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民智开启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黄昏时分,一盏盏油灯在乡间次第亮起。这不是普通的农家,而是遍布各地的\夜学堂\。白天劳作的农人、工匠、商贾,趁着夜色前来求学。
叶知秧站在一所夜学堂外,听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明德堂推行全民教育的成果——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照亮每个人的明灯。
\先生。\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李宝春,当年的优秀学生,如今负责推广乡村教育。\您来得正好,今天有个特别的课。\
走进教室,叶知秧看到一个让人感动的场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正在教授改良农技,而台下的听众既有年轻力壮的庄稼人,也有蓄着胡须的商贾。
\这是我们的'民智课'。\李宝春解释,\让有经验的人来分享智慧。今天老汉讲的是他摸索出的水稻种植方法,比官方推广的还要适合本地情况。\
叶知秧点头赞许。这正是她一直强调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智慧的互相启发。
课后,老农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个种地的,能在这里讲课,真是...\
\您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问。\叶知秧说,\这些年,您改良的种植方法帮多少人增产了?这不正是实学致用吗?\
正说着,又一堂特别的课开始了。这次是个年轻的商人在教授算学,但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实例。
\比如说开铺子,\他拿出算盘,\进货要算成本,卖货要算利润,还要预留流动资金。这些都是要精打细算的。\
台下的听众听得入神。一个小贩感慨:\早知道这些道理,我也不会赔那么多钱了。\
这时,林月笙也来了。他微服私访各地,就是要了解全民教育的实际效果。
\陛下,\一个识得他的老者上前,\自从办了夜学,我们村子真的不一样了。不只是认字算数,连思路都开阔了。\
确实,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李宝春取出一份统计:
- 农民学了农技,产量提高了;
- 工匠学了新法,手艺精进了;
- 商贾懂了算学,生意兴旺了;
- 妇人识了字,能教育子女了。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变化正在代代相传。一位母亲含泪说:\我虽然认的字不多,但也要送孩子来读书。不能让他们像我们这一辈一样目不识丁。\
但挑战依然存在。有地方官员反映,一些势力在暗中阻挠,说什么\民智一开,难以管束\。
\这正说明全民教育的重要性。\叶知秧说,\越是有人想蒙蔽百姓,我们越要让知识之光普照四方。\
为了打消顾虑,明德堂专门编写了《民智纪实》,记录各地全民教育的成功案例:
- 有的村子因为农民识字,成功引进了新品种;
- 有的镇子因为工匠学艺,发展出了特色手工业;
- 有的集市因为商贾明理,建立了诚信经营的规矩。
\你们看。\叶知秧对犹豫的官员说,\开启民智不是坏事,而是让治理更容易。因为人明理了,自然就懂得规矩。\
这个道理很快得到印证。各地报告,接受教育的百姓不但生活改善,而且更懂得互帮互助。一些地方甚至自发组织起\智慧会\,定期交流学习心得。
最令人欣喜的是,教育正在改变风气。过去的迷信陋习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理性思考和开放心态。
\先生。\一个妇人拉着叶知秧的手,\以前我们家闺女有病,都是求神拜佛。现在懂得就医吃药,病好得快多了。\
深夜,叶知秧和林月笙在回京的路上。看着星空下点点灯火,那是无数个夜学堂在发光。
\教育真的能改变一切。\林月笙感慨,\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人心。\
\是啊。\叶知秧说,\全民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希望,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这才是真正的民本之道。\
回到京城,林月笙立即下诏,要进一步扩大全民教育的规模。他强调: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权利。
朝廷很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 增设乡村学堂,让教育走进每个角落;
- 设立游学教师,专门下乡授课;
- 编写通俗教材,让知识易于理解;
- 鼓励民间办学,发动社会力量。
叶知秧特别强调:\全民教育不能只重普及,更要重质量。要因地制宜,让每个地方的教育都能适应当地需要。\
于是,各地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 农村重视实用技术;
- 商镇侧重经营之道;
- 手工业区突出技艺传承;
- 边疆地区注重文化交融。
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振奋:接受教育的地方,不但生产发展了,连社会风气都变好了。因为人们学会了用理性思考,懂得了互相理解。
\这才是教育最深远的影响。\叶知秧对前来请教的官员说,\它不只是教会人谋生的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品格,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都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教育的光芒,照亮了每个人的生命,开启了整个民族的智慧。
而这,正是教育改革最宝贵的成果:它让知识之光普照四方,让每个人都能在智慧的光芒中成长。这盏明灯,将永远指引着这个民族走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