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入族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神医农女,国舅每天求翻牌!
晓晓僵了身,脸色倏然一红,紧张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倒也不是没有被亲过,她对亲吻没什么技巧,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大姐姐,云铮在自己心里就是个小朋友,一个刚刚成年的小朋友。
怎么办?
云铮看她窘迫的样子,不由得笑了下,点了她的笔尖,说:“看把你给紧张的,不逗你了。”
“……?”无语。
她打开云铮的手,掀开被子披上外衣,不再理他。
云铮穿好衣服出来,看她坐正在绾发,走过去,扶着她手,“我帮你。”
晓晓就此拿开手。
她盯着镜子里的人,长的帅就罢了,怎么还有这么巧的一双手。她忍不住问:“你没事学这些干什么?”
“嗯?你说绾发?”他微笑着看了镜子里人,说:“集市上有嬷嬷教人绾发,觉得好奇便看了好久。”
“过目不忘?”
“差不多吧。”
晓晓只能作罢,过目不忘的本领对古人来说不算什么,她且就信了吧。
吃饭前,随从端来了药,他眉头都没皱一下,端起来就喝了。随即又连吃了好几颗蜜枣,随从不可思议的盯着他,之前喝药都会吐的一塌糊涂,就算有蜜枣也没用。
少夫人是用了什么法子,让少爷心甘情愿的喝药?
看来少爷很听少夫人的话。
云铮敢不喝吗,不喝药晓晓就会不要自己。想到她以后要嫁给其他男子,心里极度不舒服,好不容易骗来的媳妇,就这么没了,能行吗?
今天天气阴森森的,有点闷。两人吃饭后,就被项叔给请到了正堂里。他本不想来,也不想晓晓去,可晓晓应下来,他又不能放晓晓一个人去,怕她被为难,于是只能跟着她一起来。
正堂,云夫人让人摆了茶水,可云铮进门就喊道:“找我们来什么事情。”
晓晓扯了他衣袖,示意他不要这么对自己爹。云铮想到昨夜他对晓晓说的哪些话,就觉得面子都没了,丢死人了。一个大男人还念叨疼不疼自己的事情。
虽然这是事实,云惜才就是不疼他。
“找你们来是商量把晓晓纳入族谱的事情。”云惜才瞪了云铮,看向晓晓,“你有什么意见吗?”
晓晓不由得看向云铮,入族谱的事情是个大事情,具体规矩她也不知道。云铮直接开怼,“府上的规矩她也不懂,入族谱的事情让项叔亲自把流程都说一遍,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交代清楚就好了。你这不是白问吗?”
“铮儿。”晓晓喊了一声,又看向云惜才,“儿媳才嫁入府上,很多规矩都还不懂,还希望爹和娘多点耐心。至于族谱的事情,就麻烦项叔了。”
项叔点了点头。
云夫人微笑着上前,“行,这事情就这么定了,等大师算好了日子,在通知你们。”
晓晓微微一笑,云铮拉着她手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晓晓尴尬的回头看了下,走出去就甩开了他手,云铮愣了下,“怎么了?”
晓晓皱眉,“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为什么不能和和睦睦的?毕竟是一家人……”
“我跟你说过,这件事情很复杂,不是原谅就完事的。”云铮说着又去牵她的手,却被她躲开了。
“是,你说过。可你心里明明很在意他,很想得到他的认可,想他关心你,可你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对他又是一种什么态度?你这种态度,怎么让他对你好?”
云铮也气了,提到昨天只觉得更加丢人了,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转身看着其他地方,深吸一口气,道:“我去看望祖母。”
“云铮!”她喊了一声,但是他并没有回头,她咬咬牙,“什么倔脾气!”
晓晓想一走了之,没走两步又告诉自己不能一起勇气,既然都已经成了一家人,就要同一条心。她跟在后面进入院子里,又进了房间里。
云铮在和太夫人说话,看到她来一如往常对她招手,“来看看祖母,她气色是不是好多了。”
晓晓眼神平静如水,走过去把脉后眉头不可察的皱了下,太夫人时日怕是不多了。云铮问:“怎么样?是不是好了很多?”
晓晓还没说话,太夫人笑了道:“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我说没事了就一定没事了,是不是丫头。”
晓晓眼里有些湿润,含笑点头,“是,祖母会长命百岁的。”
太夫人拉着她手,把她手放在云铮手里,道:“祖母没什么大的心愿,就希望你们白头偕老,儿孙满堂。”
云铮紧握她手,说:“祖母的祝福,我们手下了,我们一定会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到老。”
“如此,我就放心了。”太夫人说。
两人又陪着太夫人说了好些话,一直等她睡下,才起身离开。一路上谁也没说话,但各自都有有些拘谨。
入族谱的事情安排在两日后,太夫人也去了,看着晓晓跪在云家祠堂,又念了云家家训,叩拜之后便站了起来。太夫人道:“从今往后,你就是我云家媳妇了,云家荣辱与你同在,云家家训不可违背,更不能做对不起云家的事情,你一定要谨记在心里。”
晓晓点头,“是,晓晓谨记在心。”
太夫人含笑点头,她也撑不住多久,便让人扶着回去休息了。
这两日,小两口因为上次的事情一直都还别扭着,不过晓晓也发现了,云铮对他爹的态度相对比之前好多了。起码,他开始转变了,这点值得她欣慰。
翌日,晓晓想着自己的小金库的钱也不多了,云铮也没收入来源,酒楼也没了,若是想要开酒楼,一时半会也拿不出银子。若是让云惜才拿钱支持,云铮肯定第一个拒绝。
“少夫人,这个有人让亲自交给你。”
晓晓正在想法子,随从拿着请帖过来,她好奇的打开一看,问:“镇上有几个书院?”
“好几个呢。”随从答。
“哪一个书院最好??”
“那自然是应天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