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圣旨嘉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五岁也能谋划王朝!
徐州府也是躬身作揖,脸上热情,“林太傅感谢您,感谢各位学子为临安流民筹集了两万余两的银子的善款。府衙一定上报朝廷,用好这笔钱妥善照顾好这些流民后续的生活。孩子我也会添置新衣服,派遣夫子婆子照料教育好他们。让他们的父母长辈在临安有个家。待战乱止戈他们要归乡官府也会全程护送更进。账目做到公开透明。”
附和恭维一番,徐州府带着一车车银子衣物吃食捐赠走人,溪山书院也恢复了安宁。
“琳丫头,晚上我们也吃顿火锅庆祝一下,吩咐厨房多杀几只鸡鸭。你们这些师兄弟也是回了趟城,存货不少吧?都资助一点,十三特别是你,好酒可得拿出来,小小孩童喝酒可不好。”
我一脸黑线,“先生,我就剩三瓶酒了。算了今日高兴我再赞助一份火锅料。”
都是刚搬家回来的一个个师兄们也是大气。晚上吃了个丰盛的火锅盛宴。
第二天就开始了早上翻地中午学堂策论。晚上火锅盛宴的日子。临安流民有了林太傅的这次带头,官府也是效率高了不少三日一切安排妥当。溪山书院毕竟远就在山下弄了个庄子提供举人速成班培训。我们的课程也就有了变化,早上翻地中午自习下午林太傅上课讲解,晚上吃饭自由言论。日子就这样简单朴实的过去。
刚过了九月,张老头来了风尘仆仆苍老了不少。“大外甥,哎呦长高了不少呀!这学院怎么外面那么大气,你们住的房子怎么比陆三那宅子还破啊。”
“张老头,想死你了。快快让我抱抱。老了不少呀!身体怎么样最近。”我也是小跑拥抱了一下张木匠,现在我也是高了不少到他肩膀了。
祖孙热络一番。陆家一切安好,晓梅不负众望的揣上了。陆山河清醒了不少,在陆家村养老。惠娘快临盆了。家里现在孕妇太多了陈氏带着一大家子都住到了镇上。
“还嫌弃我老了,老头子赶路了一个月,车马颠簸的睡也睡不好,能不老吗?”
“陈权,你怎么回事。怎么不安排坐船?”
死人脸陈全嘿嘿嘿傻笑,“张叔他晕船呀!上吐下泻的我哪里有办法!再说了老头子不容易出来一趟我带他各处转转吃吃喝喝慢一点来临安不是挺好的。”
“噢哦哦,原来陈权你这是公费旅游是吧。亏我以为你们路上不太平呢?去信了那么多封。”我也是白眼嗤笑。
“这一路我们这倒是太平,倒是遇到了不少流民逃兵在甘南一带。说是四皇子被打散了。逃到贵州那边山区去了。”陈权也是正色回应。
“噢,他们这不去海南或者出海怎么跑内陆山区去了?”
“我抓了几个不长眼的逃兵拷问了一番,说是遇上黑风天了,翻船了不少财宝女眷,四皇子一看天要亡他,只能带着亲卫逃离内陆山林去了。”
“好,我知道了。外公咱先休息一下辛苦你们了。明日陈权你带着外公出去临安转转吃吃喝喝。休息够了再去庄子上看看那些孩子培训的怎么样了。”
张旺也送上了饭菜。众人落座边吃边聊。三人碰了一杯。
“大外甥,你这唤我照看孩子?”
“我看着张木匠一知半解的样子苦笑,“外公,咱家底子薄。也不能一直靠着师父呀!眼下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这些流民孩童里面大部分都有点文化基础教导起来也相对容易。”
张木匠不放心的看了眼陈权,欲言又止。
“放心,外公都是自己人。陈权立志要给我做大管家的人。他粗活还行,看孩子没您精细。”
张木匠也是舒缓了神色端起酒杯一口闷缓缓出声,“大外甥,你这考虑的周全。只是你也知道我一个大老粗教木匠我擅长,其他只能给你照料着。”
“外公您放心,你就当来临安养老。庄子事务有二娘派来的来跟陈全负责。您就看着点机灵懂上进的孩子留下。我备考完乡试也就得闲了。”
我给他俩斟酒敬了一杯,“庄子的孩子就劳烦你们俩了。形色匠人陈权你也去多张罗点尽量让他们学点文化的时候也因材施教回些生活技能,咱不能养闲人 ,养废物。”
三人喝了一杯也就聊着点细节,之后就是聊他俩路上的形色趣事。
日子就这样平淡的过去。没过多久,朝廷嘉奖的诏书便传至书院。当那明黄的卷轴在眼前缓缓展开,听着宣旨官激昂诵读褒奖之词,林夫子眼眶微微泛红,双手接过诏书,身体微微颤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书院济世之举的认可。
“朕闻教化之兴,在于庠序;德义之行,起于人心。今临安溪山书院,行慈善之举,怀济世之心,朕心甚慰,特降诏嘉奖。
书院之内,诸生向学,尊师重道,已为士林楷模。此次慈善义卖,更显大义。得临安八大家倾心襄助,林太傅殚精竭虑,奔走操劳。四方商户、富贵人家,亦纷纷响应,齐聚书院。拍卖之时,珍品罗列,众人踊跃竞价,场面热烈非凡。临安各家典籍刊印本,墨香犹存,传递知识薪火;林太傅亲授辅导名额,价值千金,点燃学子希望。学子师兄弟手稿笔记,承载学识智慧,惠及后学;七岁秀才笔记,更是引发争抢热潮,足见其珍贵。
此番善举,筹得巨资,皆用于资助流民生计稚童向学。让万万流民得以安置、孩童得以开慧,此乃大善。此乃书院之功,亦为临安之幸。
溪山书院,以乐善好施为本,行心怀天下之事,实乃教育之典范,德义之表率。望书院诸生,能秉持此心,砥砺前行,他日学成,报效国家,为社稷之繁荣,百姓之福祉,贡献所学。朕亦望天下学府,皆能效仿溪山书院,弘扬善举,培育英才,共筑太平盛世。
特此诏谕,以彰其德。
[永昌帝] [大梁二十五年八月二十日]”
临安各家欢喜,得了名声,今年乡试还多了五十位名额。那可是五十个举人呀!自家小辈多了很多希望。势力也能更深一步。林太傅也是老泪纵横。待宣旨官离去,林夫子转身面向南京方向,缓缓整理好衣冠,郑重地撩起长袍下摆,双膝跪地,行三跪九叩大礼。每一次俯身,额头轻触地面,都似在向朝廷诉说着心中无尽的感恩。“承蒙陛下隆恩,老臣定当不负圣望。”林夫子声音略带哽咽,喃喃自语,“书院必将以此次嘉奖为新的起点,培育更多心怀天下、德才兼备的学子,为国家输送栋梁,为百姓谋福。”
起身之后,林夫子望着南京的方向久久伫立,似在展望书院更为辉煌的未来,又似在坚定自己继续投身教育与慈善事业的决心。一阵微风拂过,撩动他的衣袂与须发,在这宁静而庄重的时刻,仿佛一切都在见证着这份荣耀与责任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