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始皇帝 > 第358章金融改革,金店与银行(2/2)

第358章金融改革,金店与银行(2/2)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始皇帝!

秦国家底太厚,实力太强大,根基太浑厚。

秦国打得起,输得起。

到了最后阶段,率先灭齐,还是率先灭楚国,其实没有区别差别不大。

不论是做哪一个选择题,大秦必然是胜利。

区别,也只是死亡士卒多寡,损耗的钱粮多寡而已。

弱者不论做出什么选择,都是错误的;强者不轮子如何选择,都是正确的。

若是在过去,卫缭不会在这个问题上,与秦王政争执一二,这样驳掉君王的面子,让君王面子不好看,纵然臣子是对的,可也会让君王嫉恨,穿小鞋子。

可看着秦王政,悠闲自在,慢悠悠的灭国速度;

卫缭急了,觉得有些事情,还是要着急一二,为秦王而着急,有些事情该加快速度了。小说

吕不韦听着,已经明白他的心理,不由的笑道:“子缭,你急切了!”

卫缭说道:“我是急切了,可老丞相难道不急切吗!活着的时刻,见证大秦建立无上霸业,胜过死去的时刻,空留遗憾。”

吕不韦沉默了。

他也不是无欲无求。

年轻的时刻,追求金钱,故而从商,成为一代商业巨头;到了后来,又是追求权力,辅助秦异人,成为大秦丞相,文信侯,仲父等;渐渐的放下金钱,放下权力,放下美色,可唯独放不下名声。

古人追求三不朽,他有又何尝不是追求三不朽。

“子缭,你下去做事吧吧!”

吕不韦开口道:“有些事情,会为在秦王面前多说几句话。”

卫缭欣喜道:“多谢老丞相!”

吕不韦说道:“哈哈,这是我们该做的!”

就这样,两人达成利益联盟。

这种联盟的目的,就是加快灭六国的速度。

很多事情,不能拖延下去了。

秦王政不愿意走得快,想要慢悠悠的走路,那就拖着他,加速前进。

卫缭在外,吕不韦在内,加速前进。

几天之后,未卫缭离开咸阳,带领门客北上而去。

似乎感觉不安全,秦王政直接让三千人的宫卫军,充当护卫,保护其安全。

顺着渭水东去,直接到了黄河,到了函谷关,然后继续北上,从南边到了赵国。

到赵国后,卫缭开始巡视在赵地。

赵国似乎变化了很多,可似乎又是变化不大。

这里是赵国,赵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印记之深刻,不是大秦区区几年可以抹除的。就连秦王也时常用赵国,来称呼这个曾经灭亡的国家。赵国已经灭亡了,可还是活在世人的记忆当中。

赵国这個名词,似乎比邯郸郡更加的深入人心。

为了抹除这些痕迹,秦王政陆续迁移赵国的权贵,豪商,一部分迁移到了关中,一部分迁移到了南阳,南郡,一部分迁移到了汉中,巴蜀等地,想要靠着掺沙子,不断分散的原则,将赵国的贵族变为一片散沙。

此刻,留在赵国的贵族,已经不足三层多了,还是中小贵族为主,在赵国的影响力有限,根本不足以对抗各地的秦吏。

在这里,秦王政用五年免税,恢复民生,让赵国的民众暂时恢复了元气。

赵国民众,对秦王政有了一丝感恩,可在感恩的同时,对于秦人的厌恶,仇恨还存在。

在漫长的历史上,秦国多次伐赵,多次杀戮赵人,尤其是长平之战驻足于四十万赵人被坑杀,这样的仇恨,可谓是血海深仇。很多年轻人,还记得父亲到了长平一去不复返;很多妇人还记得丈夫,到了战场上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的仇恨,刻在骨子里面。

岂是五年的免税,区区的小恩小惠,可以抹除的。

事实上,有很多的赵人逃亡在山岭当中,逃亡在荒野当中,宁可当黑户,也不愿意当秦民。

这些黑户的数量,占据赵国人口的三层之多。

对于这种情况,秦王政选择了默认。

不只是这些,还有秦吏的贪墨,还有各地赵人官吏的不法,治安的混乱等,也是加剧各种潜在的危险。还有赵人对秦法的不适应,抵制等,也是加了秦国对赵国的统治成本。

秦王政,不得不精简部分的秦律,让民众适应这一切。

有些效果,可效果不太好。

巡视赵地,走走停停,走走看看,大约是一个月后,到了邯郸城。

很多的事情,卫缭算是心中有数了。

到了邯郸之后,卫缭亲自主持,开始修路,首先是赵地的各大郡城,路面进行整修,分着不同的路段,进行整修;接着又是对太行山的一些孔道进行拓宽,拓宽其道路;

接着,就是加强对边境地区,尤其是与燕国,齐国等地区路面进行维修。

在修缮路面的过程当中,还对一些河道进行疏通,拓宽河道。

至于城墙,卫缭本来打算修缮一下,可最后放弃了。

因为没有必要,大秦赫赫武功,进攻为主,根本不需要守城,修城墙干什么。

只有弱国,只有进行防御,才修建城墙。

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卫缭亲自当着包工头,直接任命官员,几十万的民工,进行路面的修缮,对其伙食进行管理,更是发放粮票,作为工资。

粮票,也率先成为货币,进入市场流通当中。

在大秦进行徭役,修建一些大型工程是包吃包住,还是给工钱的,工钱在八钱到十钱不等;至于在吃食上,分为两顿饭,一顿为零点五斗粟米,一顿为零点三斗,每年还会发放两套麻衣。

似乎待遇还不错。

可若是真的不错,也不会有天下苦秦久矣,然后干掉大秦。

这些只是律法上的规定,可在实际的执行上,在秦吏的变通上,却是出现大问题,而且问题还很大。

每天两顿饭,一共零点八斗粟米,还是能吃饱饭的,可若是秦吏在里面偷工减料,卡扣伙食,民工是吃不饱的。

工钱为每日八钱,若是粮食价格为二十钱每石,还是不错的。

可随着粮食价格上涨,每石为五十钱,一百钱,甚至是几百钱,一千钱的时刻,这点钱币根本是糊弄人。

在这个时代,钱币永远是软通货,购买力不稳定,忽高忽低。

想要靠着钱币买下粮食,不可能。

卫缭也是看出了其中的猫腻,看出了秦吏的不可靠,担心他们克扣工钱,提升粮食价格,直接亲自来赵地当着包工头,这样的大型工程,若是没有他坐镇,一个不慎就是会成几十万人的民变。

卫缭为防止有钱买不到粮食,直接发行粮票。

只要拿着粮票,就可到府库当中,直接兑换出粮食。

在修建道路的同时,郭淮的金店也开始在赵国施展开来,不再是样子货,而是进入运行模式当中,赵人比秦人更加有冒险精神,也更加善于冒险,在理财上也是趋于激进的策略,很快的开张业务。

而且靠着在各地的存款业务,兑换业务,开始进入盈利当中。

仅仅是一个月,就是收入三万金。

后续的收入会减少很多,可也数量相对庞大。

只是在贷款业务上,郭淮选择暂时放弃。

贷款存在风险,尤其是很多资产的评估上,存在不确定性和很风险性。

在贷款的过程当中,有着太多的贪腐的可能。

虽然金店的经营上,允许亏损。

可这种亏损,本质上是让利于民,而不是某些秦吏和奸商联手吞并朝廷的财产。

秦王政最为厌恶贪墨。

因为贪墨,在洛阳城杀得人头滚滚,接着又是在咸阳杀得人头滚滚,而他有着远大的前途,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小钱,将自身陷入死境当中。

曾经他是大商人,掌控大量的钱财,到了现在反而是最不爱财的。

try{ggauto();} catch(ex){}

“拜见丞相!”

在帐篷当中,郭淮见到了卫缭。

此刻,卫缭不再是昔日儒雅而高贵的样子,而是穿着布衣,身上满是尘土,脸上也是黑了很多,似乎行走了很多的路,整个人变得不一样了。

“发生了什么事情,金店可是进展不顺利!”

卫缭问道。

“金店,进展很是顺利,最近的业务已经在盈利!”郭淮说道,“只是在运营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觉得金店,仅仅是从事存款,兑换业务,这两大业务就可以。至于贷款业务,还是剥离开来,让另一个部门进行了管理。”

卫缭听着,问道:“这是为何?难道大权在握不好吗?为何要将自身的权力,分割开来。”

郭淮说道:“丞相,权力太大了,会出现运转不灵便,还会衍生出贪腐。既当裁判,又是当选手,容易出现问题。

在我看来,金店的权力太大,要适当的对其进行权力剥离。金店负责存款业务,还有兑换业务。只要拿着存票,就可以到各郡县,各大县城当中,直接兑换金银,免去路上长途携带金银,造成的不安全事情。”

“还要成立一个部门,专门从事贷款业务。贷款业务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朝廷向民众贷款,每年可以发出一定的纸卷,作为债务人,到期之后,可以直领取一定的钱财;一个是民众向朝廷借贷,主要是民众缺钱了,向着朝廷借贷!”

“这样的借贷,应该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底层庶民的小型借贷,主要是借贷粟米为主,不需要抵押物品,到了期限的时刻,还上一定的粟米就可以,这算是实物借贷;还有一类,就是大商人,大权贵直接借贷,这是涉及大额资金借贷。这样的借贷,需要保证人,还需要抵押金。”

“权力只有分散了,才能减低贪腐,若是权力太大了,必然产生腐败!”

卫缭继续询问着,郭淮回答着。

说了很久。

最后,得到了卫缭的认可。

不久后,郭淮亲自写下三万字的奏折,递交给卫缭审阅。

卫缭审阅之后,填下自己的名字。

郭淮也是填写了名字,然后送到驿站。

驿站收到奏折后,快马加鞭,向着邯郸而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换马不换人。

大约是十五天后,奏折送到咸阳宫。

秦王政亲自翻阅着奏折,神情在变化。

郭淮,这是自己砍自己一刀子,并将一部分权力让出来。

金店,就是大秦的银行。

在如今的大秦,农耕文明为主,秦国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活动。货币兑换,金融事业,极端的不发达。可大秦毕竟是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在金店储存一百钱,也是十万五千亿前,相当于三百万金。

金融是暴利的。

让郭淮担任金店,总店长,是带有冒险意义的。

可又是不得不为。

这是打击高利贷的需要。

高利贷,加快了贫富差距,加快了土地兼并,加快了底层民众的困难。设立金店,就是为了打击高利贷,然后给底层民众的小额贷款,让他们不用饿死。

在这个小额贷款当中,根本不需要抵押物品,也不需要保证人。

朝廷会亏本,亏本就亏本。

金店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赚钱。

只要能实现打击高利贷,维护底层民众的利益,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只要实现了这个,亏本也是最大的好事情。

可现在,郭淮提出一个建议,将金店的业务进行拆分。

仔细想着,赵政觉得很有道理。

后世的银行腐败,金融腐败,极为厉害。

拆分业务,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可能依旧会有腐败,苍蝇是打不死的,贪官也是杀不死的,

贪腐就好似癌症一般,时刻在国家体内运转,可至少要压制癌细胞扩散,压制其规模,将其压制在癌症前期阶段,避免其快速进入癌症晚期。

想着这些,赵政提笔书写了起来。

在金店之外,又是设立一个部门名为银行。

金店,将从事存款业务,兑换业务;

银行,从事贷款业务和债券业务。

贷款业务,主要是朝廷借钱给商人和权贵;债券业务,主要是朝廷向底层的民众借钱。

想着债券的弊端,赵政又是加上了几条。

第一,债券,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二,只有旧的债券偿还完毕,才能进行新的债券发行;在没有还清就得债务前,不得发行新的债券。

第三,债券总额,不得超过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第四,实行无限责任制。

这是给银行的四条铁律,也是四大笼头,算是对银行的制约。

银行若是不给于制约,野蛮的发行债券,足以摧毁一个国家的信用。

债券的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欠债不还,朝廷赖账行为。

债券,本质上寅吃卯粮,今天消费明天的钱。

偶尔玩一玩,可以用来救急,可若是经常玩绝对会出问题。

旧的债务没有还清,就是借下新的债务,用旧债填补新的债务,维持运转。可一旦经济萧条,没有了接盘侠买下新的债务,旧的债务会彻底暴雷,炸死很多人。为了防止某些人无节制的借债,限制其用新的债务填补旧的债务很是重要。

借债,也有极限,不能无限制借债。

后世很多国家的债务,早就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很多国家资不抵债,已经在是国家破产了。

故而,朝廷发行国债,不能超越国库的十分之一。

如今,大秦的耕地数量为三亿五千万亩,每亩粮食产量为二点五石,在加上牛羊的数量,还有各种产品等,国民生产总值也仅仅是一千五百万金,财政收入为二百万金,比例为七比一。

而国债的数额,当不超过二十万金。

而这是极限数值。

正确的比例,应该是十万金。

最后,就是无限责任制,这一条最为重要。

银行,就应该是无限责任制。

银行,不存在破产之说,更不存在破产不还钱之说。

银行,应当以国库为抵押金,实现无限责任制。

银行不会破产,唯有一种情况银行会破产,那就是大秦亡了。

在纸张上,赵政写了很多,皆是对银行设立的要求,还有相关的建议,还有准则等等,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

重新修改之后,誊抄下来,整理好了。

感觉差不多了。

稍后,召唤来赵高,让其进行誊抄。

一式三份,一份发给郭淮,一份存在书库当中,一份当成备案。

不久之后,秦王的手书到了。

郭淮翻阅着,神情在起伏。

“秦王大才,我不赞叹其聪敏,而赞叹其仁政爱民!”看完了书信后,郭淮微微叹息,这就是秦王政。

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弊。

现在做不到,那就推后拖延,可本质上却是不改其心。

时刻想着,让民众过上好日子。

“小康社会,大同梦想,真的能实现吗?”郭淮微微叹息,不想其他了。而是想着,在秦王真的这些命令上,对金店和银行进行重组改造,对其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秦王的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莫过于此。

想着这些,开始召集着人手,开始搭建银行的班子。

未来的银行,他不会去接管,可大致的框架需要确定,还要让丞相选择出适合的人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