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民间之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霜降时节,一个特别的场面在明德堂前上演。数十位村塾先生和私学教习联袂而来,有的衣衫朴素,有的步履蹒跚,却都带着求知的热切。
\先生们辛苦了。\叶知秧亲自迎接,\听说你们有一些独特的教学心得?\
为首的老者抱拳道:\不敢当。我们这些乡野村夫,哪敢说什么心得。只是看着明德堂的新法子好,想着也学着变变。\
叶知秧正要说话,王子明匆匆赶来:\先生,您得看看这个!\
他展示了一份调查报告,记录着各地民间教育的创新实践。让人惊喜的是,这些草根教育工作者虽然条件有限,却展现出惊人的智慧。
\这位杨先生在山村办学,\王子明指着报告说,\因为没有标准教材,就把当地农事编成歌诀,让孩子们一边干活一边学习。\
老者不好意思地说:\山里孩子要帮家里干活,没时间专门读书。我就想着,何不把书读进地里去?\
\妙!\叶知秧赞叹,\这不正是'知行合一'的活教材吗?\
另一位教习也分享了经验:\我们镇上多水田,我就让学生在计算亩产时学算术,在观察水草时学物理。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成绩反而比死读书好。\
叶知秧越听越是欣喜。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往往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有生命力。
正说着,林青雨带来了更多发现。在她走访的乡村,不少妇女也开始办起了女子学堂。她们虽然没有正式学历,却能把持家理财的经验编成通俗易懂的课程。
\先生您看,\林青雨展示了一本手抄本,\这是一位村妇编的《持家要诀》,里面把复杂的账目管理编成顺口溜,连不识字的人都能学会。\
叶知秧仔细翻看,越看越是赞叹:\这些都是宝贝啊!我们要把这些经验好好整理,让更多人受益。\
她立即吩咐:\准备一个交流会。让这些民间教育者互相分享经验,我们也要虚心向他们学习。\
很快,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开始了。来自各地的私塾先生、村妇教习、民间艺人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位走街串巷的说书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发现孩子们爱听故事,就把历史典故编成评书。没想到效果特别好,连大人们都爱来听。\
\对啊!\另一位教习附和,\我也是用民间小调教孩子们背诗文。朗朗上口,记得特别牢。\
叶知秧听得入神:\这就是活学活用。诸位虽然没有科班出身,但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
交流会上,最令人惊喜的是各种因地制宜的创新。有人利用庙会教习文史,有人借集市讲授商道,还有人在茶余饭后传授技艺。教育的种子,就这样在民间悄然生根发芽。
\先生,\萧远珩感叹,\这些都是我们在书斋里想不到的。\
叶知秧点头:\是啊。教育不能只在高墙深院,更要扎根民间。这些基层的智慧,往往比我们的理论更接地气。\
她当即决定:要把这些民间经验编成教材,作为明德堂的补充读物。同时,也要派学生下乡,跟这些民间教育者学习。
正说着,李元祯带来了一个特别的请求。江南一带的商人也想参与教育,准备出资在集市上办夜学。
\好事!\叶知秧欣然应允,\教育本就该多元化。让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来教授见闻,不也是很好的活教材吗?\
这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学生在整理民间教材时发现,很多看似粗浅的教学方法,其实暗含深刻的教育智慧。
\您看这个。\王子明指着一本农家历书,\里面不仅有节气物候,还包含了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门学问。老农们通过实践,早就总结出了这些规律。\
叶知秧若有所思:\是啊。知识的源头往往在民间。我们要做的,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化',而是要汇集这些民间智慧,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
夜深了,她召集核心学生商议:\明德堂要改变策略。与其把经验传授给民间,不如主动向民间学习。要建立一个互学互鉴的机制。\
萧远珩补充:\可以定期举办'民间课堂',请这些基层教育者来授课。让我们的学生既通古今之学,又知民间之智。\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响应。众人开始分工:有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教材,有的负责联络基层教育者,有的负责设计交流机制。
叶知秧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希望。教育的大树要扎根民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正是养料。
窗外传来悠扬的民谣。那是一群村妇在教孩子们认字。简单的歌谣里,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真谛。
\听,\叶知秧对萧远珩说,\这才是最美的教育之声。它不是高台教条,而是生活智慧;不是强制灌输,而是自然成长。\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教育的火种正在民间悄然传递。每一个认真教书的村塾先生,每一个热心传艺的民间艺人,都是这场教育变革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