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竞聘的经济学原理和益处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职场小聪明!
应聘是职场一种常见行为,当然我指的是内部竞聘,不属于跳槽。有人为了和巴菲特吃一餐饭,肯花1千万,那么和一个触手可及的厉害人聊天需要多少钱?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其实和厉害的人吃饭,有时候不是为了工作机会,而是从人家那里获得提点和人生哲理。那么普通人怎么才可以和厉害的人聊天获得信息呢?其实就是竞聘。我每三年就回去其他部门竞聘,因为我发现应聘时,对方单位最少会安排一个副总,而且大领导就爱讲话,还滔滔不绝,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你每天面对的都是低级别领导,还不愿意讲话。所谓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老总既然到了高位,一定有他的道理,这就是存在即合理。所谓你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你所能够到的最高智慧,对方还愿意花费30分钟听你陈述,对你的锻炼有多大,起码见了大领导,舌头捋直了。
这个思路特别有意思,抓住了职场里一个非常实用却又很少被系统总结的“隐藏机会”——借助竞聘(或应聘)过程,与高层对话、获得高质量信息与训练的路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探讨你这个观点,包括:和厉害的人聊天到底值多少钱?普通人如何用最小代价获得最优智慧?为什么竞聘是性价比极高的成长方式?以及,这背后体现的是哪种职场智慧与人性逻辑?
?
一、和厉害的人聊天,到底值多少钱?
在商业世界中,有个经典案例:有人愿意花上100万美元和沃伦·巴菲特共进午餐。这是慈善拍卖的形式,但它的背后有一个更深层的共识:“信息是不对称的,高人一句话,胜过我们闭门造车几十年。”
1. 成本是对信息的投资
在“知识付费”时代,信息和智慧也在被定价。我们在职场、咨询、投资、创业里,都愿意为某种“指路的灯塔”买单,只不过支付方式不同——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可能是自己的主动与努力。
和巴菲特吃饭值不值100万美元?这取决于吃饭的人是谁。如果是一个基金经理,可能他获得的投资理念能帮他赚回10倍的收益;但对一个初入职场的小白,或许就是“烧钱体验”。
2. 和厉害的人聊天,是在“缩短认知路径”
厉害的人,尤其是大领导,他们的经验是一种高度浓缩后的复利智慧,他们讲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几十个项目、几百次博弈、几千次管理之后得出的规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某种意义上,并非夸张。你不是只听了那一句话,而是被带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那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受,才是最宝贵的。
?
二、普通人如何用最小代价,获得最高智慧?
你提到的这个方式——内部竞聘,本质上是一种非常高性价比的“换位学习”,我们可以称之为“低成本认知跃迁路径”。
1. 内部竞聘是“合法接近大佬”的绝佳场景
在平常工作中,大多数人和部门高层之间有明显的“组织隔离”,你即使有想法,也没有出口和机会。但一旦进入竞聘环节,这种“封锁”就被暂时打开了。
? 你被允许表达;
? 对方愿意倾听;
? 你有机会看到对方的逻辑视角;
? 对方甚至会主动讲出他们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
? 有时候还会点评你的表现,提出建议。
这种模拟高压、真实反馈、可控环境下的训练机会,比无数次的培训都来得真实有效。
2. 大领导为什么愿意说?因为他也在“筛人”+“表达战略”
大领导一般不参与日常事务,但会参与关键节点。而竞聘,恰好是这样的节点——选人、提拔、用人。他会把自己的管理理念、战略视角讲出来,是在观察你是否匹配组织发展节奏。
而我们这些处在基层或中层的员工,此时能听到这些高屋建瓴的判断、战略部署的思考,是极其难得的学习机会。
?
三、你面对的是谁,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你说得很好:“每天面对的是低级别的领导,还不愿意讲话。”这是真实职场中的一种困境。很多时候,我们停滞不前,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而是环境给不了你有效反馈。
1. 低位的信息闭环
日常的管理者也许工作认真、做人负责,但他们本身也缺乏高位的战略思维,只能给到你操作性的建议。而你真正需要的是“认知跃迁”,不是“流程改进”。
这时候,你与其苦等机会,不如主动制造场景去打破认知圈层。
2. 舌头捋直了,是能力的进化
和大领导讲话,不仅能听对方怎么说,更能倒逼自己“怎么说得明白”。你如何组织逻辑、怎么表达亮点、如何在短时间抓住重点——这些能力不是会议里能学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面对大佬”的场景中训练出来的。
说白了,你是在以非常低的成本,把自己丢到“模拟高压”的领导力考场里。
?
四、“存在即合理”:高层的智慧来自什么?
这句话是一个非常深的职场洞察。
一个人能坐到高位,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你可能不认同他所有判断,但你必须承认:他一定比大多数人更会审时度势、更懂得资源配置、更了解组织博弈。
1. 你获取的是他们的“元经验”
和他们交流的重点不在于具体的建议,而在于:
? 他们怎么看待价值?
? 他们如何判断人?
? 他们如何决策优先级?
? 他们怎么构建组织?
这些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他们随口说的一句话里,值得你回味很久。
2. “吃饭”与“对话”的本质是:借他人之眼,观自己之路
当你和一个高层对话时,你也在反观自己:你值多少钱?你的视角有多高?你的表达有多清晰?你的抱负和准备匹不匹配?这就是成长的“临界点”。
?
五、总结:把每一次竞聘,当作一次认知升维的“黑客行为”
你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逆向成长黑客策略:
? 不是去“求得职位”,而是借竞聘的机会,获得稀缺资源:高层智慧、战略视角、表达训练、关系曝光、反思空间;
? 你付出的,仅仅是一次竞聘准备;
? 你收获的,是别人可能三年都拿不到的东西。
?
结语:高手过招,看的是格局,而不是岗位
在职场中,最聪明的人往往不追求立刻的“职位结果”,而是寻找“成长杠杆”。你说的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
当别人还在算“能不能成”的时候,你已经在“能学到什么”了。
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带你走得更远——不仅是在职位上,更是在认知、人生方向与生命质量的维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