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6章 两大神将进京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不负大明不负卿!
柳成龙领兵回到朝鲜确实如同王安所说他心里有点不舒服。
不过朝鲜国王李昖倒是想得开不仅没有对柳成龙的抱怨丝毫影响到反而一个劲儿地安慰柳成龙。
“柳丞相还是算了吧毕竟战前我们想得到的都得到了。第一我们把日本打败了吧?这一败他们一百年也翻不了身多好呀是不是?第二我们也从大明学到了飞天技术并且成为大明的保护国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一心一意谋生产走富国强兵的路线。”
见柳成龙不说话似乎还是觉得有点想不开李昖接着又道:
“本来战前我们就没想过日本会赔款嘛既然想都没想就不必惦记。再说了与日本一战的主力是大明没有大明我们哪里有底气?此战大明所付出的确实比我们多多了。”
柳成龙点了点头这个他不得不承认所有的战备物资几乎都是大明提供的朝鲜实在是太穷了。
“柳丞相只要能够保证朝鲜将来安稳太平我们自己有手有脚往后多挣钱就是了嘛想开一点不能因为钱而得罪大明国防安全第一呀。”
“好吧那就靠我们自己。”柳成龙回答得多少有点无奈但他也清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儿毕竟先头国王与大明签署好了协议总不能不守信诺。
而且国王说得也对这个时候可不能得罪大明虽然日本战败投降了但眼下的实力依然要胜过朝鲜。
待日本休养生息没准儿就要来报仇呢条约不过一张纸而已。
日本之前不是也签署了与朝鲜互不侵犯的条约吗?可有什么用呢?人家只要不高兴了立马说毁就毁。
打不过人家的时候没处说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终究还是靠实力说话没有实力没人屌你。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朝鲜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所以富国强兵才是当务之急一定要强大起来别人才不敢欺负你。
想通这些柳成龙也就不再纠结。
李昖反正感觉目的已经达到就是要将欺负人的日本教训一顿让日本以后不敢嚣张不敢再来侵略朝鲜。
他明白一个现实有大明罩着他们朝鲜才能得以享受太平放弃日本的赔款就当孝敬宗主国大明好了。
……
而戚继光与李成梁领军回至东北军区休息两天稳定军心后便准备进京。
此行他们很低调因为进京只为汇报而不是去邀功请赏或炫耀功绩。
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们也都心知肚明大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日本虽被迫签订条约答应赔款但
大明死去那多的将士终究无法弥补。
所以他们也谈不上多高兴只是完成了大明必须要去做的一件大事儿。
当然他们清楚这件大事儿不仅仅只是皇上的心愿对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都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试想倘若不教训日本一顿以日本的姿态丰臣秀吉临死前都大言不惭地说了要侵略朝鲜觊觎大明。
只要日本侵略朝鲜觊觎大明肯定借助朝鲜为跳板从东北入境。
那最先遭殃的必定是东北无疑了。
所以这时候打击日本的气焰便是相当于为东北地区解决后顾之忧。
而且打赢这场战役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大明的实力彰显出来了一方面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自豪同时另一方面也不敢跳起来闹事儿。
不过即便他们两个参与领导了这场战役征战过程中也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依然认为最大的功劳必须归于皇上。
没有皇上的威望与精心策划即便出动全部东北军恐怕也难取胜毕竟这是打到日本海岛本土上去了。
战备物资与后勤保障才是关键。
否则跨海客场鏖战八个月又是强悍的日军任谁都难以想象。
而且整个战役打完都没有增加东北地区的负担对于东北地区的百姓而言似乎压根就没有发生这场战役。
这是东北地区上的所有人无论是官还是民最感到欣慰的地方。
也是他们最需要感谢皇上的一点。
“京城的百姓比辽东这边富裕那么多吗?”进京的途中李成梁问戚继光。
毕竟捐赠的数目达到几百万这对于辽东乃至整个东北是不敢想的。
李成梁已有几个年头没有进京了。
“皇上的改革在京城最先推展开成效也是最为明显的我想与东北确实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戚继光如是般回回答说其实京城里的情况他也不是很了解。
毕竟他进京时也没有去京城各地参观只是感觉应该是这个样子。
“戚大帅有没有发现皇上好像与我们压根儿不是一个年代的人?”
“是这个我早就感觉出来了。皇上的思维与见解都不同于我们。”
戚继光点点头也是深有体会他与朱翊镠接触的时间更早。
但论相处的时间还是李成梁久。
“李总兵想说什么呢?”
见李成梁一副似有所思的样子戚继光不禁问道。
“我也不知道。”李成梁摇了摇头喃喃地道“只感觉皇上与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好像来自于未来。”
“未来?”戚继光诧异“不理解。”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但如果仅仅说只是因为皇上的天赋高又聪明似乎也很解释得清楚你说呢?”
“确实但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皇上怎么样只要他一心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其它不重要李总兵想多了吧?”戚继光笑了笑。
“只是好奇而已没有别的意思老天爷为我们派来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好皇帝当然是我们的福气了。”
“那是那是……”
“……”
大明两位神将一路上有说有笑非常低调地进京了。
因为不知道启程安排所以他们进京时也很平静不像王安回京那会儿还有不少官民前去迎接。
不过这也正合两位神将的心意他们可不希望进京时闹得沸沸扬扬好像他们有多大功劳似的。
毕竟都是六十岁上下的人已经不在乎那些排面上的东西。
原来李成梁还有些在意但自征讨科尔沁部失败后心态已然大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