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外贸瓷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从透视开始暴富!
刘世杰听了,立刻拿起一把铲子,迫不及待地说道:“走,带我下去看看。”
王景行点了点头,带着刘世杰,还有最信任的保镖阿龙。
上次王景行跟刘世杰出海发现银锭时,还分了一份给阿龙。
三人穿戴好潜水装备,再次潜入海底。
王景行带着他们来到之前发现匕首的大致位置,指了指一处被海草和泥沙覆盖的地方。
刘世杰和阿龙心领神会,开始拿着铲子小心翼翼地挖起来。
海底的泥沙又细又软,挖起来并不轻松,每一下都需要耗费不少力气。
不一会儿,他们就挖到了一个腐烂的箱子。
箱子已经腐朽得不成样子,轻轻一碰,就有碎木屑掉落。
刘世杰和阿龙对视一眼,眼中都充满了期待。
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掉箱子周围的泥沙,露出了一根根金条。
这些金条呈长条形,犹如缩小版的砖块,长度大约在 15 厘米左右,宽度约为 5 厘米,厚度接近 2 厘米,边缘线条笔直而硬朗,虽然在海底浸泡多年,但依然能看出当年铸造时的规整。
金条的表面并非完全光滑,仔细观察,能看到一些细微的纹理,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三人此时满心都是发现宝藏的喜悦,也没细看,只管把金条放进网兜。
一根、两根、三根…… 随着金条不断被放入网兜,网兜也逐渐变得沉甸甸的。
把挖到的几十根金条全部收好之后,王景行又带着刘世杰和阿龙来到另外一处距离大约三十多米的沙地。
这里看起来和周围并无太大区别,但王景行凭借透视眼,知道这里埋了一箱瓷器。
他们再次开始小心挖起来。
这一次,挖的过程比之前更加艰难,沙地下面的泥沙似乎更加紧实。
但三人没有放弃,依旧努力地挖掘着。
终于又挖出一个腐烂的大木箱。
木箱的盖子已经腐朽得几乎要掉下来,轻轻一掀,里面的景象映入眼帘 —— 全是瓷器。
可惜的是,不少瓷器在海底的漫长岁月中已经破碎。
他们小心地在里面挑选着,把完好的瓷器挑了满满两网兜。
三人才艰难地带着三网兜的东西回到游艇。
一回到船上,他们顾不上休息,就开始仔细查看这些收获。
王景行拿起一根金条,那沉甸甸的重量让他切实感受到了它的价值。
每根金条大约在 1 千克左右,这个重量既方便在交易和储存时进行操作,又能确保每根金条都蕴含着足够的财富。
在金条的一端,清晰地印有东印度公司的标志。
这个标志由一个圆形和内部复杂的图案组成,圆形象征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内部的图案则是公司的象征,也许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代表着公司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进行贸易和掠夺。
刘世杰看着金条,兴奋地说道:“这些金条真的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可以肯定,这艘沉船就是东印度公司的。”
王景行轻轻捧起一件青花瓷盘,盘子直径约三十厘米,胎体洁白细腻,质地坚硬,迎光透视,可见胎体微微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正是康熙后期瓷器胎质的典型特征。
盘沿微微外撇,线条流畅自然,宛如美人的裙摆。
盘心绘制着一幅精美的花鸟图,画面中,一只五彩斑斓的鸟儿停歇在绽放的花枝上。
鸟儿的羽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根羽毛都根根分明,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花朵的色彩鲜艳夺目,花瓣层层叠叠,花瓣边缘用淡淡的青花勾勒,更显立体感。
花瓣上的青花发色浓郁,深入胎骨,呈现出一种深沉而神秘的蓝色,宛如蓝宝石般迷人。
盘身的外壁则绘制着一圈缠枝莲纹,莲纹的线条婉转流畅,疏密有致,每一朵莲花都形态各异,却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图案。
这种海捞瓷因特殊保存环境而独具特点。
由于长时间处于海水和海底泥沙中,胎质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王景行发现这件瓷盘胎质颜色变深,带有明显的水渍痕迹,呈现出不均匀的色泽。
长期浸泡后,釉色变得更加深沉、温润,原本的青绿色调出现微妙变化,颜色更加柔和。
瓷器的釉层出现开片现象,开片纹路如同蜘蛛网,且纹路中渗入海底的矿物质等物质,导致颜色与周围釉色不同,形成独特的 “沁色” 效果。
由于一直埋在泥沙中,倒是没有藤壶、贝类等海洋生物的残骸或附着印记。
底部居然有落款,还是“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双行楷书款。
这一箱瓷器,也是王景行在海底精心选择的。
他通过透视发现埋着的大量瓷器,大部分都是没有落款的。
有一些落有吉祥语款,如 “福”“寿” 等。
只有少数有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或篆书款。
这种有落款的瓷器,基本都是官窑烧制的外贸瓷。
这类官窑外贸瓷数量有限,主要供应给外国皇室、贵族等高端客户。
其他民窑外贸瓷的落款形式多样,有的落干支纪年款,方便记录生产年份。
有的落堂名款,代表窑厂或商家名号。
还有的落一些吉祥语款。
但更多的民窑外贸瓷为了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都是没有用落款的。
王景行选的就是最珍贵的“大清康熙年制”款。
把青花瓷盘放下,王景行又拿起一件大概45厘米高的花觚。
花觚的口沿呈喇叭状,微微外撇,线条流畅自然。
颈部修长,装饰着一圈如意云头纹,云头纹绘制细腻,线条婉转,给人以灵动之感。
腹部圆润饱满,上面绘制着精美的西洋人物图案。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有的在交谈,有的在漫步,还有的在翩翩起舞。
人物的服饰刻画得极为细致,褶皱、纹理清晰可见,色彩鲜艳丰富,蓝色的青花在白色的瓷胎上显得格外醒目,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栩栩如生。
花觚的底部为圈足,足墙较高,修足规整。
底部施有一层白釉。
在底部的中心位置,用青花书写着 “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工整秀丽,笔画刚劲有力,虽然经过海水多年的侵蚀,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件花觚在海底沉睡的岁月里,经历了海水的冲刷和侵蚀,表面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釉面微微泛着幽光,这是海水长期浸泡的结果,使得原本就精美的瓷器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从这些瓷器的风格和特点可以推断,它们极有可能是康熙后期专门为外贸而烧制的。
在当时,中国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
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工匠们在瓷器的造型、装饰和图案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这些瓷器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融入了一些西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