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李世民二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历史讲台:你想当皇帝吗?!
“在赵构写给岳飞的书信当中是支持岳飞北伐,这一点也成为了赵构支持北伐的证据。”
“但现实不一样,现实当中是岳飞攻破的朱仙镇,连忙写信给赵构要求征兵,直捣黄龙。”
“岳飞的书信送到赵构手上这里需要几天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面赵构已经发出了12道金牌要求岳飞退兵。”
“前面我们也讲了岳家军的组成,岳飞面对这种情况无奈退兵。”
“当赵构接到岳飞的来信,满脸吃惊这才知道岳飞原来在前线打了一场大胜利。”
“面对岳飞的请求,赵构同意了。”
“写了书信给岳飞,希望岳飞加油,继续打。”
“当岳飞收到了赵构来信,回头看着自己已经退下来的部队,心中悲愤不已仰天长啸。”
“这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历史就是这么的曲折,不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实现,可能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影响历史的进程。”
闻言,观众不由得觉得可惜啊!要是书信能快一点送到,要是赵构的令牌下达之后岳飞没有退兵多好。
赵匡胤:更加难受了,南宋为什么命运如此曲折,好不容易有这种机会了。
韩信:“战争就是如此,很多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就输了,这只能说南宋命不太好。”
叶枫:“时间和后勤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
“近代战争的辽沈战役,人家也是用无线电台和电话时时刻刻了解前方的情况,才指挥了百万军队。”
“后勤是靠铁路运输才满足,里面也有对辽沈战役的环境表现,水道纵横,河流众多交通不方便。”
“杨广脑子一热动员了百万军队去打小小的高句丽,简直就是拿大炮打蚊子,结果蚊子还没打死。”
“第二个小问题,后勤不足。”
“民夫运10石粮食到前线损耗可以达到9石,换言之民夫在路上消耗的粮食远远大于送到前线的粮食。”
“天底下的粮食就那么多,从后方运到前线完全不足以支持杨广的百万大军。”
“杨广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他的脑子里面就想着用百万大军横推高句丽。”
“怎么说呢?就像玩战争游戏一样。”
叶枫用手指点在屏幕上,打开一款战争游戏,随便用手一点npC就按照指定的路线攻打敌方。
“这样是不用考虑其他问题,指挥问题多简单,粮草问题多简单,行军问题多简单。”
“我们现在才能体验的游戏,人家杨广早在1000多年前体验上。”
“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快速将高句丽横推过去,这些问题并不是很大。”
“当时的兵部尚书段文振无法阻止杨广攻打高句丽。
“于是,拖着病体给杨广上书,告诉杨广要怎么样去打高句丽。”
“详细的分析了辽东地区交通不便,天气非常不好能打的时间有限。”
“他上书第一句就是臣窃辽东小丑,分析了高句丽人的人品。”
“说这些人没有道德可言,绝对不要接受他们的口头投降。”
“现在河水降低,应该快速行军,避免河水暴涨之后难以行军。”
“一路从陆地走,另外一路从水路走打他一个出其不意,攻破城池。”
“如果不能及时攻下,那么大军将陷入断粮,一旦撤军强敌就会进攻,到时候就危险了。”
“后面的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就按照了这种打法,绝不恋战。”
“杨广完全不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
“打法突出一个字,莽”
“经过前期惨烈的交锋,隋军好不容易包围了辽东城,眼看就要攻下辽东城了。”
“杨广为了更加的风光,颁布诏书如果高句丽投降,那么必须立刻停止进攻进行抚慰。”
“史书: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嬴政:“神仙打法,难怪百万大军都打不过,身边有猪队友啊!”
刘邦:“牛逼,打仗还能这样打。”
部分观众:“老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能接受,前线的那些将领难道就一定要听杨广的命令吗?”
一边的观众就提醒道:“受降使者直接听杨广的话。”
叶枫:“受降使者完美的实现杨广的命令,只要辽东城里面的敌人举白旗。”
“这就是受降使者的任务,将领没有办法,不得不听。”
“高句丽一听这消息,每一次隋军都要攻破辽东城,辽东城里面的守军直接举白旗投降。”
“等到隋军把投降的消息送到杨广面前,问杨广接不接受投降。”
“辽东城守军趁着这段时间修整城池,加强防备,而隋军只能眼巴巴在那里看着。”
“等到对面重新准备好,再发起进攻。”
“辽东城守军接二连三用投降来争取时间,来戏弄隋军。”
“好不容易城要攻破了,结果对面举白旗投降了,接到命令后撤不能继续进攻了。”
“等到对面不想投降了,隋军又一次进攻,城又要破了,对面又投降了。”
“还记得前面兵部尚书是怎么说的,绝对不能接受敌方的投降,必须快速的攻城横推过去。”
“杨广完美踩到坑里面去了,这还是他心甘情愿去踩。”
“大军迟迟无法攻陷辽东城,杨广愤怒将原因归结于将领,把那些将领找过来骂了一顿。”
“遇到了这种脑子发抽的领导,那些将领又能怎么办呢?”
“隋军长时间的陷入辽东地区,粮食短缺的问题也开始显现了,”
“杨广完美的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
“第一次失败。”
观众:“我上真的行了,直接在那里睡觉都有可能比杨广做的更好。”
一位观众道:“杨广学习刘彻的作风,当年隋朝官员讲述刘彻出关的场景就和杨广差不多。”
“刘彻是大军间隔三十里,杨广大军间隔四十里都有受降使者。”
“杨广想要学习刘彻用大军压制的办法来迫使高句丽投降,结果模仿不成功。”
“计划跟不上现实。”
刘彻:“我就说好熟悉,原来是模仿我的打法,小子模仿不来吧!”
叶枫:“第二次征高句丽,杨广间隔不到一年就重新百万大军征伐高句丽。”
“这一次战术上没有问题,但后面杨玄感起兵造反了。”
“杨广只能舍去所有辎重快速退兵,班师回朝平定叛乱。”
“高句丽看着隋军遗留下来的物资,笑开了花。”
“导致第二次失败。”
“而杨广平定杨玄感造反之后,追查这件事情的相关人员,受到牵连被杀害的人高达三万人以上。”
“并且杨玄感在洛阳打开粮仓赈济的老百姓也要被追查。”
“第三次征高句丽,杨广不顾天下动乱不安,反正就要出一口恶气。”
“堂堂大隋至高的皇帝居然在小小的高句丽这里吃了亏。”
“各地的老百姓在前往高句丽的路上很多人上山当盗匪去了,而杨广不顾一切攻打高句丽。”
“而这一次高句丽在杨广的人海战术之下挡不住了,别人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杨广是损一万,伤敌八百。”
“高句丽国君高元派出使臣向杨广投降了,并且将逃亡高句丽的造反将领押送给杨广。”
“杨广终于出了这口恶气了,于是下令班师回朝。”
“前线的最高将领来护儿人都要傻了,好不容易快把高句丽消灭了,现在班师回朝,那打高句丽干嘛?”
“继续打啊!以后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
“其他将领阻止了来护儿,他们并不想要受到杨广的惩罚,来护儿见状只能听从。”
“第三次征高句丽草草结束。”
“隋朝也因为杨广的暴政正式进入隋唐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