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南陈帝业 > 第六十七章 得政

第六十七章 得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南陈帝业!

得了陈伯宗的激励,殿内的诸将此刻于这收取天下的议论,俱都是兴致大涨。

几位宿将一番客气,终究还是现今实权最大的章昭达第一个站了出来。

他来到那地上的舆图之侧,回身同众人略一施礼,便道。

“陛下欲取天下,此中有一桩大幸与一桩大难,不可不查。”

他手持一杆木棍,先在那图上指了陈国的寿阳,又指了周国的襄阳、汉中与西梁所在的江陵。

只听他道。

“古来以南御北,要旨在守寿阳、襄阳、汉中三地。”

“守寿阳所以保淮南,守襄阳所以保荆襄,守汉中所以保巴蜀,自古皆然。”

“今我手中但只淮南之土,巴蜀、荆襄,咸在周人掌中。”

“陛下既欲一匡天下,必先恢复荆襄、巴蜀二地,全有南土,然后北图,此非奇谋,实理在当然。”

“以臣观之,我取荆襄实甚易,而取巴蜀则甚难。”

“现今蜀地蛮夷叛乱、连岁相继,周人至今未得平定。”

“我若用兵荆襄,其巴蜀之兵,出峡口则将粮道阻断,是以必不得来援。”

他又在图上点了襄阳之北的南阳,道。

“南阳有周兵一、二万,我可引齐人为援,使其不敢南顾。”

“周人欲援荆襄,舍巴蜀之外,惟有武关道可通,然过武关道而欲向南援,必经南阳。”

“齐人既与周人相攻,其必不得南下,此一路又不必忧。”

“如此,则我当面之敌,不过江陵、襄阳二城五万之数。”

“我以十万之众先击襄阳三万之敌,周人既欲自救,必遣江陵之军攻我郢州(今武汉),以期断我粮道。”

“郢州坚城,不可猝下。我只从容破襄阳,再移师南向,则江陵之敌,覆手可灭。”

“此为臣所言之大幸。”

章昭达向陈伯宗一礼,又将手中棍棒指向巴蜀之地的巴郡(今重庆),他言道。

“荆襄既取,继之便为取巴蜀。”

“我不得关中、汉中,是以欲取巴蜀,惟有沿大江西上,先克永安,次夺巴郡,而后鼓行西上。”

章昭达手中的棍棒在周国的垫江郡(今合川)以北,盘龙郡(今阆中)以东,巴山以南,永安郡(今奉节)以西,圈出一个大圈。

他继续道。

“然则自永安至垫江,北面之土,俱为蛮夷所据,我欲得蜀地,必重金赂其头人,令其与我亲好。”

“即或如此,而我亦必置兵二、三万于沿途,备其叛乱,断我粮道。“

他环顾众人道。

“诸公或问,攻蜀之兵,何不就地取粮?”

他用木棍在巴郡左右圈了个小圈,又在蜀郡(今成都)左右圈了个小圈,道。

“我察前梁图籍,巴郡左右之民不过二万户。”

“若欲活其百姓而用兵,我之所征,不过能供兵士万人。”

“而蜀郡之敌则不然,西蜀赖都安堰之利,民殷国富,称为天府,左右户口可十万,而其每户余粮亦多。”

“周人若竭力征之,其民可供八万之兵。”

他又圈了圈巴蜀北面的汉中,道。

“周人在巴蜀之兵或五、六万,在汉中之兵则二三万,合之,恰足八万之数。”

“我欲用兵巴蜀,则必备十万之师,去守粮道之兵二万,当须备兵十二万。”

“此即我所谓之大难也。”

他又看向左右众人,继而道。

“诸公可知,由江陵至巴郡,里程几何?”

“水行二千五百里也。”

“我观前代图书,皆言此段大江甚凶险,而我逆水而西,其势更难,大船难行,便用小船,其险急处,往往亦须用民夫登岸而拉之。”

“大略一船载粮四百石,船自江陵至巴郡须二、三十日,返可六七日,费役工约二十余人。”

“以三十日为准,多算役工至三十人,则运粮四百石,须支三十石于民。”

“又多算其折损,则运粮四百石,实至三百三十石。”

“十二万军士半岁所需,即七十二万石,需用船次二千二百,役工六万五千。”

“或虑战况不利,须备一载之粮,既须用船次四千四百,役工十三万。”

try{ggauto();} catch(ex){}

“如此,足其粮算,欲取巴蜀,则我须备粮二百万石于江陵,发四万民壮六月长役。”

“四万民壮劳动六月,其农事便废,其岁将减谷物三、四十万石。”

“而巴蜀既下,其民遭受兵戈,其地粮草亦必不足,更须运粮一二岁以促其恢复。”

“是知欲取巴蜀,必积粮三百万石而后可得,而其军需、赏赐、抚恤,亦须备钱帛三、四十亿方得足之。”

言及此处,他目视陈伯宗,躬身言道。

“将帅用兵,可为奇谋,资费只此十一或便足备。”

“然天子用兵,虑在乾坤,当庙算必成,而后施之。”

“此古之圣王所以百战百胜之故也。”

陈伯宗闻言颔首,赞许道。

“章公之谋甚详备,朕知之矣。”

“然则,取巴蜀之后,北地如何可取,章公可为朕言之否?”

章昭达闻言,稍作思量,才道。

“大略天子用兵,虑在国用财计,算在天时人和。”

“大抵北取天下,须先备骑卒二三万数,积粮数百万,钱帛数十亿,而待北国内部之变。”

“臣之所谋,则我当乘舟师之利,先于深冬取青、莱之地(今山东)。”

“至春深水涨,便北引青、莱之兵,沿大河西上趋邺城。”

“南引江、淮之兵出徐州沿汴水而向伊、洛。”

“此二路胜,则西取晋阳、北取范阳为稳固,如此,则天下九分,我得其八。”

“而西土关中一隅,即欲顽抗,亦唯束手。”

章昭达又解释道。

“青、莱、中原,富庶之区,由春至秋又有大河为险,攻邺不成,足为守御,而就地征粮,亦为便宜。”

“河北之土,人民繁盛,户口殷实,得之可养大军数十万,取之颇佳。”

“所虑者,唯北土残兵,结突厥南下而侵我也,故前时我言当须备骑卒二三万众,算在此际矣。”

陈伯宗闻言赞叹道。

“章公长算绝远,前追张良,后比蜀相,真朕之肱股也。”

“朕今得章公谋算,始知取天下之可以为。”

言罢,陈伯宗环顾左右将军,继之道。

“章公既已言谋划大略,朕心青睐,请诸公我为虑其详情。”

众将此时哪还不知,章昭达这谋划,必定早与皇帝议好,此时托出,不过皇帝示殿中诸人以亲近,又欲诸人为其详情设谋罢了。

众人于是皆言。

“臣等请为陛下谋之。”

光大元年(567年)五月。

武英殿初讲学,陈帝陈伯宗亲临之,会晤诸将,使领军将军章昭达出取天下之谋示诸将,令诸将详之。

司空侯安都、寻阳侯周罗睺多出其力,其谋遂稍得完备。

诸将既知其谋,壮者以之自励,宿老亦为振奋,皆密之,是以外人皆不得闻。

陈伯宗又诏三吴诸仓徙其粮帛于湓城(今九江)、郢州等上游要地,假为明岁屯田垦殖之备,实为备明岁用兵之费也。

至岁末,共于上游积粮二百余万石,其输粮耗费亦数十万石,周人用间谍得闻之,其边将虑有征伐,亦为战备。

六月。

陈帝陈伯宗为百官定品秩,大略分九品之官,每品定正从二等。

其年俸,均其正从,则一品折钱六十万,二品折钱四十五万,三品折钱三十万。

四品折钱十六万,五品折钱十二万,六品折钱七万五千,七品折钱四万五千。

八品折钱二万七千,九品折钱二万一千。

通计陈国内外九品之官,文官则四千之数,有吏三万八千佐之,岁费折钱三亿二千万。

武勋则一万一千之数,岁费折钱三亿三千万。

陈伯宗既定品秩,即为百官将校追补往岁欠俸,计其数在四亿上。

内外文武皆欢悦,咸俱恭颂圣德,陈伯宗以是大得人心。

是岁,朝廷宫室费钱六千六百万,勋爵俸禄折钱二千七百万,并录前数及其余耗损,共计官费十二亿九千万。

是岁官费既多,而府库不虚,实多赖补俸之举,俸禄既充足,故贪墨所以少。

群下是以皆言皇帝得治政之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