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抗战:八百无限战魂助我! > 第177章 赵家与老K ,不同的想法

第177章 赵家与老K ,不同的想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抗战:八百无限战魂助我!!

第177章 赵家与老K ,不同的想法

老K跟着王二,来到村西头。

那里有着一条不小的河。

平时两人没少在河里偷鱼。

是的,这河也是赵老太爷家的。

没饭吃,想打鱼,想养鱼,想摸河蚌?

想得美,那得从赵家租河面才行。

赵家每天都有人撑船,顺便监视着河面。

在乡村这种基层,任何一点资源,背后都是有主的。

每一点资源的拥有,都要有原始的暴力支持才行。

他们刚刚来到河边,就看到河堤上聚集着一大群人,还有一大群帐篷。

帐篷花花绿绿的,旁边扎着许多看不懂的杆子。

但看起来是铁做的不假。

那就很值钱。

老K很高兴,他默默记住了杆子所在的位置。

他和王二自然不知道,那是用来勘测距离、水平面、地质状况的进口机械工具,都是麦国人支援的。

建造工厂,需要选址,选址就要确定地形。

如果地面不平,地下有塌陷,那不是找死吗?

价值几百万的设备,一装上去,就很难移动了。

而这些勘测设备,总价值也过数万大洋的。

他们两人只想拿去卖废铁,简直是暴殄天物。

随后两人又在远处观望。

他们看到有三四个洋学生,带着十几个穿着挺厚实衣服的人,从帐篷里出来。

随后,他们站在那些怪杆子前,指指点点,比划着什么。

老K突然愤愤地说道:“这些人都是些二鬼子啊。”

“二鬼子真是又凶又狠,上次买他们的药,生生要我几十块大洋!”

“什么二鬼子,不要命了,怎么还说啊?”王二赶紧捂住对方的嘴巴。

“呜呜……”老K拼命挣扎。

王二这才松手:“这些都是城里来的老爷,你可别说二鬼子。”

“现在都兴新东西,盖大工厂,这还是我听赵大公子说的。”

“哼,新东西,就是用来骗穷人钱的。”老K一脸不屑道。

他脑子里就是这样固执。

毕竟他就是这样被骗的。

他倒不是忘恩负义,被药救完命了又嫌弃贵。

他病好了,还很感激对方。

可是后来一次去县城里打短工,发现有一家能卖同样药的户城供销分社。

据说是警备司令部下属的供销社。

同样的药,只要一块大洋。

他拿出以前的药盒子给对方看,对方也拿出盒子来,双方的盒子是一样的。

对方告诉他这是进口药不假,不过也没有那么贵了。

只要一块大洋,如果实在没钱,将病人抬来,还能赊欠药钱,只是要给供销社干一周的活。

他顿时头都要裂开了。

他家祖传的几亩地,抵的几十块大洋,就被人这样骗走了。

他却是忘记了,那供销社里的员工,也是一样的打扮。

他只是牢牢记住了卖给他黑心药价的那两个二鬼子。

老K眼神凶狠地看着那些二鬼子们。

这时,他和王二,突然看到了村里的赵老太爷,还有赵大公子,带着管家和帮工们,出现了。

他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

据说他老K以前也姓赵的,只是被赵老太爷亲自否决了。

但老K知道,论辈分,他和赵老太爷还是一个辈分了!

因为穷人结婚难,生孩子晚,财主家繁衍五代了,他们才能繁衍三代,所以辈分就大。

老K靠近后,就听到赵大公子跟那些洋学生说着话。

说什么“杨先生说的,”。

又说什么:“要买地,要在河边这块地方,建厂,还要造码头,通小火轮。”

“我们要建一个机械加工厂,要在本村还有本县大招工。”

当听到“招工”两个字,老K仇恨的眼神,顿时消失了,又变得活泛了许多。

招工?

能打短工了?

毕竟他就靠着这个生活。

他必须“有活才能活”。

手停口停,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来这里做事的人,名叫杨成,还和总务处长杨文远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其实也是家里人攀扯上去的,年轻人不在乎这个。

直到他们年纪大了,才知道这东西的重要。

而此时,他们正是一脑子干事的心思。

其他人则是从各处大学招来的学生,刚刚毕业。

毕业就就业,这和另外一个时空,毕业就失业,可是截然不同。

如今他们是真正的宝贝。

别的不说,对海外先进工业设备的学习力,是文盲没有办法相比的。

别管之前是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现在学上一年半年的,就会使用机械,操作仪器。

他们真正的背景,是隶属于户城警备司令部下属总务处工业司。

专门执行齐辉司令的“每一县都要有一家大工厂”的号召。

这号召肯定在一些地方不够科学。

但它简单实用,至少能解决相当大程度的农民与土地问题。

一个工厂就能带动一个县城的变革。

现在一个县城总人口在五万到二十万之间。

以后会涨到五十万,乃至一百万。

现在是五亿人,以后是十四亿人。

而一个大工厂,扩张起来,能够容纳的工人至少在数千,乃至数万人。

加上工人的家属,这几乎就能占据一个县城三分之一的人口数量了。

这一下子就能将一大部分赤贫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救出来。

工人再辛苦,在齐辉的控制之下,那也比农民好的多。

只要按月发工资,就比靠天吃饭的土地强得没影。

至于怎么实现这一点,自然是需要海外广阔的市场。

而这正是齐辉与麦国人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

想要快速工业化,还得需要麦国这个大市场。

杨成身边还跟着二十几个大兵。

这也是齐辉特意吩咐的。

下去办工厂的人,必须要带着皲队。

有多大的工厂,就驻扎多大的皲队。

这正是齐辉的一个妙手。

工厂关系到民生,皲队又能借着保护工厂的名义进驻当地,夺取影响力。

如果对方不让皲队进入,那工厂也建设不起来。

这样一来,看似没有什么事情。

但人是会对比的。

隔壁县,隔壁省建起了工厂,本县的百姓是有腿的,人就会跑。

如果是小农社会,跑是没有大用的,土地上限就在那里。

可是工业化不一样。

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大城市就能吸收3000万人口!

你一个国才多少人?

所以你们县不让工厂进来,不让警备司令部的司令军进来,那就没有工厂,就留不下人。

地主乡绅宗族长老们,再是顽固,县里没人了,黄老爷还能压榨谁?

黄老爷再牛逼,也不可能将县里围成铁丝网,何况他想围也得有人给他们干活啊。

这就是齐辉真正厉害的手段。

靠着一手经济,一手军事,一手内务,三管齐下,兵不血刃,就将事给办了。

这就是手中开挂,借助大局,借助大势来压对方。

传统势力是很强大,可是面对开挂的齐辉,那就不够看了。

这一招也就只有齐辉可以用。

现在,这一招就用在了未庄上。

……

这时,身为落后保守的赵家人,就反对建造工厂。

赵大公子倒是无所谓,他是喝过洋墨水的,去鬼子那里留学过。

赵老太爷却是一脸为难地说道:

“这几位先生。”

“河边的地,都是我们赵家的。”

“您说要建厂子,想买我们的地。”

“唉,这个事情可不行啊。”

“因为这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地啊,我们是不能卖的,要传给后世子孙啊。”

“而且这里还有族田啊,我一个人是不好说话的。”

杨成笑道:“赵老太爷,您不好说话,行啊,您可以把能说话的人叫来,咱们一起谈。”

“我们现在首批要买500亩地,后续还要买更多的地。”

他们要盖的工厂,规模可不小。

只是一开始自然不会很大。

要随着销售额的上升,逐渐投产。

齐辉可是知道经济学的。

他给出了号召,但也不会搞盲目投产。

肯定是遵循市场规律,有多少的订单,投产多少,并且时刻保持着弹性生产。

也就是生产线尽量复用,共用,不要重复建设。

这样一来,一旦需求下降,可以及时减产,避免原料和劳动力的损失。

而这种及时跟踪需求的事,齐辉自然知道光靠市场自己被动反馈,是很缓慢的,而且损失巨大。

一旦经营不好,破产,就会造成厂房、设备、原料和工人的损失。

所以总务处要做好服务,尤其是开拓市场,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再公开给工厂主们。

是的,这些工厂齐辉自然不会自己来经营。

他只会在和平时,派遣几名战魂勇士充当审计人员。

股份会出售给各大商人、地主,他们也做监督,按照经营的好坏去分红。

当然一涉及到分红,又有很多骗局。

比如厂子的高管勾结,以订单采购的形式,将利润输入到私人独资公司里,结果就是厂子买了价高质次的货。

这其中的黑心门道,齐辉知道的可是太多了。

而一处正经的大工厂动辄占地成千上万亩,那都是很平常的。

投资巨大,里面的油水也非常巨大。

齐辉还好有800名战魂勇士,绝对不贪任何钱财。

绝对忠诚于他。

战争时,可以做最强敢死队。

和平时,又能做最廉监督队。

800人借助先进的金融数据工具,就能完成大量人工的活。

齐辉为了“一县一工厂”的计划,还抽出了足足300名战魂勇士,来负责这个事。

主要在人手、财物上进行严格把控。

防止被落后势力阶层拉拢腐蚀。

而现在的赵老太爷就想着拉拢对方。

他对着杨成道:

“杨先生,500亩水田,可是很宝贵的。”

“一亩就能产粮食3到5石,这可是上好的良田啊。”

“用来直接盖工厂,那不是太浪费吗?”

杨成顿时笑笑:“良田盖工厂看起来浪费,但因为附近就是河。”

“占据这里的地,交通方便,光是交通上省下来的利润,就够几万亩土地的产出。”

“我们可以用这些产出,去海外购买粮食,足以购买数万亩土地的粮食。”

赵老太爷沉默了。

他知道对方说的有道理。

实际上他家里也有时候吃一些洋米洋面。

那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时候要招待贵客。

不能用土面土米。

但那可是500亩水田。

在乡绅地主眼中,谁家里要卖地,而且还是上好的水浇地,那绝对是败家,是要上宗族嘲笑的,这是败坏家风。

如果是旱地,沙石地,他咬牙就卖了。

这样的地也有,都在距离河比较远的地方,还是盐碱地。

因为某次发大水,没有及时抽干,等到天旱了,水没了,这地留下了大量洪水带来的盐碱,也就毁掉了。

然而杨成说的很对。

这些水田正是靠着河,所以方便。

如果是买旱地的话,那就离河比较远了。

而现在江南之地,铁路和公路都没有大规模兴。

修建的铁路只有通向大城市。

现成靠的就是河运。

每年秋收,进城卖生丝,卖粮食,都是靠船运过去的。

运量大,又便宜。

因此这新厂子,自然要靠着河运,来运入原料,运出产品。

就这样,双方一通拉扯,赵老太爷很不高兴。

一群二鬼子洋学生,真将他赵老太爷不当回事了?

这地他想卖就卖,不想卖就不卖。

而这工厂,没有他赵老太爷的同意,休想盖起来。

于是,赵老太爷直接带着大儿子走了。

赵大公子向杨成等人拱手离开。

回到家中。

赵大公子开始劝说了:

“父亲大人,儿子一听他们要建工厂,这个事情我倒是知道一二。”

“你说。”赵老太爷坐在八仙椅上,很不高兴地抽着大因道。

“齐辉司令说了,想要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必须组织工业化。”赵大公子开口道,

“他说了,如果一个县里开起工厂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穷人就可以去工厂里干活了。”

“工厂里干活,就能生产出产品,玩具、衣服、皲火,卖给外国人。”

“再从海外购买来粮食布匹,卖给工人们。”

“齐辉司令还发表了一篇大文章。”

“什么文章?”赵老太爷听着有些不对劲。

“那文章里说,只有工厂才能解决地主与佃农之间的问题。”

“当佃农都去工厂里做工赚取工资,那地主们就没有足够的劳力。”

“而地主们首先就必须要降低地租。”

“其次就要纳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购买农业设备,农业良种,农药,去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维持自己的土地再生产。”

“但这种反抗,自然是无用的,因为地主不可能与大农场竞争价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