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开封府解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大宋贩卖焦虑!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中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
还设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这么多机构设置在禁中,中午自然没有办法各自回家吃饭的,于是便有了类似后世机关的食堂,而且这食堂的饮食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宰执的饮食,更算是小食堂了。
在这食堂中,其实大家也未必有时间过来,大部分时候,都会有小吏打了饭回去各自的签押房吃,有时候有时间了,便自己过来吃,算是吃个锅气。
中秋刚刚过去,工作自然也是忙的,不过张载却还是自己来食堂吃饭,走一走有利于身体健康,却不料在食堂里碰见了王安石吕惠卿等人。
张载笑呵呵与王安石等人打招呼,大家都算是改革派的,见了面还是比较客气的,干脆还是坐一桌吃饭。
食堂的人见到参政都来了,赶紧给安排膳食,张载与王安石几人便闲聊起来。
先是聊了河北之前灾情的问题,之前河北黄河改道,后面有韩琦在,陈宓还捐了一些钱出去,今年的秋收也快了。
青苗法现在是银行在代执行,王安石也有渠道得知一些事情,但详细的还是想与张载聊聊。
张载倒是知道的,便说道:“根据银行那边给的消息,河北的灾后复产工作做得很好,尤其是复耕的事情,基本算是完成了,便让陈宓进去了。
陈宓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自然不是因为夹带,而是因为听说这考场的衙役历来不太客气,有的人还要受一番折辱,至于后来的要寒天腊月脱衣服查检的,却是没有遇到的。
其实解试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进去之后,便是寻常的考试,形式与后世倒是有些不同,但也只是大同小异而已,倒没有可以多说之处,只是陈宓毕竟是第一次在宋朝考试,倒是颇有新鲜感。
不过张载也考虑过这一点,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模拟一下考试,有过这样的模拟,倒是让陈宓颇为适应。
解试本身其实还真不难,解试考的是基础,张载给陈宓兄弟两人打得基础是很扎实的,因而前面的基础题基本都没有问题,所以整个考试先下来颇为轻松。
陈宓考的是进士科考,进士科主要便是帖经、墨义和诗赋,所谓的基础,便是帖经与墨义,这方面倒是陈宓的强项,反而是诗赋要薄弱一些,毕竟这没得抄啊!
不过好在也不算难,张载给他培训了许多应试诗赋,按照规制作诗便是了,未必能有多高分,但得分不可能低的,只是解元什么的,陈宓便没有敢多想了。
若非时间紧迫,陈宓其实想等多一届再考,因为这可能是传统科举的最后一届了。
现在的考试方式是有弊病的,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这一届之后,王安石便要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了,届时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这便是考士子的经世济用的能力了,这一块的能力上,陈宓认为当世没有能够比得上自己的。
不过时势如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好在总算是顺利地答完了,至于结果如何,便只能看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