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 第102章 淝水之战(五)

第102章 淝水之战(五)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太元八年八月(公元383年),秋意恰似锋锐无匹的利刃,毫不留情地刮过前秦都城长安的每一寸土地。整座城市,全然被一股狂热且紧张到近乎令人窒息的征伐氛围所紧紧裹挟。苻坚,这位往昔怀揣气吞天下雄图霸业的君主,于后期却悄然染上刚愎自用的习性。此刻,他昂首挺胸,傲然伫立在那巍峨高耸的城楼上,目光如炬,恰似两道灼灼燃烧的火焰,俯瞰着下方那盔明甲亮、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庞大军队。其眼神中喷薄而出的炽热光芒,满满皆是对统一天下、成就千古不朽帝业的极度渴慕,仿佛整个天下已然如同囊中之物,尽在他的股掌之间随意掌控。

在苻坚身旁,苻融身披熠熠生辉的金甲,身姿笔挺,英气四溢,尽显英姿勃发之态。身为前锋大都督,他肩负着为百万大军披荆斩棘、充当开路先锋的重大使命。然而,每当他不经意间将目光投向南方,眼神深处总会如闪电般倏地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他深知,这场表面看似胜券在握的征伐,实则犹如暗藏无数凶险暗礁的深海,潜藏着诸多难以预料、错综复杂的变数。

慕容垂,这位曾经身份尊贵无比的前燕皇室贵胄,即便如今身着前秦战袍,胯下乌骓马依旧身姿矫健,步伐轻盈稳健。但自前燕覆灭之日起,他心中复国的火焰便如地底深处炽热奔涌的岩浆,从未有过片刻熄灭。他默默随着大军出征,一路上沉默寡言,宛如一座深沉静谧的冰山,然而那深邃的眼眸中却始终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玄机。在他身边,聚拢着一群对他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死士。他们与慕容垂一样,心中怀揣着复兴燕国的伟大梦想,时刻警惕地留意着军中的一举一动、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犹如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猎豹,只等待着一个能让燕国再度崛起、重铸往日辉煌的绝佳契机。

姚苌,作为羌人部族的首领,其麾下皆是能征善战、悍不畏死的羌勇。在军中,他表面看似平静如水,宛如一面波澜不惊的镜子,可内心却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暗流涌动,波澜起伏。他对苻坚的统治既有着依存的一面,毕竟在前秦的羽翼庇护下,他的部族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庇护与发展空间;但同时又有着深深的抵触情绪,恰似被束缚在笼中的猛兽,渴望着有朝一日能挣脱苻坚的掌控,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此刻,他心中正反复地盘算着,若前秦在这场战争中取胜,自己该如何在战后那复杂如迷宫般的权力瓜分中,凭借自身智慧与谋略,为自己和族人谋取到最大利益;若前秦不幸战败,又该如何当机立断地割据一方,凭借多年积攒的力量,保全自身与族人的安危。他手中的马鞭下意识地握紧又松开,这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动作,不经意间泄露了他内心深处那如乱麻般的不安与纠结。

而此时的吕光,已受命坐镇西凉,远离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核心地带。尽管他身处西凉,但心系前秦战局,因为前秦的兴衰荣辱与他自身及家族的命运,犹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绳索,紧紧捆绑在一起。然而,出于对自身势力范围的守护,以及对西凉当地局势全面且深入的考量,他并未直接参与淝水之战,也未曾给苻坚提供实质性的援助。他只是在西凉默默地观望,宛如一只潜伏在暗处、耐心等待时机的猎豹,等待着局势进一步明朗,以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随着一声令下,大军如汹涌澎湃的钢铁洪流般浩浩荡荡地开动起来。行进间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所过之处,大地为之剧烈震动,山河仿佛都在这股强大到令人胆寒的力量下瑟瑟发抖,似乎整个天下都要被这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裹挟着,朝着未知且充满变数的方向前行。

回溯历史的长河,在遥远的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同样站在秦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且坚定地望向东方六国,心中谋划着那宏伟壮阔、震撼古今的统一天下的大业。彼时的秦国,经过多代君主的苦心经营与不懈积累,已然具备了雄厚坚实的实力基础。尤其是秦孝公时期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更是如同一场深刻且全面、影响深远的变革风暴,彻底重塑了秦国的根基。

在政治方面,商鞅建立县制,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举措使得秦国的政令能够如同精准的箭矢,更加高效且准确地传达与执行,全国上下如臂使指,政令畅通无阻。秦国的官员们如同精密机器上的零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推动着国家的运转。经济上,奖励耕织的政策犹如一阵温暖的春风,轻柔地拂过秦国的大地,激发了百姓们空前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们如同勤劳的蜜蜂,辛勤劳作,农田里五谷丰登,一片繁荣景象。这不仅满足了国内的粮食需求,更为国家的储备和贸易提供了坚实无比的物质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蓬勃发展。军事上,军功爵制的实施则为秦国打造了一支勇猛无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士兵们深知,每一次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每一次立下的战功,都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与无上的荣誉。这种激励机制,使得他们在战场上无不拼死向前,犹如饥饿的猛虎扑向猎物,战斗力极强。此后,秦国的历代君主基本都坚定不移地延续了商鞅之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如同滚雪球般稳步提升。到嬴政即位时,秦国已然拥有了远超六国的综合实力,无论是经济的繁荣昌盛、军事的强大威慑力,还是政治制度的完善高效,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如磐石、不可撼动的基础。

而苻坚统治下的前秦,在他重用汉族寒门士人王猛之后,也迎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王猛以其卓越超凡的政治才能,大力整顿吏治,毫不留情地打压那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的氐族权贵。他的举措如同一场风暴,将官场的污浊之气一扫而空,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他推行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在强调道德教化,以儒家思想滋养人心的同时,也注重法律的威严,让国家治理有章可循,违法者必受惩处。在他的努力下,前秦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城市中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百姓生活逐渐富足;社会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军事力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士兵们步伐整齐,士气高昂。短短数年之内,前秦便如同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新星,迅速崛起,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声威大震,令四方诸侯为之侧目。

然而,前秦统一北方的速度过快,犹如一座根基未稳的高楼,看似巍峨壮观,实则暗藏危机。内部各族之间,由于文化、习俗、利益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矛盾错综复杂,犹如一团乱麻。与秦国在统一六国前相比,秦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内各阶层对于统一的目标高度一致,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强,仿佛整个国家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而前秦虽然表面上统一了北方,但各族之间尚未真正融合,人心并未完全归附。苻坚在统一过程中,未能像秦国那样,通过长期的政策引导和文化融合,消除各族之间的隔阂。他一贯秉持的仁慈之心,在此时反而成为了隐患的温床。苻坚依靠仁慈之心统一北方,对于那些投降的将领,不但保留他们的官职,甚至还慷慨地给予他们兵权。北方看似在苻坚的统治下风平浪静,一片祥和,但实际上,由于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制度并没有协调融入好,使得这个看似强大无比的前秦,实则如一盘散沙,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土崩瓦解。

就在前秦厉兵秣马、雄心勃勃地准备南下的同时,长江南岸的东晋都城建康,却陷入了一片恐慌与嘈杂之中。朝堂之上,主和派与主战派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怯懦求和之声与激昂主战之调相互交织,此起彼伏,犹如一场激烈的争吵交响曲。在这混乱不堪的局面中,谢安,这位东晋门阀政治的中流砥柱,身着一袭素袍,神色淡定从容,宛如一座沉稳的高山,仿佛外界的喧嚣与慌乱都无法打破他内心的平静。然而,在无人察觉的瞬间,他却微微握紧了藏于袖中的手,这个细微的动作,泄露了他内心深处对局势的深深忧虑。在众人或期盼、或质疑的目光中,他力挽狂澜,毅然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弟弟谢石为统帅,率领八万北府兵精锐北上抵御前秦的入侵。

谢玄,年轻气盛且智勇双全,自受命以来,日夜不辞辛劳地在江畔操练北府兵。这些北府兵大多来自北方的流民子弟,他们亲身经历了家园的沦陷与战乱的痛苦,眼中满是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在训练时,他们个个奋勇争先,喊杀声震天,仿佛要将心中积压已久的仇恨都通过这一声声呐喊宣泄出来。那声音犹如滚滚雷霆,震得江水都为之激荡,仿佛江水也在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而欢呼喝彩。他们的战船整齐地排列在江面上,宛如一条蛰伏的蛟龙,随时准备腾空而起,以雷霆之势给予来犯之敌致命的一击。

此刻的谢玄,心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又深知责任重大。他望着眼前士气高昂的北府兵,暗自思忖:“这八万儿郎,皆是我东晋的希望,此番面对前秦强敌,必须谨慎谋划,方能取胜。”他深知,前秦兵力数倍于己,唯有出奇制胜,方能有一线生机。于是,他日夜钻研地图,思索着每一处山川地形,试图从中找出秦军的破绽。

谢石作为统帅,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深知此次面对的前秦军队兵力远超己方,局势极为严峻,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心头,但他并未有丝毫的畏惧。他与谢玄日夜对着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城垣关隘冥思苦想,反复研讨战术,犹如两位棋手在精心布局。他们力求从敌人看似强大的阵容中找出破绽,寻得一线生机,为保卫东晋的江山社稷拼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

谢石心中明白,这场战争关乎东晋存亡,丝毫马虎不得。他看着地图上淝水的地形,对谢玄说道:“贤侄,淝水地势特殊,若能善加利用,或可成为破敌关键。只是秦军势大,我们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谢玄点头称是,二人继续商讨着作战计划,力求万无一失。

桓冲,坐镇荆州,手握重兵。虽与谢家在往日里素有嫌隙,但在这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他展现出了高风亮节。他修书至建康,表示愿倾尽荆州之力,协同作战,从侧翼牵制敌军,与东晋各方势力共保江东大地。其麾下军队早已严阵以待,沿着长江精心设防,烽火台林立,犹如一颗颗警惕的眼睛。一旦前秦军队长驱直入,便将陷入江东军民构筑的铜墙铁壁之中,有来无回。

桓冲在荆州大营中,望着整装待发的士兵,心中感慨万千:“往日与谢家虽有矛盾,但如今国难当头,唯有摒弃前嫌,携手抗敌,方能保卫我江东百姓。”他深知,此次合作至关重要,关乎东晋的生死存亡,于是严令各部,务必坚守岗位,不得有丝毫懈怠。

对比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六国虽也曾结成合纵联盟以共同抗秦,但各国之间心怀鬼胎,各有各的小算盘。联盟内部矛盾重重,犹如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各国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时而相互勾结,如同贪婪的狐狸相互利用;时而相互背叛,如同恶狼般反目成仇,无法团结一致地对抗秦国的强大攻势。而东晋面对前秦的入侵,内部虽有主和主战之争,但在关键时刻,各方势力能够达成一致,摒弃前嫌,共同抵御外敌。谢氏家族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承担起抗击前秦的重任,桓冲也能摒弃前嫌,与谢家携手合作,使得东晋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前秦,为保卫家国而战,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决心。

嬴政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李斯、尉缭等人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巧妙地分化瓦解六国联盟,然后逐个击破。他深知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利益纠葛,犹如一位高明的棋手,善于利用这些因素,纵横捭阖,操控局势。他的决策并非盲目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对各国的国情、军事力量、政治局势都有着深入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每一步行动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详尽的规划。他的战略如同一张精密的大网,将六国逐步笼罩其中,使其无法逃脱。

而苻坚在南征东晋时,却未能制定出如此周全且有效的战略。他过于轻敌,盲目地认为凭借前秦庞大的兵力优势,便可轻而易举地踏平东晋,如同巨人踩蝼蚁一般简单。他没有充分考虑到东晋内部的团结一心以及长江天险等诸多重要因素,只是一味地妄图速战速决,急于成就自己的霸业。他在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如同闭目塞听的愚人,对于潜在的风险估计严重不足,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就仓促发动战争,最终为这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