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 第109章 进京赶考!

第109章 进京赶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李奕闻言,哈哈一笑道。

“哈哈!”

“好,李梁你说的好。”

“传令下去,大军进城。”

“今日,孤便带着诸位卿家,一起进京赶考!”

李奕觉得自己现在实在是想的太多。

明明胜利的果实就在眼前,想那么多干嘛!

车到山前必有路!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就是。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享受眼前这颗即将吃到嘴里来的胜利果实了。

另一边的左宗棠则是忍不住感慨。

他的前半生科举考了那么多回,蹉跎半生却也只是一个举人,不得官做。

但如今只是稍稍改变了一下思路,跟了李奕几年,这便到了京城。

果然,老话说的没错,打进京城可要比考进京城容易的多。

李奕催马前行,带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永定门外。

蔡炳文和讷尔经额带着一众留守京城的清廷官员跪在面前,向大唐请降,跪迎李奕的到来。

李奕在马匹行至蔡炳文等人面前时,勒马停下,偏头对跪在自己面前的蔡炳文说道。

“蔡大人,你我今日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却神交已久,如今,应当也能算是老相识了吧?”

蔡炳文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听得马蹄声临近,心中越发忐忑。

直到李奕开口同他说话,蔡炳文才接话道。

“罪臣有眼无珠,抵抗王师,罪该万死,但如今已是幡然醒悟,献京城以降,还望王上恕罪。”

李奕呵呵笑道。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蔡大人率众来归,孤又岂能不允?”

“今日便由蔡大人来为孤牵马引路如何?”

李奕对蔡炳文其实并无恶感。

怎么说呢,老蔡虽没少和大唐作对。

但是,他菜啊!

基本上没给大唐造成什么阻碍!

甚至李奕刚起兵三打浔州城时,蔡炳文欺上瞒下的骚操作,还给大唐打了不少助攻。

再加上老蔡还坑死了曾国藩,为天下除一大害。

所以,李奕对蔡炳文非但不讨厌,反而是有些另眼相看。

蔡炳文闻言,当即十分欣喜的说道。

“罪臣领命!”

蔡炳文知道,李奕既然这样对他说,那么,他老蔡这次大概率就不光是只能保命。

官位,或许也能保得住……

这让蔡炳文如何能不兴奋?

说话间,他从地上站起身来,为李奕牵马引路,向着京城中走去。

而讷尔经额等人则是继续跪在原地,稍后会有大唐官员对他们进行安排。

讷尔经额等人的官位虽然保不住,但献城投降有功,脑袋却是一定能保得住的。

穿过城门洞,眼前豁然开朗。

外城虽然也算京师,但却多居住的是一些穷苦人,并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精美壮丽的建筑。

多是些低矮破旧的平房,甚至窝棚。

青砖瓦房的四合院放在外城都能算是豪宅。

想想也是,京城里汇聚了数十万八旗子弟。

而这些八旗子弟光靠铁杆庄稼,最多也就是饿不死,想要过上好日子,都得自己想办法。

可是在这京城中,他们又能想什么办法呢?

无非也就是搜刮那些没有靠山,没有背景的穷苦汉人罢了。

在这数十万八旗子弟搜刮聚敛之下,京城中的贫富差距已然到了一种十分惊人的程度。

京师外城中的汉人能有个栖身之所,而不是无家可归,都踏马能算是八旗子弟的良心还没坏透。

街道两侧,早已被先前入城的唐军士卒戒严。

就连街道两侧的那些建筑,也是被纳入了戒严范围之内。

为了防止有人刺王杀驾,大唐这边对安保工作相当重视。

虽然外城中的百姓大多是汉人,而非八旗。

但满清在京城待了二百多年,搞不好就会有那么几个死忠冒出来行刺李奕。

这年头,想搞那么几把线膛枪进行远程狙击又不是什么难事。

是故,李奕此次入城干脆就没有安排百姓夹道欢迎,不给刺客混在人群中行刺的机会。

就连街道两旁一定范围内的建筑也是被清空,并安排了人驻守,不给刺客远程狙击的机会。

嗯,摆威风固然重要。

但和摆威风比起来,李奕还是觉得自己的小命更重要一些。

他可不想都打到京城了,结果遇刺身亡,功亏一篑。

大军浩浩荡荡的进了京城,李奕的御驾穿过外城,来到了内城外。

“王上,眼前这座城门就是正阳门,乃京师正门……”

蔡炳文开口介绍道。

李奕微微颔首,然后继续策马前行,在蔡炳文的引路下,穿过城门,走进了京师内城。

在进入内城之后,京城的建筑格局便当即大变。

映入眼帘的,已经不再是一片片低矮的窝棚土屋。

而是一座又一座园林府邸,深宅大院。

层楼叠榭,碧瓦朱檐,层台累榭,雕梁绣户层出不穷。

在内城之中,最普通的建筑,都是一座座翘脚回廊的四合院。

内城之中,才是真正的权贵居所。

而满清的八旗子弟,则大部分都居于内城之中,只有少量破落户才会迁至外城居住。

只不过,如今的内城之中,却是一片鸡飞狗跳的场景。

因为,唐军士卒正在挨家挨户的抓捕八旗子弟,准备要将他们抄家,然后送去公审劳改。

蔡炳文对眼前一幕有些心怀不忍,但他却也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只是沉默着继续为李奕带路。

穿过正阳门,眼前便是大清门。

李奕抬头看了一眼大清门上挂着的匾额,冷笑一声吩咐道。

“把那块石匾取了,重做一块吧!”

“从今往后,这里可就不是什么大清门了!”

李奕身边的一名官员闻言,当即应下。

李奕继续向前,后世的时候他曾听过一则趣闻,辛亥革命后,民国准备要将大清门给改称中华门。

负责刻字的工匠官员为了省事,便准备将大清门的石匾给翻过来,在背面刻字。

但在将石匾翻过来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想这么干的。

清代的前辈们也是同样的想法。

因为,大清门石匾的背后便是三个大字,大明门。

这下事情就有些尴尬了!

穿过大清门,很快,一行人便来到了皇城外。

面前的一座城门便是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后顺治年间改为天安门。

李奕纵马从天安门进入,继续向着紫禁城的方向行去。

很快,他便过了午门,来到了紫禁城中。

看着眼前这座朱墙黄瓦,壮美华贵,但却难掩岁月风霜气息,以及历史痕迹的紫禁城,李奕忍不住咂了咂嘴。

有些愁人。

这紫禁城都破成这样了,这让他怎么住?

不过想想也正常,这紫禁城都修好五百年了。

虽中途经历过好几次大修。

但是,却也只是大修而已。

包括明清交替的那一次,李自成确实是在西撤之前烧了紫禁城,但又没烧完。

最起码,武英殿就没烧掉。

因为满清入关之后,顺治就是在武英殿登基的。

可见李自成烧紫禁城这件事其实是有水分的。

而且,紫禁城三大殿在后世也被发现了大量的明代构件,可见满清重修紫禁城,也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重修的。

这也就说明,眼前的这座紫禁城虽历代经历了几次大修。

但从本质上来说,却依旧是一座历经了五百年风吹雨打的老房子。

不破是不可能的!

五百多年的破房子,住起来怎么可能舒服的了?

一想到自己以后要住在这么一座老房子里,李奕就浑身不自在。

但要重建一座皇宫的话,李奕又怕被人骂做劳民伤财。

所以,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片刻之后,李奕做出了决断。

不修了,他李奕才不背那劳民伤财的名声呢。

老子住圆明园去!

紫禁城是座老房子,但圆明园可不是。

他不想常住紫禁城,可以住圆明园嘛。

最多也就是召开大朝会,或是举行什么典礼的时候回紫禁城就是了。

反正紫禁城到圆明园也没多远,四十里而已。

等将来有了汽车,两者中间再修一条直达的道路,来回一趟最多半小时,耽误不了什么事。

甩甩头,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绪都给甩了出去,李奕继续往前走去。

过了午门,便是金水桥。

然后就是太和门,太和殿。

也就是所谓的朝堂所在!

皇宫御道上,背着步枪的唐军士卒保持警戒。

李奕迈步向前,登上丹陛,向着前往的太和殿走去。

嘎吱一声,太和殿的大门被推开。

一束阳光从李奕身后照射而来,照射在了太和殿中那尊金黄色的龙椅上。

在阳光的照射下,空气中的浮尘不断游动。

李奕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前方大殿正中央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眼神略显痴迷。

穿越五年,征战五年,如今的他,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他距离眼前这尊象征着九五之尊的宝座,真的就只差最后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眼前这尊龙椅其实也是明代的东西。

虽然满清在入关后,曾经重做了一张龙椅。

但在康熙年间,太和殿失火,龙椅被烧毁了。

清代的工匠们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便只能将这尊明代的老物件给稍加修补,然后重新请了回来。

嗯,属于大明皇帝的龙椅,再次摆在了紫禁城的大殿上!

说起来也是挺讽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