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快穿之混低保日常 > 第31章 第二个古代世界(8)

第31章 第二个古代世界(8)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快穿之混低保日常!

在家时比现在起的更早,一起来就有做不完的活,小侄曾孙女还怕婆婆骂自己只会糟蹋粮食。

刘婆婆是长辈,小侄曾孙女不敢拒绝,半推半就之下,又脱了衣服,重新上床睡了。

等刘婆婆睡醒,一看时间,已经八点半。

人不舒服,是要多睡觉来恢复元气,这个时间也不算晚。

刘婆婆一动,睡在一旁的小侄曾孙女也醒来了,帮忙递衣服,鞋子,再给自己穿上。

看着刘婆婆拿温盐水漱口,就着最后剩下的水洗脸,清洁之后,才把自己早上煮的水喝上一碗。

“你来烧火,我来煮面,咱们一人吃一个鸡子。”

刘婆婆吩咐着呆愣愣的小侄曾孙女,两人坐在堂屋一起吃了满满一大碗挂面。

“原来挂面这么好吃,老姑奶奶,你能天天吃嘛?”

小侄曾孙女从懂事起,就只知道老姑奶奶一个人住着,对于老姑奶奶的事情,都是从几个爷爷那听说的。

端着喝光面汤的碗,小侄曾孙女很好奇。

“这挂面是要花文钱买的,我就卖鸡子和活兔的营生,要天天,那可吃不起。

不过嘛,像是现在这样,一个月吃上一次,那还是可以,怎么样,好吃吧。”

还真不是,这挂面刘婆婆是第一次买,平时想吃什么,可以直接从盒饭树的果子里面找。

这个挂面,不是小侄曾孙女今天来,她还会一直锁在柜子里。

“好吃,比我过生的时候吃的还好,大爷爷说,小孩子过生日吃一碗长寿面就行了,不能折了福气。

老姑奶奶,我是不是花了你很多文钱,这些挂面,你留着还能下月吃,鸡子也能拿来卖钱。”

在没来老姑奶奶这前,小侄曾孙女认为,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过生的时候。

家里会给她单独做一碗长寿面,还有两个鸡子吃,有时候,大爷爷会发一文钱,小侄曾孙女已经攒了十三文了。

“你一个小小的人,能吃多少,就一碗面,偶尔这么吃一次,也吃不穷老姑奶奶,放开吃,别拘着。

我手里的钱存着也是存着,不如直接吃了,还能落到肚子里,得个开心,你小小年纪,不用操心这些。”

人还小呢,就为了这些事愁成这样,刘婆婆知道,原主也是这么过来的,她无力改变,只能散发这样小小的善意。

从刘婆婆躺床上开始,大刘乡就知道她是为着一个叫辣椒的东西吃成这样。

今天好不容易开门,看到动静都过来了,一个个都来看热闹,想看看辣椒是什么稀罕物。

“好吃啊,人老了,有时候比做娃娃的时候还馋嘴,这东西吃一次两次不觉着,多吃几次,下次菜里少了,就觉得嘴里没味。”

“真不知道那些大人是怎么吃这个辣椒的,我只吃了三天,就喉咙痛,卖辣椒面的还说这是药,怎么会有让人不舒服的药。”

“你们坐着,我去把辣椒面拿出来给大伙看,这可是个稀罕物,要是没见过有没吃过,我可舍不得花文钱,这辣椒籽我都留了,看明年开春能不能种出来。”

刘婆婆似真似假的说着一些消息,又回屋子里,拿出来剩下的辣椒面给大家看。

“这东西小,风一吹就能跑出去,你们就这看吧,有谁想试试的,我给挑点皮放嘴里尝尝,也省下一文钱。”

在没吃过辣椒前,大家对于辣这个词还停留在茱萸的口感上,从刘婆婆这拿到一小片辣椒面,场面一度失控。

“快别站着了,去给叔叔婶婶们打水喝。”

“带劲吧!”

刘婆婆笑眯眯的问大家。

“比喝烧酒带劲,冬天要是能来上这么一口,就不怕冷了。”

“还真被你说对了,卖我辣椒面的行商说的,这东西,在北边,有人冬日的时候,一整个辣椒干做四五口吃。

听说他们的雪有这么高,吃了这个辣椒,能在雪里跑,一点都不怕冷,听着怪邪乎的。”

刘婆婆保持自己的人设,大家听完,也嘀咕起来,这辣椒还能是什么宝贝不成。

“难不成,这辣椒是药,我只听说过,药不能多吃、乱吃。”

“要我说,就是婆婆吃的多了,好东西也变成坏东西,说不定大人们一桌子菜只有两个放辣椒。”

“原来这玩意叫辣椒,我之前在县里帮厨的时候在,吃客人剩菜尝到过这个味,刘婆婆,是不是你不会做,我跟你说。”

自觉省了一个铜板,大家顺着思路说着,还有人用道听途说的消息给刘婆婆出主意,告诉她这辣椒要怎么吃。

“各位的心意我领了,没下雪前,这辣椒我可不敢再吃,在痛上这么一会,人可遭老罪了。”

辣椒这东西,还是隐藏辣度的辣椒,刘婆婆真是不会碰的,至少暂时不会碰。

【治疗术】没把这个情况判定为人体受伤,人老了,恢复慢,自己现在每次如厕就跟上刑一样。

“婆婆,要我说,你就别惦记这辣椒面,不如匀一匀,卖给我们。

我想买点带回去做下酒菜,那肯定带劲,能吃上这么一会,可是享福了。”

刘婆婆哪有不应的,只说自己留了辣椒籽,看明年开春能不能种出辣椒,这剩下的辣椒面,不如大家伙一起分分。

也用不上文钱,一把青菜,山里采的一些草药,都可以,辣椒面换出去,也留个清静。

刘婆婆家里这一天热闹的跟过年一样,大家伙一想,辣椒面只有这么多,县里的游商也走了。

剩下的辣椒面给谁不给谁,谁落下都不好,也让刘婆婆为难,不如凑凑菜,大家一起吃,就当是过冬至。

“这事全凭自愿,愿意的人家,就回去打酒打菜,拿米拿面,咱们也尝尝刘婆婆的手艺。”

组织者,是闻讯赶来的乡正,马上年底了,能组织乡民一起热闹一次,也能将这件算在自己功绩里。

“没事,大家不用拘束,该怎样就怎样,回家准备起来,明年里正推举时,我会多考虑。”

这事不知道,大家热闹过后也就过了,既然知道,那可就免不了做做文章。

将时间定在十日后,乡正吩咐下去,单独找上了刘婆婆。

“刘婆婆,这事做的匆忙,没提前说好,还请明天辛苦些,几个大菜就请你来把关。

届时,我会请其他乡邻的乡正过来一聚,县里的大人,也会送上请柬。”

大家都大差不差,怎么看你的功绩,就是做出事来。

乡正在大刘乡待了近五年,若想再进一步,必须把握住明年新县令上任的机会。

没把握住,就只能等下一位县令,五年十年都有可能,也许就再大刘村乡正的位置上蹉跎一生。

“大人,民妇的手艺只是小打小闹,若是请其他大人,为何不去县里找肆厨。”

“刘婆婆,这事不用担忧,我自有打算,再者,你的手艺,我是信得过的。

这次能有如此机会,本官还要感谢刘婆婆成全,等十日之后,宴会结束,本官定会记你一功。”

请县里肆厨来,那为何不直接选在县里,这事,只有定在大刘乡,才能写上百姓自发请愿。

“刘婆婆的担忧,本官都知道,不必着急,等我回去与夫人商量,过两日,会着人过来。”

乡正有信心,十日后,自己定能得偿所愿,这是天助。

别的同僚还在为冬日过冬之事发愁,只有大刘乡在自己的治理下,百姓富足,还能腾出粮食一起欢聚,这是多大的对比。

乡正一来,小侄曾孙女就躲进房里,其他还在高谈阔论的乡亲,也领了命令,灰溜溜的离开。

等乡正离开,小侄曾孙女才一溜烟的跑出来,站在门口往外看。

“别看了,乡正大人已经走了。”

“老姑奶奶,这可是乡正大人,你真不怕?”

“不怕,我立身正,乡正大人不会与我们这些小民计较。”

刘婆婆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临时的工具人,十日后的菜色,也会是乡正大人亲自拟定的,心里一点都不担心。

“老姑奶奶真厉害,我以后也要跟老姑奶奶一样厉害。”

刘婆婆摇摇头,自己年纪在这,换成别家已经儿孙满堂,乡正大人不会有意为难自己。

乡正大人这么多年都没往上走,就说明他有自己的底线,只是缺一个机会,等乡正大人走了,下一位乡正还不知人怎么样。

“你回去找大爷爷,让他带几个小子给我多囤点柴火,往后几天,家里免不了要试菜,柴火要备注。

你跟大爷爷说,老姑奶奶说了,一定要给足乡正大人面子,这时候可以吃亏。”

“老姑奶奶,我都记住了,现在就跑回去找大爷爷,您放心。”

小侄曾孙女不知道现在这样对老姑奶奶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忍着流泪,风一般的往家里跑去。

刘婆婆倒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说不定,以后有了这两分薄面,自己办女户的事情就能定下。

最重要的是,自己这只有见底的猪油,粗糙的盐石,乡正大人为了功绩,肯定会自己补贴,不用忧心。

那边,长根侄子收到老姑奶奶的消息,旋即带人上山给老姑奶奶找柴火。

老姑奶奶家,过冬的柴火已经囤够了,都在房里堆着,足足的。

“哪用这么多。”

“用不着就留着冬日用,柴火哪有用不完的。”

长根侄子没听姑的,还在让大家把家里的柴火搬来,自家再上山背。

“姑,你真没事?咱们做辣椒给大人们吃,会不会犯忌讳,你可是因为在床上躺了两天。”

“真没事了,我这小侄曾孙女给我照顾的很好,今儿早上起来就好的差不多,没见着说话都哑着声音。”

看到刘婆婆,长根侄子还是放心不下,都是平头百姓,去给大人做饭,谁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姑,里正大人想往上走,他自个使力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搭上我们。

这些细粮、肉食,自家还不够吃,就这么拿出来给大人们吃,真心疼啊。”

长根侄子比刘婆婆还大些,他知道这里面的理,就是心里难受,过不去这个坎。

忙了一年,好不容易攒上一些好的,家里几个孩子看到眼睛都绿了,盼了这么久,到不了自己嘴里,这多让人难受。

“大人的想法哪是我们能明白的,这会你就跟我说说,碰上旁人,一个字都不能透露,别给家里招了祸事。”

“我醒得的,不会乱说。姑,才听到消息,我嘴里都急出来一个燎泡,你怎么跟个没事人一样。

要说大人们跟我们不一样,不喜欢姑的手艺,咱们大刘乡能落到好?”

长根侄子有操不完的心,他总是在替刘婆婆担心,谁知道大人们会不会赏脸。

“好啦好啦,这些事,乡正大人比你还紧张,大人一心走出咱们大刘乡,都会考虑到的。

说不定,掌厨的是乡正大人家里庖丁,我只是站在那,让其他大人相信这饭菜是乡下人家做出来的。”

在刘婆婆看来,这是小事,对于长根侄子和大刘乡的其他乡亲来说,这真是一件天大的事。

从知道消息后,所有人都在发愁,到底家里要不要拿东西出来,又拿多少合适。

长根侄子必须为姑姑挣面子,就算再怎样担心,也只能回家看看仓库里有什么。

“这两只风干兔你带回去,到时候,就把这个交上去,再看着交一些最鲜嫩的菜。

大人们吃惯了山珍海味,这肉对他们来说,不是稀罕物,说不定就想吃这一口素的。”

看着长根侄子要把家里搬空的架势,刘婆婆不可能让她这么做,又给拿上两只风干兔,嘱咐又嘱咐,

长根侄子带着一汪人走了,小侄曾孙女还是被留下来照顾刘婆婆,让她这几天搭把手,帮忙做事。

从里正大人离开,刘婆婆等了三天才等到里正媳妇,她带着两位老妈子寻来。

“这位就是刘婆婆吧,老人家精神真好。”

刘婆婆撑起场面寒暄过后,里正媳妇让两个老妈子把带来的东西交给刘婆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