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三二 一些国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七海扬明!
苏日安回京也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但问题在于他在离开东江行省的时候已经交接了工作只是到了京城之后还未得到新的任命, 现在处于有衔无职的状态想管也无从入手。只不过他此次回京却并非是任期到了。
一般来说地方长官入京都是任期到了之后但苏日安距离其任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只不过皇帝调苏日安进京, 是做了完全打算的不仅提前告知, 还安排了继任者前往。
可如果苏日安非要管也并非没有办法毕竟其回京之后已经陛见过一次可以对皇帝提出亦可以向内阁提出只不过苏日安一向与申京的官员们没有什么私交为了避免尴尬也就没有说什么。
因此现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也算是有他明哲保身的个人原因。以往的苏日安铁面无私绝对不会如此但经过了地方任职之后苏日安已经有所改变明哲保身并非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东江行省, 以他这种状态和内阁及行政总院各部门的关系, 若是贸然提请只会误事。
当着李昭誉和裴元器的面苏日安把心中的担忧说了个通透。李昭誉闻言轻轻点头表示理解苏日安的难处说道:“苏大人既是当世名臣又是孤臣以目前的身份确实难办一些。”
裴元器则是说:“旁人你不去找为何不进我的门?难道我裴元器是为了私人恩怨不顾大局的人吗?”
苏日安只能告罪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反倒是李昭誉说道:“裴叔叔也就是得理不饶人东江的事他已经帮苏大人你处理的尾巴再过几日消息传来一切就不是问题了。”
苏日安万万没有想到会是如此他以为裴元器就是来兴师问罪的因此问道:“裴大人是如何解决的?”
“战储仓库的棉花我调了二十万担去了汉城。”裴元器说道他用手掰着比较大的菜花和蘑菇一边说道:“地方上那些行会和申京的期货市场闹的也太不像话了。今年主要棉花产地可都是没有天灾中原产区不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都有增长。无论如何棉花是闹不到这个价格的说白了就是一群妖魔鬼怪故意炒高棉花价格。
不收拾他们一下还以为朝廷拿他们没有办法了。”
苏日安也知道其中道理但这种事也只有总揽全局的人才能办妥当。而裴元器虽然只是副相首相是赵铭德但他却实际掌握着帝国行政系统的实权而且做事果决不受寻常势力影响因此做起来才能算是得心应手。
苏日安正要道谢裴元器却是抬起手说道:“苏大人我可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帝国。”
“也罢总归裴大人救了东江行省的纺织业。”苏日安说。
李昭誉搅拌着蘸料对二人说道:“棉花现在是紧俏商品供需并不平衡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棉花产量才是。”
“据我所知中原、湖广和两淮棉花产量依旧不足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苏日安说道。
“苏大人你说的这些我们都明白。但棉花是战略商品其产地和产量直接关乎国家战略你可不要中了某些利益集团的阴谋诡计呀。”裴元器提醒说。
“我?怎么可能。”苏日安说道而裴元器的下句话让他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你要接手国资组的这个时候。”
苏日安诧异看着裴元器虽然他只是帝国副相但却是皇帝在内阁之中最为信赖的臣子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肯定是皇帝已经下定的决心那就是他的职位已经定下来了那就是进入行政总院的中枢成为部长级的高官不仅如此他还管着两个部其地位相当高。
所谓国资组是行政总院下辖的一个工作组汇合了两个部门也就是国有资源部和国有资产部。在帝国行政架构中如果由帝国副相掌管这类事务的时候两个部虽然不会合二为一但却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小组由副相担任这个小组的领导。
苏日安显然没有这个资历他只是成为部级长官甚至连内阁阁员都不是。是担任这个工作小组的副手同时在两个部门也担任副部长。
而在两年后帝国内阁会有一次调整到时候苏日安就可以直接进入内阁了显然皇帝不仅安排了他的职位就连他的晋升路线都已经安排妥当了。而在这一次内阁换届之前国资组的领导就是苏日安眼前的这位副相裴元器。
如果裴元器不把事情说明白或许苏日安也就不继续这个话题了既然裴元器连他的个人安排都说出来了那苏日安只能继续下去他不再坚持自己不会中计的执拗反而问道:“裴大人您能把话说明白一些吗?”
“说明白一些那就是传统汉地的棉花种植面积不能无序扩张。在保证各省耕地面积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调整种植面积。”裴元器吃着煮好的羊肉平淡说道。
苏日安点头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帝国一直坚持这样的政策。也就是说海内各行省如果想要提高棉花产量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的办法提升单位面积内的棉花产量。而另外一个则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腾出足够多的土地来种植棉花。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证各行省土地的紧张程度。要知道海内各行省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但帝国中央政府一直对开垦荒地进行限制是为了逼着农民进城进行城市化或者倒逼着贫苦农民移民其他区域。
事实
是这种政策坚持了几十年效果非常好。虽然西津、美洲等海外领地迁移过去的百姓受到这项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海内人口密集省份周围行省的人口却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分布。
比如在明清战争中人口只剩下几十万成都城内都出现老虎的四川行省就因为这项政策得到了大量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移民河南的百姓大量向陕西迁移、西疆地区迁移。河北和山东百姓迁移到辽宁行省和吉林、黑龙江等绥靖区的也有很多。
谷湀
这些曾经因为战乱和历史因素而导致人口稀少的行省都得到了补充。
在建国早期四川行省人口不过百万短短四十五年已经超过六百万。辽宁行省刚建立的时候也就八十万人口现在也已经超过了四百万都已经是帝国人口中等规模的行省。
而南方人口密集的行省也在这类政策的倒逼之下大量百姓下南洋甚至远至澳洲去。
问题在于帝国海内诸行省并非没有土地在明清战争中大量的土地撂荒此后因为帝国严格的土地管控导致很多土地都没有开垦。尤其是陕西行省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聚集在关中平原陕北广袤的土地几乎成为了无人区在大明时代的州府现在降为了县县降为了乡或者镇就是因为陕北时常发生旱灾所以在帝国初期但凡不能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一律被取缔陕北人口大量移民因为战乱而人口稀少的关中地区。
促进帝国百姓向海外迁移一向是帝国的国策这一点从未有过改变。
毕竟帝国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无论是河中之地还是美洲都是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而那里缺少的就是人。
而苏日安要掌握的国资组其中国有资源部就控制着帝国所有国有化的土地其实也就是帝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因为在帝国建立早期除了明确属于私人的土地其余的一律划归国有即便是私人的土地在帝国建立后对地主士大夫进行严格的清算其所拥有的土地也划归了国有。
中原、长江流域这些都属于当年清算重点地区私有耕地占据耕地的面积普遍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私有土地占据土地的面积也不超过百分之五。而保持国有资源比重也是帝国的一项国策。
苏日安知道了这项任命也就明白了自己的职责虽然自己现在完全属于行政官员但当世包公的属性是去不掉的。近些年来国有资源的侵吞和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苏日安明白让他掌握国资组就是要他清理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两大系统。
想到这里苏日安更加联想到早先在宫正那里听说的皇帝的禅位计划和后继之君以自己这把锋利的刀靠反腐赚取
登基威望。苏日安感觉现在自己接手国资组也是为那个长远计划做准备。
说白了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不论是国有资产还是国有资源都是帝国勋贵的利益范畴内如果他苏日安要在将来对帝国整个系统进行刮骨疗毒那么先把勋贵清理干净到时候就会少很多麻烦。
“苏大人其实东江行省所需的棉花也并非一定要海内各行省提供。亚欧大陆桥可是要贯通了来自西疆的棉花可一样合用呀。”李昭誉笑着对苏日安说道。
苏日安也不傻他说道:“大公子的意思是鼓励东江百姓向西疆地区移民。”
西疆有的是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而远疆区的河中之地也是如此但唯独缺少人。早年向这些地区移民除了刚刚开拓的时候帝国以行政力量配合军队大规模向当地移民之外主要就是海路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当地移民。
从帝国的港口出发坐上邮轮哪怕只是到西津的港口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辗转抵达安置地可能半年时间就没有了但如果坐火车一个月或许就可以抵达目的地。
苏日安听了李昭誉的话一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逻辑链条而且他还想起几年前大公子李昭誉在河中之地的进行的努力。
当时河中之地也在扩张棉花种植面积非常缺人但李昭誉认为所谓缺人本质上就是缺钱因此倡导引入了欧洲资本允许来自欧洲的商人在河中之地投资建设农场雇佣帝国百姓种植棉花并且大规模解禁属于绥靖区的扎萨克让这些已经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参与到棉花生产之中去。
那个时候苏日安也刚刚抵达东江行省对所有有关棉花的新闻都感兴趣因此对这件事非常了解。
按照报纸上的报道这种引入外资的政策在当地大获成功确实加快了人口向当地的迁移并且提升了当地的机械化水平。当然苏日安也清楚事实或许没有说的那么美好但至少是有用的。
苏日安正是想到了李昭誉的这件事感觉这位大公子是一位实干家因此很愿意就这件事和他讨论。
“朝鲜半岛上确实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近些年人口不断向城市里聚集也开始向关外移民。”苏日安说道。
李昭誉问:“这么说半岛往外移民这件事有的搞咯?”
苏日安点点头:“大公子对这件事有兴趣?”
李昭誉含笑不语这次因为太上皇驾崩两位公子都紧急结束了在海外的任务回到了国内。虽然李昭誉面临大婚李昭承刚刚有了孩子但私事总是好解决早有传言皇帝已经准备正式安排这两位成年皇室子弟在行政系统内工作进行历练。
裴元器
接口说道:“苏大人或许还不知道大公子也会进入国资组工作。至于移民这种事应该属于移民局而据我所知二公子可能要把移民局的差事管起来。”
苏日安点点头感觉李昭誉这么问肯定不是要给自己弟弟捣蛋相反可能是为其多着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