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王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要当明君之大隋杨广!
杨广深知什么样的人是疥癣之疾,什么样的人才是心腹大患。
别看。
大隋朝在他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下,经济腾飞,国富民强,早已屹立在世界的最高处,可是,也正因为帝国庞大,所以,鱼龙混杂,特别是那些世家门阀,更是隐于水面之下,藏而不露,杨广也不敢说就有绝对的把握,完全掌控了他们。
这些门阀,值此太平盛世,又处在杨广空前绝后的威望之威压下,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可是,由于杨广均田地的举措已经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了,所以,有些人已经在暗中偷偷磨牙砺齿了。
譬如。
杨玄感。
譬如。
关陇贵族中的李、杨、宇文等族。
譬如。
山东士族门阀中的王谢等族。
其实。
杨广此次前去泰山封禅,除了做面子工程以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想法就是打算去会一会山东门阀中的那些人,了解一下当地的实际情况。
这些门阀。
如果利用好了,都是他手中的利器,若是不加约束与整治,难免会出现一些胆大妄为之徒,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旗号,犯上做乱,甚至,威胁帝国的根基。
……
……
杨广有一个一箭双雕之计,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必要实施,所以,也就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他的计策是,打算再过一两年,再养一两年的民生,待时机再成熟一些,就将关陇一脉与山东士族征调到东北战场,与高句丽决战,争取,解决来自鸭绿江对岸的祸患,此举既能大幅削减这两系有生力量,也能将东北边陲平定,让他们来个两败俱伤,如此,大事可定。
杨广考虑的这一箭双雕之计,首先,他会在政治宣传上加大力度,控制了精神才,算是真正控制了一个人,有时候政工工作比军事打击更为重要。
另外。
还要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和借口。
杨广认为,欲让其亡,必让其狂,现在的高句丽虽说有些狂妄,但还未到丧心病狂,敢跟大隋明里对抗的地步,他们小股的骚扰东北边陲的居民,如同疥癣之疾一般。
杨广有数。
杨广知道迟早有那么一天,必定要与高句丽见个高低的。
……
……
夜。
王家后院,一个小小的房舍中。
王东洋看着昏黄的油灯下,被自己训得垂头丧气的胞弟王东海,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东海……我们王家,只有你我兄弟二人,哥哥又是宦身,不能生育,所以,传宗接代,光大门楣的重担就落在了你的身上。
可是……你要知道,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谨小慎微呀!
如今,陛下乃是不二出的明君,他老人家明目如炬,我在书信里面不是嘱咐你了吗,要一切从简,不要太过奢华,为何不听?”
王东海小声辩道:“哥哥,咱家家,有的是金子银子,愚弟这还是特别低调的,豫州城中,那些挥金如土的达官贵人,比兄弟我多的多。”
王东洋叹道:“你不一样,你是我的胞弟,懂么?”
王东海委屈地摇摇头。
“唉!
你呀,你呀……我王家,总有一天要败在你的手里。”
这时。
旁边角落里,一个大约八九岁大的孩童接道:“伯伯……父亲纵有些奢靡,亦是为迎驾,若太寒酸,亦不好看,知道者,说陛下不喜铺张浪费,不知者,反倒说父亲故作姿态,扮成穷酸模样,山有高低,人有胖瘦,我大隋,恐怕也不会以贫穷为美,是也不是?”
哎呦喂!
这小孩。
小小年纪,居然说是这样几句非凡的话来。
他可不是别人,正是王东海的独生儿子王平,小名可可。
王东洋见亲侄儿口齿清晰,讲话入情入理,不由又惊又喜,谁能想到,自己这个愚蠢不堪又冥顽不灵的弟弟,居然生了这么一个好儿子。
王东洋一把将王平搂在怀中,摸了摸他的脑袋,疼爱地道:“我儿……说的也有理,可是,伯伯日夜在皇帝身边服侍,虽然贵不可言,每日却是如履薄冰,更怕你父亲,打着我的旗号,做出什么为非作歹,不可收拾的事情出来,到那时,悔之晚矣。”
小小孩童王平瞪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一本正经道:“伯伯,孩儿不敢妄议父亲,但是,也知父亲不过一乡绅而已,人无完人,父亲为人处事纵有不道之处,可是,却也远未到招灾惹祸之时。
伯伯,请你放宽心,待侄儿长大,一定替王家争气,上报国君,下为黎民。”
王东洋听了侄儿一番话,看着不过八九岁的小小孩童,如同小大人一般志向高远,豪气如云,他倒情不自禁落下泪来。
“好!
好!
好!”
王东洋一连说了三声好。
……
……
杨广夜晚有些失眠了,今天白天在王家看到的那些小东西,他虽然当时有一丝丝小小的不悦,可是,看在王东洋的份上,转念一想,也就没放在心上了。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杨广在床上辗转反侧,主要还是在思考着关陇门阀这些势力,虽然,因为他的绝对威望,并不敢公然跳出来对他推行的政策表示反对,可是,杨广私下也收到了许多告密信。
虽然。
许多时候,告密都是小人行为,可是,身为王朝至高无上的领导者,杨广也或多或少,喜欢上了聆听秘密。
当下。
最有可能想跳出来的,大概就是杨玄感了。
杨广知道,历史上的杨玄感叛乱,最后虽然事败被镇压,却由他而起,揭开了大隋王朝衰败的序幕。
那么。
该怎样让这些人彻底断了欲图谋反之路,而老老实实跟自己走呢?
除了强权。
利诱。
还有什么?
虽说,杨广始终相信,治大国如烹小鲜,可是,人心难测,他也不敢说能百分之百将文武官员都拿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如此。
杨广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将杨玄感的日后谋反,早一些消灭在萌芽状态呢?
也不难。
逐步削减权力。
可是。
削了一个杨玄感,还会有马玄感、牛玄感出来。
杨广认为。
关键。
还是让杨玄感等人的日后谋反失去物质与人员基础。
这才是关键。
那么。
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