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 第475章 李善长:上位,绝对不能准奏!

第475章 李善长:上位,绝对不能准奏!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当晚,奉天殿。

灯火通明,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

老朱手里捏着那份来自苏尘的奏折,那单薄的纸张仿佛有千钧之重。

他没有坐在龙椅上。

而是在空旷的大殿中来回踱步,身影被烛火拉得忽长忽短。

已经一个多时辰了。

奏折上的每一个字,他都反复咀嚼了无数遍。

苏尘……想退?

这小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老朱眯起眼睛,眼神锐利如鹰,试图穿透纸背,看清那个年轻权臣的真实意图。

他不信。

这小子会这么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势?

“加九锡”的毒饵刚抛出去,还没等发酵,他就想溜?

这不符合常理。

退了,还怎么名正言顺地“捧杀”?

还怎么把他架在火上烤,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将来又该如何对付这个心腹大患?

老朱最忌惮的,恰恰就是苏尘这种“以退为进”的把戏。

这小子,滑不留手。

“来人!”老朱停下脚步,声音低沉。

“传耿炳文。”

半个时辰后,须发皆张的老将军耿炳文,身披甲胄,步履沉稳地走入大殿。

“参见皇上。”

老朱将奏折递给他。

耿炳文接过,粗略扫过,眉头便紧紧皱起。

“皇上,这……”

“你怎么看?”老朱盯着他,目光深沉。

耿炳文性格耿直,思索片刻,斩钉截铁道:“不能准奏!必须驳回!”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金石之音。

“如今京城内外,人心浮动,对苏尘不利的言论已渐渐抬头。”

“只要再拖延数月,待‘加九锡’和‘拜亚父’之事彻底发酵,苏尘必定身败名裂,届时再处置,易如反掌!”

“此时若是准奏,岂不是放虎归山?苏尘反而脱身了!”

老朱闻言,脸上却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反问:“咱若是不准,天下人会怎么看咱?”

“会不会觉得咱这个皇帝,连臣子请辞归隐都不允,心胸狭隘,刻薄寡恩?”

“到时候,那些原本对苏尘不满的人,说不定又转头去同情他了。”

“这……”耿炳文顿时语塞。

他只懂战场厮杀,哪里懂得这般曲折的帝王心术。

老朱心中暗自摇头。

武将就是武将,思虑还是不够周全。

这盘棋,还得找个更懂行的来参详。

“你先退下吧。”老朱挥了挥手。

“传李善长。”

很快,脚步轻缓,面容沉静的李善长便出现在殿中。

他穿着一身素净的常服,仿佛只是个悠闲的致仕老臣。

“老臣参见皇上。”

老朱将奏折递过去。

李善长接过,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每一个字都看得极慢。

看完,他将奏折轻轻放回御案,然后抬起头,神色平静无波。

“上位,”他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清晰,“老臣……没有看到这份奏折。”

老朱微微一怔。

随即,他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

装傻。

留中不发。

假装压根就没收到过这份请辞的奏折。

如此一来,外人不知情,苏尘的奏请石沉大海,朝廷便可继续按原计划行事,将“捧杀”进行到底。

“哈哈哈……”老朱忍不住低声笑了起来,看向李善长的眼神多了几分赞许。

“还是你李善长……够狠,够刁!”

这老狐狸,果然是玩弄权术的老手!

“既然如此,”老朱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份奏折,就由你带回去吧。”

李善长心领神会,微微躬身:“老臣遵旨。”

他知道皇上的意思。

这口“截留奏章,阻碍贤臣归隐”的黑锅,得由他李善长来背。

回去之后,他只需对外宣称,是他收了奏折,但认为安国公乃国之柱石,不可轻言引退,故而暂时压下,未曾上呈。

如此,既全了皇上的名声,又能继续将苏尘困在局中。

李善长拿起奏折,再次躬身行礼,然后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奉天殿。

殿内,只剩下老朱一人。

他重新坐回龙椅,看着李善长消失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苏尘啊苏尘,你想跟咱玩“以退为进”?

还嫩了点!

咱倒要看看,这盘棋,最后谁能笑到最后!

……

与此同时,苏尘也收到了情报。

【皇宫夺舍太监回报:皇上秘密召见李善长,将主人的折子留中了。】

消息如同一盆冰水,浇在苏尘心头。

留中不发?

李善长亲自操刀?

老朱默许?

好。

很好。

这是真不给他活路了。

连请辞归隐,都要被堵死?

非要把他苏尘摁死在这“加九锡”、“拜亚父”的火刑架上?

苏尘眼底深处,腾起一股难以遏制的怒火。

这样搞我?

有意思吗?

他猛地站起身,嘴角却勾起一抹极度冰冷的笑意。

既然不给体面,那就都别体面了!

“吴本六!”苏尘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彻骨的寒意。

“属下在!”吴本六的身影悄然出现。

“传令下去!”

“喷子团,立刻行动!”

苏尘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将我昨夜写的奏折,原封不动,给我印刷十万份!”

“今晚,我要让这京城的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都贴满它!”

“我要让全天下看看,我苏尘想退,是谁,不让我退!”

吴本六心头一凛,立刻躬身:“遵命!”

次日清晨。

天刚蒙蒙亮。

整个京城仿佛一夜之间,被无数雪白的纸片覆盖。

城门上,墙壁上,布告栏,甚至一些大户人家的门前。

到处都贴着同样的内容。

——安国公苏尘请辞归隐奏疏!

起初,人们只是好奇地驻足观看。

渐渐地,人群聚集起来,议论声四起。

“安国公要辞官?”

“奏折上写得明明白白,言辞恳切啊!”

“加九锡非其所愿,亚父之名也只是师徒情谊?”

“他还举荐吴王为皇太孙?”

“这是……以退为进?还是真的心灰意冷了?”

各种猜测在人群中弥漫。

但很快,一种主流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安国公这是高风亮节啊!”

“功成身退,不恋权位!”

“皇上加九锡,那是皇恩浩荡,安国公不受,是臣子本分!”

“这样一来,君臣两全,岂不美哉?”

“是啊是啊,如此一来,什么权臣,什么篡位,谣言不攻自破!”

“只要安国公退了,皇上顺势答应,这京城的紧张气氛,不就一下子解除了?”

“大明社稷也能免于动荡,善莫大焉!”

一时间,舆论风向陡转。

原本弥漫在京城上空的猜忌、紧张、惶恐,仿佛被这十万份奏折瞬间吹散。

人们奔走相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

仿佛只要苏尘退了,一切就能回到正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