爹——”韦贵妃,不现在应该是韦妃了,她哭着喊了一声父亲。
前两天兰昭仪小产,她尚未来得及幸灾乐祸,却突然被指控是幕后黑手。虽然那指控她的奴才说完便触柱而死,如今是死无对证,可嘉明帝还是因此将她降为了妃位。
她以为嘉明帝不会对她们母子出手的,可没成想......
再是迟钝,她也回过了神,或许兰昭仪的孩子也是嘉明帝的一步棋,为了打压韦家的一步棋啊......
“我们都看错了眼。”看见不复骄傲的女儿,以及懵懂的外孙,韦达敬此刻也不禁老泪纵横。
他将眼泪忍了回去,颇为感慨地看向亭外:“当年我之所以同意把你嫁给他,就是看他有股子劲儿,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
“可过了这些年,我居然忘了他有这股劲儿啊......”是他老了,被这些年的繁华蒙蔽了双眼,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如今家破人亡。
“爹,兰珠她......”韦妃啜泣了两声,“是您派人干的吗?”
昨夜宫人来报,说是韦兰珠在暗狱中自尽而亡。韦妃岂会不了解自己的妹妹?那么娇生惯养贪生怕死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自尽?唯一的解释只有父亲出手了。
“瑛儿你记住,背叛了韦家的人,终究是逃不过的。”韦达敬没有正面回答,可单是这句话便让韦妃生生打了个寒颤。
韦达敬说完便俯身将二皇子抱了起来。
“外公......”才五岁的孩子哪里懂得这些?他只知道曾经疼爱他的父皇已经很久没有来看他了,母妃也天天哭,还有那些宫人们也有好多不听话了,还敢背地里说他不好。
还有最宠他的两个舅舅,也好久没有见到他们了,还有表弟......
“麒儿,你要争气。”韦达敬语重心长道,“只有你争气了,你和你娘才能过上好日子,知道吗?”
韦达敬何尝不知女儿和外孙如今的日子不好过?可事态发展到了这般田地,他已经是无能为力,何况这样未必就是坏事,绝境才能逼人逢生。
“外公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被韦达敬放到地上,二皇子依依不舍地问道。
“等到麒儿争气了,外公就回来了。”韦达敬笑着拍了拍外孙的头,接着看向女儿,“行了,就送到这儿吧。”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何必再多增感伤呢?
韦家的倒台被京城里的大街小巷议论着,可天大的事情也经不起时间的冲刷,尤其是在桓章王即将进京一事传开后,韦家便更是无人再提,它只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偶尔被人提起但随即便遗忘了的符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