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甜蜜蜜》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燕大文学社内,胡为民、查剑英和陈建公三人像老朋友坐在一起。
此时,教学楼外天气寒冷,文学社的窗户已经结了冰花,而文学社内却温暖如春。
“胡老师,其实我找你来,也是有私心的。”查剑英面露惭愧之色,但隐隐有些小兴奋。
“不要叫我胡老师,我就是个普通职工。”胡为民先是一摆手,接着又问道:“查剑英同学,难道你还需要我做什么吗?”
“胡老师,我们想请你加入我们文学社!”查剑英和陈建公对视一眼后,郑重其事道。
“我不是老师……算了。”胡为民见他们一脸倔犟,放弃了让他们改称呼的想法,不过,他还是感到奇怪,“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让我加入文学社呢?”
查剑英惊喜道:“胡老师同意了?”
“没有,我就是比较好奇。”胡为民摸了摸下巴,猜测道:“难道是因为我在报上发表的那几篇文章?”
“不只如此,我们还看了胡老师在《故事会》上发表的精彩小说。”查剑英笑道。
原来是因为作者名暴露了,胡为民苦笑着摇头:“早知道我该起个笔名的。”
“真是胡老师您写的?”查剑英张大嘴巴,惊讶道。
胡为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好啊,原来你是在诈我,不愧是燕大的高材生。”
查剑英吐了下舌头,指着陈建公道:“都是建公同学建议我这么做的。”
胡为民看了眼旁边那个长相憨厚,却显得沉默寡言的大龄学生。
陈建公挠挠头,解释道:“其实不算使诈,在看过那篇文章后,我就想到和您有关。”
“被你们猜出来,看来我想低调也低调不下去了。”胡为民叹气道。
查剑英羡慕道:“胡老师,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要是我们的作品能发表在杂志上,我们能高兴死。”
“你们既然成立文学社,难道都没有发表过作品?”
查剑英指着陈建公道:“我没有,但建公发表过作品。”
胡为民看向陈建公,“陈建公同学的作品发表在那份杂志上,我当买来拜读一番。”
“那是几年前了,我写了一些狗屁不通的文章,自以为是,就投在厂办杂志上,现在想来,都是编辑在鼓励我们这些老粗。”陈建公脸色羞红,连忙解释道。
胡为民了然,不过还是摇头婉拒:“文学社毕竟是学生社团,我加入不合适。”
“胡老师,您就帮帮我们吧。”查剑英恳求道。
陈建公真诚地说道:“胡老师,我们太需要一位有经验的作家指点我们了。”
胡为民有些为难,“我写的是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不太一样,我不敢瞎指点,害怕误人子弟。”
查剑英连忙道:“我们刚开始写作,也不敢好高骛远,只要有一篇文章能在报纸上发表,我们就满足了。”
“是啊,胡老师,您就加入我们文学社吧。”
胡为民无奈道:“这样好了,你们到时候有写好的文章,我可以帮你们看看。”
两人还想再劝,但胡为民坚决反对,只能同意这个提议。
不过即使如此,他们已经很满意了。
他们之前其实也找过指导老师,但老师段位太高,他们需要的正是胡为民这样,接地气的作家。
接下来,三人谈论起了文学创作。胡为民高屋建瓴,给两人提了很多建议,两人也是受益匪浅。
直到有文学社的成员进来告诉三人,围着门卫室,寻找胡为民的学生被老师劝走,胡为民这才结束交流,匆忙离开。
走的时候,查剑英和陈建公依依不舍的样子惹得其他成员摸不着头脑。
他们哪里知道,就这么短时间的交谈,两人从胡为民身上学到很多。
……
《燕京青年报》那篇采访引起的轰动渐渐平息后,胡为民总算回到正常的创作中。
在安静地环境中,他灵安爆发,创作效率提升了一倍有余。
本来预计十二月初完成的几篇稿子,在十一月底提前完成了。
胡为民将几篇短篇小说邮寄给《故事会》编辑后,正打算休息两天,看看书,放松一下心情时,青年报的赵莉莉又找了过来。
赵莉莉自然是找他约稿的,她觉得胡为民早晚会火,最好是趁着对方还没成为大作家的时候,为青年报提供一些优秀作品。
“青年报能接受什么作品?”
“不能太激进,符合时代特点吧。”
“悬疑可以吗?”
“像《会说话的骷髅》那种绝对不行。”
“那武侠呢?”
“武侠?什么是武侠?”
“金庸先生的小说看过吗?”
“啊,那种啊,不行,绝对不行!”
赵莉莉额头浮现一层冷汗。
金庸的小说她也悄悄读过,是挺精彩,但官方肯定不允青年报许刊载的。
“爱情呢?”胡为民摸摸下巴,又冒出一个想法。
赵莉莉眼前一亮,“爱情……你能写爱情小说?”
“当然可以,又不是很难。”
胡为民十分肯定。
他脑海里有不少合适的作品,比如《牧马人》《孔雀公主》《庐山恋》等。
不过,这几部作品拍摄成电影的时间貌似就在明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还有替代选择,比如《甜蜜蜜》。
这部影片成片于1996年,讲述了改开初期,从中國内地去香江讨生活的黎小军和李翘结识,两个孤独异乡人产生出了真爱的故事。
这部电影时代和如今比较接近,只需要稍作更改背景和主角身份,工作量比较小,字数也比较适中。
赵莉莉问道:“胡老师,你能大致说一下故事内容吗?”
“当然可以。”
“1979年冬,美利坚华裔建筑设计师李兆带着女儿李翘随首批中美文化交流团抵达北京。胡同口,李翘偶遇的燕京机械厂技术员黎小军,因一场自行车碰撞结缘,黎小军被迫当导游,携美游览燕京城,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因文化差异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李翘喜欢上了黎小军,可却迫于家庭压力返回美利坚,最终,李翘不堪忍受相思之苦,偷偷返回燕京,和黎小军在一起共同建设祖国。”
胡为民讲的是改编版《甜蜜蜜》,就其中隐藏的元素,绝对薄纱此时的爱情小说。
不信就看看赵莉莉,她已经张大了嘴巴,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这个爱情故事真……好啊!”
她的脑袋一片混乱,爱情故事也许老套,但男女主角代表的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彼此形成的冲突看点十足。
她不敢想象,这部小说在青年报上发表后,会引起怎样的盛况。
赵莉莉赶忙追问道:“胡老师,这个故事能写,你预计全篇故事有多少字?”
胡为民思考片刻后,谨慎回答道:“我会尽量控制在五万字以内。”
“为什么要控制字数呢?”赵莉莉不解。
她不信胡为民不明白,作家赚钱靠的是字数,字数越多越稿费越多。
胡为民解释道:“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也不长,人物也不多,并不需要特别长的篇幅描写。”
说到底,他准备写的是通俗小说,该有的都有已经足够。只要不涉及过多的政治描写,五万字只多不少。
“五万字,罢了,五万就五万吧。”
赵莉莉有些遗憾,但想到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谨慎点也没毛病。
“胡老师,您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创作?”
她现在恨不得立刻化身监工,督促着胡为民开始写作。
胡为民平静道:“不急,我第一次写中长篇小说,需要写大纲。而且里面涉及一些关于美利坚的内容,我也需要查资料,找朋友询问一些关键问题。”
他没有飘,不会因为赵莉莉几句话就匆匆开始小说创作。
而且,他说的也是实话。他对这个年代的美利坚不熟悉,要是因为疏忽大意,写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对他没有一点好处。
说白了,他现在就是个农民出身的青年作家,在创作领域还是要符合基本逻辑的。
赵莉莉连忙道:“对对对,胡老师,您安心创作,要是有什么需要查询的资料,或者有不懂的地方,我们青年报也能提供些许帮助。”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胡为民接受了对方的好意。
报社到底是见多识广,说不定就能帮到他呢。
两人约定好大致的交稿时间后,赵莉莉依依不舍离开了。
走出门卫室,她看着难得的晴朗天空,只想开心大笑。
这一回,真让她和青年报捡到宝了!
接下来几天,胡为民一边撰写大纲,一边查询资料。期间,他还收到了来自青年报的稿费和一部分读者来信。
考虑到他的生活环境,读者来信都是精挑细选的。
靠着这笔稿费,胡为民的存款突破四十元大关。
所谓好事成双,这时候马老师也找到他,告诉他一个好消息。
“小胡,学校的刘老师准备出租他的那套公寓,面积不大,却也有三十平,房子里有床和桌椅,一个月只要十块钱,你这边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