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 第六十九章:连敲带打,魏王:我屮艸芔茻!

第六十九章:连敲带打,魏王:我屮艸芔茻!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日上正午,两仪殿内。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等朝堂重臣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百官更是讳莫如深,因为当初的秦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一干党羽之后向大唐皇帝李渊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节制天下兵马。

‘陛下,你敢吗?’

就这样注视着李世民,李承乾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弧度。

“呼!!!”

上首的李世民同样没想到他的嫡长子会又一次‘逼宫’,这一次比上次更加尖锐,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

不得不说,李承乾选了一个好时机,选了一个好地点,让这位天可汗出现了短暂的失神。

“传诏。”

“命太子出巡北疆,节制丰、胜、朔、代、云兵马。”

“召兵部尚书回朝。”

“是。”

殿中内侍恭顺应声。

文武百官这才松了一口气,只是边疆五州兵马,算不上什么。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支持晋王的官员眼中反而露出了一抹惊喜之色,因为在月前,徐世绩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可是大唐军中仅次于李靖的人物,要是能把他拉拢到李治一方,那可就安枕无忧了。

‘就这?’

撇了撇嘴,李承乾不屑一顾,继续道:“陛下封禅,魏王、晋王可随行。”

“吴王英武果敢,宜召入京,一为成婚,二可坐镇长安。”

“陛下以为如何?”

‘吴王?’

听到这里,李世民想起了那个类他的儿子,心神一动。

“臣等支持太子殿下,请陛下召吴王回朝。”

朝堂之上,唯一一群不曾开口的官员全都站了出来,乌压压一大片,至少占五分之一。

‘江南士族。’

此时此刻,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韦挺,全都面色严峻。

几乎所有人都认出来了为首的官员出自江南士族,确切来说,这些官员都来自南方。

隋唐两朝皆为关陇门阀把持朝纲,山东士族无时无刻不想从关陇门阀手中接过权力,谁也没有注意到一直被拒之门外的南方士族竟然不声不响的拉拢了如此之多的官员。

兰陵萧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传续千年的士族都把在朝堂上的实力暴露的一览无遗。

为了让吴王李恪回朝,这些南方士族等待了这么多天,总算是等来了一个机会。

“不可。”

魏王李泰急声出言。

就连他都没有完全得到山东士族的支持,李恪却已经得到了整个南方士族的支持。

论年龄,论资历,论才能,李恪哪一项不比他强,一旦出现在朝堂上,那还得了?

“青雀。”

“三弟就藩多年,杨贵妃饱受骨肉离别之苦。”

“陛下早在贞观十三年就废除了世袭制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和出藩情况待考。”

“既如此,吴王返回关中,有何不可?”

“莫不是你对三弟心有怨恨,还是你不愿成全杨贵妃母子团聚之愿。”

看着李泰,李承乾一脸戏谑的说道。

“我...”

魏王李泰直接被噎着了,哑口无言。

满朝文武百官的眼睛都在看着他,于公,吴王归朝符合大唐律法,于私,李恪乃是他的庶兄,杨贵妃是他的庶母,不愿让人家母子团聚,有悖伦理。

“父皇。”

“三哥才能有目共睹。”

“有他坐镇长安,必能确保长安稳定。”

“儿臣支持大兄所言。”

晋王李治适时的站出来。

‘唰!’

这一举动再度引起了众多官员的注意,这位年仅十三岁的晋王在今天的朝会上给了他们不知道多少惊喜。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并未多疑,只是以为李治确实和李恪关系好,坐镇关中跟随驾封禅,孰优孰劣,一眼明辨,只要晋王能随侍帝驾,那么,吴王归朝,有何不可?

‘高明。’

“你究竟想做什么?”

李世民对李承乾接二连三的动作充满了疑惑,却还是不得不下诏:“拟诏,吴王大婚在即,解安州都督职,原安州都督府长史崔虞改任吴王长史,令其主持吴王府事宜。”

“是。”

吏部尚书杨师道不假思索的应声。

“陛下英明。”

在场的南方士族出身的官员脸上都升起了一抹笑容,齐声道。

就这样,魏王党羽苦心筹谋的八月望日朝会以他们的一败涂地而告终。

.............

未时,东宫,明德殿。

太子詹事岑文本、少詹事张玄素、左庶子马周、右庶子李百药、家令赵弘智、更令杜正伦、仆令来济、左长史许敬宗、右长史王玄策、录事参军裴行俭、兵曹参军刘仁轨等官员站在左侧。

东宫左卫率薛仁贵、东宫右卫率张思政、千牛、备身贺兰楚石、罗通、程处弼、秦怀道、周青、姜兴本、姜兴霸、薛先图、王心溪、王新鹤、李庆红、李庆先;太子宾客秦怀玉、赵节站在右侧。

上首主位左侧是一个雌雄难辨的身影,东厂督主、东宫总领太监称心面向众人站立。

“诸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人给我们送来了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环视众人,李承乾掷地有声的话语在殿内传荡。

“请殿下吩咐。”

众人神色一肃,高声道。

“即日起,东宫诸事一应由詹事而决,少詹事协助,不必报与孤。”

“掌三寺、十率府之政令,举其纲纪,而修其职务。”

“左右春坊交由左庶子、右庶子,左长史协同。”

“遵命。”

岑文本、张玄素、马周、李百药、许敬宗应声答道。

“右长史、录事参军、兵曹参军何在?”

目光如炬,李承乾沉声喝道。

“殿下。”

王玄策、裴行俭、刘仁轨怀揣着满心期待,站在了他面前。

“右长史统筹兵甲军械、粮饷诸事。”

“录事参军调席君买、苏定方随太子驾,知丰州、胜州、朔州、代州、云州都督前往定襄见驾。”

“是。”

王玄策、裴行俭暗自记下了这些事,面容凝重的应声。

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军事行动,这对他们来说不单单是一场考验,更是一场淬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