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三国:守疆十年,开局签到李元霸 > 第487章 北伐

第487章 北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三国:守疆十年,开局签到李元霸!

建安三年。

二月初七。

德阳大殿上。

百官在列。

年满十八岁的刘协已经长成了大人。

往日里孩童的稚气早已褪去。

面容上多了几分成熟稳重。

坐在至高无上的天子宝座上。

自有几分皇家威严。

“诸卿,边关来报鲜卑人蠢蠢欲动,似乎有大举南下之意。你们以为该当如何?”

说话之间。

刘协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距离他最近的杨锋。

近两年来。

死忠汉室的几位老臣曾经提议。

天子已经成大成人。

理应亲政收回朝廷大权。

刘协对此却是笑而不答。

从来不肯接这几位老臣的话茬儿。

没有人比刘协更清楚。

大汉可以没有他刘协。

但绝对不能没有靠山王杨锋。

只可惜杨锋并不姓刘。

被封做异姓王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否则刘协真想把天子宝座让给杨锋。

可即便是这样。

刘协仍是什么事都听杨锋的。

朝中一切大事全凭杨锋做主。

如今鲜卑人露出南侵的迹象。

刘协第一个想要征求意见的人自然是杨锋。

事实上。

有关鲜卑人的消息也是杨锋告诉他的。

否则刘协一个深居宫闱的皇帝。

怎么可能知道边关的事情呢?

对这件事杨锋的态度很坚决。

鲜卑人竟敢准备南下入侵大汉的领土。

必须要怼回去啊!

这是杨锋一贯的作风!

只是杨锋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口说话。

就像没看到刘协的眼神一样。

鲜卑人入侵如此大的事情。

杨锋若是第一个开了口。

刘协一定会照办。

那样的话不就显得杨锋独断专行、把持朝政了吗?

还是先让百官们议一议吧。

免得落人口实。

见杨锋不说话。

刘协心领神会的把目光转向了大殿上的文武百官。

为了避嫌。

杨家将的一众人等也没有第一时间发言表态。

反倒是王允第一个站了出来:

“陛下!我大汉煌煌天威,岂是鲜卑人能冒犯的?老臣之意……”

顿了一顿。

王允霍然转身看向百官。

毅然决然的道:

“打回去!”

态度无比坚决!

语气无比坚定!

放佛谁要是说对鲜卑的入侵放任不管。

就是和他王允过不去一样!

刘协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向三省的尚书:

“三省的意见呢?”

刘伯温、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异口同声的道:

“臣等听凭陛下、大王裁决!”

不逾矩。

不僭越。

守规矩的很!

只是他们守规矩的对象并不是龙椅上的刘协。

而是王位上的杨锋啊!

自家老板还没发话呢。

打工人怎么能发表任何意见?

刘协又看向了六部尚书:

“六部是什么意思?”

以魏征、狄仁杰为首的六部尚书和刘伯温他们的口径高度一致:

“臣等听凭陛下、大王裁决!”

同样的话语。

一字不差!

三省六部这些实权的重要部门全部掌握在杨锋的手中。

只有杨锋说打。

各部门就会立刻做好备战的准备。

其他人的话。

不算数的!

刘协又问了一圈。

基本上立于朝堂的百官有两种意见。

一个是按照王允所说的。

打回去。

另一种态度就像三省六部一样。

装聋作哑。

刘协的目光最后转回到了杨锋的身上。

开口问道:

“靠山王的意思呢?是打还是议和?”

杨锋长身而起。

按剑向刘协点动了三下。

朗声说道: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短短的九个字。

显示出了杨锋的勇气和决心。

大汉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谁要想在大汉的土地上搞事情。

没二话。

必须打回去!

刘协猛地一拍龙椅扶手。

大声赞道:

“好!好一个虽远必诛!朕意已决!打回去!”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

刘协亲自提笔写了一道诏书。

将北伐鲜卑人的重任交给了靠山王杨锋。

天下各州各郡的兵马尽皆听从杨锋的调遣!

随着岁数的增长。

刘协再也不是当初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

他知道自己这道诏书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出了杨锋掌管的那些地盘。

谁还会把他的这道诏书当回事?

他根本就指挥不动其他州郡的诸侯们。

不过他毕竟是大汉天子。

这道诏书一出。

谁若是在杨锋率领杨家将北伐的时候背后捅刀子。

那就等于是藐视他这个大汉天子。

那就等同于是造反了!

指挥不动各路诸侯没关系。

只要能保护好杨锋。

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北伐就行!

杨锋当然明白刘协的意思。

向着刘协真诚的道谢:

“多谢陛下!”

刘协亲自把诏书交到了杨锋的手中。

用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听见的声音低声道:

“王兄在外征战,我若是不能让王兄心无旁骛,那还有什么脸面站在王兄的面前?王兄放心,只要有我在,绝不会有人敢公然站出来扯你的后腿!”

跟杨锋相处这么多年。

刘协明白了一个道理。

大汉江山不是他刘协的江山。

也不是刘家一家的江山。

而是天下百姓的江山!

他没有能力守护天下的百姓。

但是他希望杨锋可以做到!

杨锋后退了两步。

郑重的大声说道:

“我若不能荡平鲜卑,还大汉子民一个安定,必将自刎以谢天下!”

没有任何做戏的成分。

这就是杨锋最真实的心里话。

拔剑转身。

杨锋以赤霄神剑指向大殿之外的北方。

大喝道:

“准备出征!”

刘伯温立刻禀道:

“启禀大王!尚书省立刻连同兵部拟定作战方案!”

门下令房玄龄紧跟着道:

“臣等马上草拟北伐文书,昭告天下!”

杜如晦站了出来:

“中书省立刻传书各地守将,集结兵马!”

六部尚书也是做出了保证:

“请大王放心,户部这三年筹备的钱粮,足够我军十万人作战两年之久!”

“我工部在将佐监的帮助下打造了大批的武器、铠甲,散朝后立刻发放到军中!”

“刑部将会在大王出征期间加强巡视,稳定民生。确保国泰民安!”

……

各部的尚书一个接一个的站了出来。

他们其实早就做好战争的准备了!

武将们更是争先恐后的主动请缨:

“末将愿随大王出征北伐!”

“恳请大王以末将为我军先锋!”

“末将亦请为先锋!请大王恩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