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 > 第485章 这昏庸皇帝能如此关心民间疾苦,属实难得

第485章 这昏庸皇帝能如此关心民间疾苦,属实难得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

终于,在春天到来时,赶海的巡游队伍再次启程,一路向北进发。

整个队伍除了青龙,整体的情绪并不高。

走走停停一年了,早已是人困马乏,状态不好就对了。

宫女太监也受够了奔波的苦,官宦侍卫也离家太多天了。

整整一年了,这再不回去,老婆没了不要紧,万一家里多几个儿子,找谁说理去。

按理说,既然归心似箭,北上的行程应该有些亢奋才对。

毕竟这是离家越来越近嘛。

可是,情势不由人。

尤其是一众官员们。

大海里都是陆家的触手,那这大乾南境还会好吗?

越向北走,陆家的消息就越多,还指不定冒出多少惊掉下巴的大事呢。

尤其是到了陆家大本营中州府,通过这一路的蛛丝马迹便知道,那里一定会颠覆大家的认知。

想到陆家还要无限强,他们就觉得不得劲,就更不想去面对。

但是,该来的总要来的。

还没到中州府,这一路就让人开了眼。

江南五府,这个原本的大乾粮仓,此刻彻底变了样。

预想中的鱼米之乡,自然是村落成排,炊烟袅袅,水乡里鱼戏蛙鸣,一片生机勃勃的祥和景象。

可全都没有。

村落破败而毫无声息,别说没有炊烟袅袅,连窗户纸都破破烂烂的,显然整个村子都荒废了。

水田里倒是郁郁葱葱,却根本没有稻子,而是一人高的芦苇。

蛙声倒是有,可怎么听都充满着孤寂。

这就奇了。

以往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追捧的良田,竟然成了臭狗屎,无人问津。

正隆见此情景,都不由过问道。

“这是何故,难道江南的赋税太高,到了百姓种田无法抵税的地步吗?”

呃~

这昏庸皇帝能开动脑筋,如此关心民间疾苦,属实难得。

李淳罡恭敬站出来回道。

“禀皇上,这事无人可知,恐怕要找本地官员问清楚。

不过据臣所知,这江南五府的提督是首辅大人举荐的。”

言外之意,这里是首辅李右昌的地盘,要问你问他才对。

李右昌却是气的脸色涨红。

以前确实是,那曾番禺还是他举荐的。

可那就是个老六,一年前就改姓陆了,和他还有什么干系。

不用说,李淳罡这是在落井下石,要他难堪呢。

不过他倒是不慌。

人都被陆尘给迁走了,地主家没有佃农,不空着还能怎样。

这个锅他可不背~

“这个,皇上您稍等,臣这就让那地方官过来解释。”

假装擦了把额头的汗,他直接叫人。

当地的官员早已等候多时,听到召唤,当即前来。

说的话却让他牙疼。

“皇上,这地没人耕种是有原因的。

不是赋税过高,是农民和地主的眼界都高了,种地这三瓜俩枣,真心没人看得上啊!”

我特么,民以食为天。

以往吃不饱饭的人现在说种地是三瓜两枣,没天理啊!

不但李右昌懵了,在场的大臣们也傻了。

要知道,上京周边可是没怎么变,农民都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呢。

你这良田无数的鱼米之乡,产出不知高了多少倍,竟然还看不上?

全都是家里有矿吗?

“皇上,各位大人,你们别急,听我慢慢解释。

这事还要从尘王迁徙百姓说起...”

说到陆尘,正隆立刻来了兴趣,眯着眼睛仔细听。

同时还不忘观察一众官员的表情。

显然,这是又开启了吃瓜模式。

然后他就看到,官员们的表情越来越精彩,最后都是一脸便秘的纠结表情。

总结起那地方官所表达的意思,大体就是。

尘王迁徙了百姓,当时整个江南都炸了,别说地主,官员们也受不了啊。

人都没了,还哪里是鱼米之乡,妥妥的四处皆荒啊。

朝廷没了鱼米之乡的粮食供给,这才是大事啊。

当时的五府总督曾番禺便急了,拉着他们一众官员想办法,顺便向尘王抗议。

再之后尘王就来了。

然后他非常耐心地给大家指出了一个崭新的道路。

这路说来简单,成立商会,出去经商。

可当时的官员哪理解这个,士农工商,商人都是倒买倒卖,就算赚钱再多,也解决不了大乾粮食问题啊。

最后还是五府总督曾番禺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坚决支持了尘王的大计。

再之后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

那地主成立的商会,跟着陆家就去了东西北三境。

一番折腾,还真被他们赚了不少钱回来。

不但有钱,还有好多廉价的劳力。

这些劳力吃的少,穿的破,没要求没志向,那是相当懂事了。

于是这地就又种起来了,虽然人不是太多,还有地空着,但缴纳赋税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就在地方官安心的时候,地主们又出了问题。

原本叫嚷着没有劳力,被断了财路的地主士绅,在去了一次边境后,思想都变了。

他们很多人竟然不想种地,而是想去专职做商人。

尤其是那些西平商会的,张口闭口二十倍利润,声称傻子才会窝在老家当地主。

可这怎么行,就算为了大乾人吃饭,也不能让地空着吧。

地方官最后没办法,直接摊派,所有地主不管你干什么,必须缴纳足够的赋粮。

而且严格指出,不要钱财,只要粮食。

为此曾番禺还专门去了中州,请求陆家以商会的角度出手,帮忙督促。

于是在官府和商会的双重压迫下,地主士绅兼商人们不得不就范。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些人怎么可能放弃那二十倍利润呢!

于是他们精打细算,合作共谋,高度分工,诚挚合作。

最后发展出了很多模式。

有的把土地无偿送给不愿外出的地主,还愿意倒贴钱帮忙交赋。

有的是组成联盟,专门安排人守家中粮交赋,方便大部分人外出经商赚大钱。

最狠的是那些西平商会的,他们竟然再次全员出动,经商中大肆采购西番粮食,运回来缴税。

显然,这些人都是会算账的,把赚钱和交赋玩的相当明白了。

地主士绅如此,百姓们也不差。

尘王迁徙过后,还是有很多农民没走,在故土上坚持的。

可没过两个月,他们就坚持不住了。

中州的老乡来信了,说这里有吃有喝有工钱,不用缴税。

而且王府给承诺,以后还给分房...

当然,百姓们也不傻,天上掉馅饼的事,警惕心还是很强的。

可听到天降白米的传闻后,他们挺不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