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宋吏难做 第 134章 新学校,新气象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水浒反派:我给帝姬当笔友!
经过半个多月的赶工,学校的主体已经完工了,标准的四合院结构,东西北三面各两间教室,总共六间教室,但现在只有一间教室里有黑板和桌凳,其他的都是空的。南面是大门、教师办公室和茅厕,中间一个大操场,整体布局十分大气敞亮,主打一个大国体面。
看到这么恢宏大气的私塾,仲云差点儿惊掉了下巴,“我以为只是个村塾,想不到竟有如此规模,若全部用来教学育人,当为济州府一大壮举,就连整个京东路的文脉恐都将转移到此。”
张文远可没那么大的野心,“先生过誉了,郓城地处水泽中,百姓困苦不堪,文风历来不昌,即便我有心振作,郓城一个小县城又如何能与青州和南京相比?何况须城就在隔壁,那也是人文荟萃之地。”
北宋初年把全国分为十五路,设置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四司,分别掌管兵政、财赋、刑狱、盐茶专卖等事项,后来不断分化,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五路了。而山东最初叫京东路,后来一分为二,东部半岛区域为京东东路,治所在青州。郓城所在的鲁西地区和苏北、皖北、豫东部分地区归京东西路管辖,治所在南京应天府。
北宋和辽国一样都是有多个都城的,辽国有五京,北宋有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应天府就是后来的商丘,但稍微懂些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商丘属于河南,文化习俗和山东有所不同,因此京西路真正的文化中心其实在须城。
须城古称东平国,隋唐时期才改称郓州,这里历来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元祐三大朋党之一的“朔党”的大本营就在须城,其领袖人物刘挚、傅尧俞、梁焘都在这里出生或在此为官,晁补之、李元膺、董逌等人在文坛和思想界也都享有声誉,后辈巩庭芝不仅自己是大儒,更是教出了朱熹这样的思想家。他们开创的“郓学”一直到元朝都还有人推崇,“东平学派”在后世还有人在研究。
萧让插嘴道,“有志者事竟成嘛,咱们这里本来就人杰地灵,说不准就出了个文曲星在里面呢。”
“但愿如此吧!”张文远哈哈一笑,“不过我可没想那么多,也没那么大的志向,若子霞先生有心,在此扎根二十年,说不准还真有可能。”
仲云呵呵一笑没有接话,他的学问虽然也还可以,但是放眼整个东平地区就不够看了,叫他启蒙是绰绰有余的,但真要让他教个进士出来那就是难为他了,因此他自己也不过是个秀才。
四人来到第一间教室里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黑板,萧让和仲云从来没见过,忍不住问道,“这是何物?”
“这是黑板!”张文远来到黑板前,从讲桌里面拿出一盒粉笔和一个黑板擦,在上面写了几个字,“这是粉笔,可以在上面写字,写完之后就可以用这个擦掉。”
仲云双眼放光,也上前拿起一支粉笔开始写字,但他是第一次用,把握不好力度,中途断了几次,张文远连忙告诉了他握笔的技巧。在他的指点下,仲云很快就学会了,一连写了几个字,又到教室中间看了一会儿,随即就满面笑容地道,“这黑板和粉笔当真是绝妙啊,若有此物,学子启蒙就方便多了。”
萧让也拿起一只粉笔写了几个字,“不错,不错,确实方便。”
张文远打趣道,“二郎,你的粉笔字比你的毛笔字差远了,要多练习啊!”
萧让哈哈大笑,“好说,好说,有子霞在这里我会经常过来的,到时就怕你的粉笔不够用。”
张文远哈哈大笑,“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只要你不拿去溶了刷墙,我这里管够!”
三人又说了几句玩笑话,萧让看着教室里排得整整齐齐的桌椅,问道,“这个课桌怎么这么小啊,中间为何要留个巷道?”
张文远道,“这是单人桌椅,一人一桌一凳,中间留个巷道是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的时候交头接耳。”
萧让哦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了一会儿,伸手在抽屉里摸了摸,“还有抽屉,你想得也太周到了吧!”
“既然要办学,当然就要给学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嘛。”张文远心说这算啥啊,我以前的学校不仅有抽屉,还有空调、冰箱、直饮水呢。
仲云终于开口了,“这里面有三十套桌凳,莫非也有三十个孩童来启蒙?”
张文远掰着指头算了算,“现在有二十八个孩童,以后应该还会增加一些吧。”
参观完了学校,张文远也懒得考校他的学问了,直接委任他当学校的校长,仲子霞听得有些懵,狐疑地问道,“东翁说的校长莫非就是祭酒?”
“嗯,对,就是祭酒!”
仲云心里有些想笑,心说不过就是个私塾而已,竟然还有祭酒,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去,免得被人笑话。但张文远却没那么多内心戏,从学校里出来就指着大门斜对面的一个小院说道,“这个小院我也买下来了,先生如果不愿意住我家里也可以住在这里,每日的饭食我会让人送来。”
说完就看了一眼张文静,吩咐道,“二哥,你家距离最近,以后仲先生的饮食起居就得劳烦你了。”
张文静连忙点头应允,“先生请放心,你的一应事由都由在下负责,俺家就在旁边,出门就到。”
仲云连忙道谢,一行人又去参观了小院,这小院不大,只有一进,房间也不多,只有三间,但都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仲云非常满意,高兴地拱手作揖道,“这个小院很好,我喜欢清静,以后就住这里了。”
萧让见张文远准备得这么周到,忍不住打趣道,“求之,你安排得这般周到细密,就差给子霞兄续个弦了。”
张文远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这个我还真忘了,不过你放心,我一定会记在心上的。”
仲云连忙摆手拒绝,“我暂无续弦计划,等这边的事情安顿好以后就把幼子接来一起过活,总也好过寄人篱下。”
听说他没有续弦的计划,张文远的脸上抽了抽,心说哥们儿,《水浒后传》里写得清清楚楚的呢,你就别立人设了,我又不会笑话你!不过有我帮你把关,你应该不会被人吃绝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