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胡为民就是有种魔力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后世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鸡汤文。
这类文章受到欢迎,还是因为其鼓励人心、强调积极心态,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共鸣强。
而七十年代的人们经历了多年的政治运动,生活压力大,心理上更需要鼓励和支持。但当时的文化产品多是革命文学,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情感表达较少。
因此,胡为民写的鸡汤文更有发展空间。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的那篇《凌晨的光就在前方》大受欢迎,就连官方都忍不住下场,决定为其宣传。
除了这篇文章外,其他三篇文章《爱国是一个人的底色》《文艺应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直面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光明与信仰的力量》同样大受欢迎。
短短一天时间,燕京城及其周边数十万青年人认识了这个叫胡为民的作家。
……
燕大,今天下课后,学校照例有老师巡视。
没办法,这些日子因为《苦恋》,学生们的心都不在上课上,一个个仿佛都成了思想斗士一般。
这可不行!
哪里都能出事,就是学校不能出事,这是上头下达的死命令。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虽然有聚集,但讨论的内容不在是艺术不能被限制什么的,而是变成一篇篇文章。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是同一人——胡为民。
“这胡为民什么人,能在学生中产生这么大影响?”
“你照亮自己的瞬间,便已为这世界添了一抹不可替代的晨光。这句话写得太有诗意了,感觉不是一个年轻人能写出来的,反而像是大诗人,或者老教授。”
“胡为民是谁并不重要……”
“不,这很重还要!”
其余几位老师,面露诧异之色。
胡为民是谁重要吗?他难道还能是燕大的学生不成?
不是他们老师看轻自己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太了解,所以清楚知道,胡为民写的文章没有深厚的基础,是写不出来的。
燕大的青年学子再是天才,也需要时间的积淀。
“胡为民很可能是咱们燕大的学生!”
“什么?老张,你没搞错吧?”
众人再露惊容。
老张将前几天在未名湖畔见到胡为民的事情讲了出来。
有一位老师乐观道:“没想到胡为民是咱们燕大的学生,哈哈,这下咱们学校要露大脸了!”
“这件事官方很重视,胡为民要真是咱们燕大的学生,对咱们学校太有利了!”另一位老师道。
“对了,老张,既然你见过胡为民同学,为什么不把他找出来?”
张老师摇头道:“因为我打听过,结果没打听出来胡为民是哪个院系的学生。”
“会不会是化名?”
“也有可能。”
“太可惜了,要是找到胡同学,学校应该大力表彰才是!”
……
随着全校师生的讨论,胡为民的名字不可避免地传到龚修文耳中。
当龚修文从其他老师嘴里听到胡为民的名字时,他愣神了几秒中。
他心里一紧,旋即不动声色问道:“老李,这胡为民是谁,怎么你们都在讨论他?”
老李摇摇头,笑着道:“老龚,看来你平日学习不认真啊,《燕京青年报》学校一直有订阅,怎么你没看吗?”
“和青年报有什么关系,那人难道是记者?”龚修文疑惑道。
老李解释道:“不是,胡为民在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下子火了。”
“算了,我这里有报纸,你看一遍就知道了。”
龚修文接过报纸,就那么坐在椅子上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的态度还比较随意,等他看完后,背脊已经挺得笔直。
他的政治觉悟不低,否则现在的职位也轮不到他来坐。
“这篇文章不知道抵咱们当老师的说多少话啊!”
“是吧,现在咱们学校在这场风波中算是摘出去了,以后再有风雨也和咱们没关系。”老李道。
龚修文看过这篇文章后,为自己之前的担心感到好笑。
他那女婿什么档次他又不是不知道,别说这种层次的文章,让他写篇日记,他估计都写不利索。
龚修文好奇道:“对了,知道这位胡作家的身份吗?”
“听说胡为民是咱们学校的学生。”
龚修文:“……”
不知怎么的,他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他的脑海中再次闪过女婿那张普通的面孔,“不可能的,他就一个农村来的泥……普通青年,绝对不会有错的!”
……
一天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文章的发酵,胡为民发表在报纸上的另外三篇文章也引起了一阵轰动。
读者们这才发现,这小子……不,是胡为民同志不是一般的有才啊!
不过,相比另外三篇文章,还是发表在青年报的《凌晨的光就在前方》更受欢迎。
其他三篇文章集中在对《苦恋》的批评,不像这篇更能激发青年的斗志,可谓老少咸宜。
拖胡为民的福,《燕京青年报》算是火了,这两天,不少读者往编辑部投递信件,还有评论家就胡为民的那篇文章发表评论,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报的销量。
当然,事情有利就有弊。
这不,临近下班,苦逼的邮递员又驮着一麻袋信件来到报社。
“同志,有你们报社的信件。”
“怎么又是那么多?这都一天三趟了!”
“这不正巧证明读者喜欢你们呗。”
“我们编辑部人少,这一封封信拆,不得拆到猴年马月。”
“嘿,这不巧了,明年六月就是猴年马月。”
“嘿,您可真贫。”
“我谢谢您嘞。”
挥别贫嘴的邮递员,青年报编辑只能拎着一麻袋信件回到编辑部。
“哐啷。”
重物砸地的声音惊醒了埋头工作的编辑部成员。
“同志们,又有活了!”
“天啊,我们上午第一批信件都没看完呢!”
“那篇文章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昨天文章才见报,今天上午我们就收了两麻袋信件,全是讨论那篇文章的,我估计这一麻袋里面的也一样。”
“别抱怨了,咱们分一分吧。”
信件来了,他们还不能不看,万一有投稿,被他们忽视就糟了。
“让主编过来瞧瞧看!”
不一会,主编过来,他看到又一麻袋信件,也是很头疼。
他随手抽出一封信,只见上面地址是报社,但收件人是胡为民。
“咱们把寄给胡为民同志的信挑出来,找个机会带给他。”
“都带过去啊?”
“那怎么办,我们编辑部人少,还有工作,一封封信检查也没那个能力。”
“那其他信呢?”
主编摸了摸下巴,有了主意道:“还是和以前一样吧,挑一些观点不同的信件,将上面的内容刊发出去,如果能行成持续的讨论,对咱们报社也有好处。”
“好主意,还得是主编您啊!”
“少拍马屁多干活!”
说笑一阵后,主编感慨道:“这篇文章能有如此热度,证明青年的心还没有冷,他们还相信那一天能到来。”
“教员的教诲我们可不敢忘!”
“呵呵,望了你也是刚从学校出来的。”
“主编,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坚定得很。”
主编“冷笑”道:“我就不信这篇文章对你们就没触动?”
编辑们不语,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又刚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怎么可能一点感触都没有。只是,他们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想法。
“新时代新气象,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幸福啊!”
主编抱着一摞信,说道:“大家把信分一下,加紧干活,争取早点下班。”
临走的时候,又吩咐道:“对了,小赵同志,明天你找个合适的时间采访一下胡为民同志,对了,还有稿费的事情,让胡同志不要担心,肯定少不了他的。”
“主编,我知道了!”
小赵是位女同志,全名叫赵莉莉,今年二十三岁,也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同志。
接到主编的命令后,小赵同志很兴奋。她很喜欢胡为民写的文章,觉得有深度,还能激励人心,比现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些官样文章要好无数倍。
同时,她还觉得胡为民觉悟高,是一个爱国的好同志。
只是,在她心中,胡为民的形象有些模糊。
她希望胡为民是个高大英俊有才气的青年,可理智告诉她,胡为民大概率是个胡子发白的老同志。
带着这种期望,赵莉莉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她在报社报道后,又请教了一番老同志该如何采访。做足准备后,她才照着地址,找到燕大。
如果放在后世,碰到这种大新闻,记者们的反应会很快。也许胡为民的文章火的当天,就会有记者来采访他。
但在这个时代,媒体的反应会慢几拍。
这不,赵莉莉是第一个来燕大采访胡为民的记者。
她走到门卫室前,透过窗户玻璃,看到一位年龄和她差不多大的青年正在伏案疾书。
“不愧是燕大,学习氛围就是浓厚,就连门卫都那么爱学习。”
“咚咚咚。”
赵莉莉敲响窗户。
胡为民抬起头,看到一张贴着窗户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