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 第214章 两座古墓

第214章 两座古墓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第214章 两座古墓

那只手所处的位置离帐篷有一段距离。如果不是他俩出来,还真不知道这里有个人。而且它还在动,只是动作非常慢,马上就要偃旗息鼓了。

张海桐走过去,才发现是一只裹着布条的手。

“是人。”小哥说完立刻伸手抓住那只手往外薅。张海桐把自己的刀拔出来双管齐下对着雪地开挖,大概挖了几分钟,终于挖出来半个人。

就在挖出来这一刻,张海桐就感觉自己和他不处于同一个时代。因为他整个人的穿着完全和民国格格不入,是非常明显的朝鲜人打扮。

朝鲜人整个人趴在雪地里,右手撑在地上,留出了一些可以呼吸的空间。左手则一直向上,应该是想破雪而出。头上是一块山石,在这场小型雪崩里,这个人已经很努力求生了。

可惜他的衣服虽然有棉花,但是太单薄。本来天气就冷,被雪一埋还缺氧,拱雪拱到最后拱不动了。

也幸好伸出来一只手,不然张海桐视力再好也不会知道这里有个人。就现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任何雪地里冒出石头尖儿的地方,路过的人有点闲心,都能从这些石头尖儿下方的雪地里挖出点东西。

堪称挖盲盒。

两人将人从雪里拖拽出来,扛回帐篷里。

几个小张围上来观察,看见他毛躁的头发编成一根长长的辫子,其中一个人低声说:“比大清那种辫子好看,至少不用剃头。”

其他小张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张海桐在心里点了个赞,然后把他塞睡袋取暖。如果朝鲜人不能在张海桐停留的时间内醒来,他们也只能把帐篷留给他听天由命。

这已经是一行人能释放的最大善意了。

朝鲜人也是牛逼,这样的天气竟然这么有毅力爬到山上,还没死。张海桐刚刚看过了,他身上物资非常少,基本消耗殆尽。

“估计是为了躲避战乱。”张海桐将这些东西尽数放回朝鲜人的包裹。语气沉沉道:“这个时候跑出来,看来是真活不下去了。”

“也可能是自杀。”小哥的语气很平,没有张海桐那么丰富。不过是在陈述事实。

有小张接话:“族长说的对,有可能他是在自杀。”

“有些人活不下去了,但也不那么想死。所以往看似有希望的绝路走。死了就是本该如此,没死就是上天眷顾。”

这个小张应该经历不少,他的面相明显更沉稳一些。他说完后,帐篷里的氛围瞬间沉重许多。

……

山顶的风明显更大了,他们必须在天黑之前进入裂缝。帐篷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所有人起身收拾东西。

张海桐把朝鲜人的睡袋向上拉了一些。小哥第一个出帐篷,他拉开门帘长腿一伸就消失在帐篷里。张海桐断后,他最后看了一眼朝鲜人,转头毫不犹豫地走了。

……

到达三圣山顶附近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七个人到达大概的位置后,找到张家设置在附近的地标后,众人移开放置在上面的石碑。

那块碑说是碑,不如说是一个天然石块。表面没有任何打磨的痕迹,完全纯天然。唯一不天然的是,它原本矗立的地方不是这里,而是更远的地方。

挪开石碑后,下面的缝隙传来一阵暖意。人在寒冷的环境待久后,对热度的感知会异常敏感。这个时候哪怕是一盆冷水放在面前,也会感觉它是热的。

缝隙很窄,只容许一人侧身通过。裂缝存在的地方非常陡峭,行动起来需要非常小心,否则很容易摔落。

“卸东西,不必要的就不要带了。”张海桐一边说一边解开身上的背包,将里面大多数工具都掏出来,整齐的堆放在一旁,然后用雪盖上。

小哥不等他说,已经飞快捡出可以丢掉的东西同样整整齐齐码在地上,用雪盖好。所有人准备完毕,依旧是小哥打头,张海桐垫后的队形。一行人往山体内部挪动。

如果此时不是冬天,在远处看这个裂缝就像一条天梯一样横亘在三圣山头。仿佛有水从山头中央劈了一剑。雪掩埋了所有的地质特征,从外面来看反而像他们钻进了雪里,并且再也没有出来。

当雪地上的人影消失后,大雪簌簌落下,逐渐掩盖了入口。

由于入口太过狭窄且道路具有唯一性,他们进入之后没有立刻打起探灯。头戴式探灯戴头上容易磕碰,卡住之后很麻烦。

这里的裂缝基本一站到底,因此只需要摸黑往前走就行。蚰蜒喜欢温暖的地方,缝隙里的温度虽然比外面暖和,但相对来说还是很冷。何况这一队人全是蚊香体质,实在没必要怕虫。

很快,张海桐就感觉到前面人挪动的动作停了下来。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来到了缝隙后面较为宽敞的地方。

张海桐走出去后,立刻戴上了头戴式探灯。这里的眼睛骤然暴露在光明之下,让他的眼睛流出些许生理泪水。

眼前的通道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接下来的路程十分顺利,而且盗洞一路向下,他们只需要匍匐前进就行。比向上爬要省不少力气。

随着温度回升,张海桐四肢也越来越灵活。爬出盗洞后,他已经脱掉了身上的棉衣系在腰上。

盗洞的尽头是一间狭小的墓室,里面只剩下一些残破的陪葬品。陶制品几乎全部碎成了渣子,和因为地质活动而断裂的墓室地板混为一体,渐渐成了泥土,分不清到底是冥器还是毫无意义的石块灰土。

青铜器和玉器所剩无几,尤其是玉器。张海桐只看见一些断裂的残次品,不值几个钱。

墓室里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氧化毁坏的骨器和象牙制品。他大概看了一下,结合墓室的建造特征,猜测可能是商周时期的古墓。

不过这座古墓现在已经名存实亡,剩下的东西拿出去都只能当破烂卖,应该能保几个月的吃穿。完全抵不上一路的辛苦。何况青铜器太重,背着这么个玩意儿下山,半路不是饿死冻死就是累死。

一般人也想不到爬这上面来盗墓,那实在有点反人类了。

而在他们头顶上方,以及左手边的墙壁都和整间耳室的建筑材料格格不入。完全是两种相隔千百年的建造技术。

头顶和左手边的不同,只代表一个可能。

有人在这里强行打了一个新的墓室地基出来,就横插在这座商周古墓的上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