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始皇帝 > 第356章读书改变命运(1/2)

第356章读书改变命运(1/2)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始皇帝!

人人平等,不可能,也不现实。

然而,却可以实现表面的平等,形式的平等,,虚假的平等。

在乡校当中,所有学生皆是穿着布衣,纵然是贵族也是如此,王侯的儿子也是如此,从衣服上看不出高低贵贱,

乡校,并不华丽,反而是极为简陋。

主要是大秦没有钱。

建设一个乡校花不了多少钱,可建设几千个却是要花很多的钱,能节省就节省,没有必要花费在学校建设上。

与其花费在面子上,还不如让孩童吃点好的,多长身体。

进入学校,出现了广阔的校园广场,在四周种植着一些大树,在前方有着五间房子。

房子是土坯墙,用着茅草当着屋顶,在墙壁上挂着黑板,前方是讲台,上面放着粉笔,在下方是桌子椅子,可以坐下五十多人。

教室,大而广阔,而简朴。

扶苏进入教室,心神在忐忑。

此刻,零零散散的,陆续有学生到来,在后面还空着一些座位。

老师是年轻男子,身躯似乎瘦弱,唯有眼睛显得很是精神,看着众人到齐后,开口说道:“大王仁慈,乃是千古明君,欲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弊,故而创立义务教育。何为义务教育,就是强制孩童读书,读书与服徭役,缴纳赋税,服兵役等,皆是强制的,若是有不从,轻则是罚款,重则是坐牢!”

“义务教育分为五年,分别为语文、数学、历史、地利、农业、军事、律法等七门课程,不求有多高深,只求有所涉猎。等到五年后,会组织考试,若是成绩优秀的,可直接进入洛阳学宫,师范大学、咸阳军校等大学。”

“大学是免费的!”

“你们看墙上写着什么……”

说着,老师指向墙壁上,墙壁上写着一行字。

多生孩童看着,微微摇头,不识字。

扶苏倒是看懂了。

老师继续道:“这几个字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面的几個字是,读书改变命运!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是王侯将相吗?不是!他们的祖先,有的只是黔首,有的是马夫,有的是奴隶,有的是流氓,他们出生卑贱,却是丝毫不气馁,他们知道一个道理,努力能改变命运。”

“出生卑贱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经历几代,几十代的努力,他们从奴隶变为平民,变为士,不变为大夫,乃至是王侯。而今大秦的那些王侯,那些不是祖先好几代努力奋斗而来。”

“现在有一条捷径,那就是读书。读书无法一步登天,读书无法一下子成为大夫,成为王侯,这不可能,却是能让你们从黔首成为士。你们这一代努力,儿子那一代再努力,孙子再努力,孙子的儿子继续努力,孙子的孙子继续努力,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就能成为大夫,成为卿。”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昔日,在学校当中老师给他灌输着鸡汤。可现在,赵雷成为老师,却是给学生,灌输着鸡汤。

“你们可知之!”

“我等知之!”

众人齐声道。

“从现在开始,你们排座位,以高低排座位,个子低在前方,个子高在后方!”老师说道:“在乡校要遵守规矩,忠君爱国,尊敬老师。不服从老师管教的,轻则是罚站,重则是打左手心,再重就是鞭子打,棍子打你伱们的父母!”

“子不教,父之过,儿子不听话,就要打你们的父母。”

说完后,老师安排着学生,安排着座位,然后宣布课堂纪律。

戒尺放在桌子上,取出课本,在黑板上写下几行字,说道:“我念课文,你们跟着念。”

“知道了!”

众人齐声道。

“天地君亲师,我是大秦人,大秦是我的根本,我爱大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建设小康社会!”老师在上面念着,下面的学生在念着。

老师念一句,学生念一句。

今天,老师不教育其他,只是让学生背诵这几句话,然后拿出石笔,石板,在上面写着。

一次记住不住,那就多记几次。

一次写不好,那就多写几次。

学习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多写,多背诵。

写的多了,就是可以。

扶苏写了三次后,觉得差不多了。

扶苏打开书包,开始看着六韬。

老师只是看了几眼,就是没有理会。

在完成每天的学业后,可以自己安排时间。

根据秦律,权贵家的孩童也必须要上乡校,这些上课的孩童有些是大夫的儿子,是将军的儿子,是侯爷的儿子。尽管很多孩童,都穿着相同的布衣,看似差别不大,可事实上差别还是很大的。

穷人家的孩子,吃不饱肚子,往往是又黑又瘦矮;

那些权贵家的孩子,往往是又白又胖又高。

对于那些权贵家的孩子,还是要适当的照顾一二。

那些权贵家的孩子,因为从小有着老师教导,在起点上超越很多黔首的孩子。很多黔首的孩子还是文盲,还不识字,可去权贵的孩子已经初步的识字,已经翻阅一些经文。

彼此起点不一样,效果也大一样。

那些黔首家的孩童,纵然是起点低,也要教导其好好读书写字。

每个乡校老师,教导一批学生,学生的数量百人,上午为五十,下午为五十,要求相应的升学率。若是升学率不及格,老师会受到惩罚;可相应的若是升学率高,老师会受到奖励,乃至是升职。

当然了,老师也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减少差学生的数量,提升好学生的数量,从而提升升学率。

差学生,更是要好好教,提升其水平。

有愚笨的学生,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教育学生,无非三个手段,一个奖励,一个耐心,一个严惩。

用着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使上智之人努力学习;耐心的教导每个学生,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即便是下愚之人,朽木也要教会。

若是还教不会,那就戒尺教育,皮鞭教育。

时间流逝着,到了中午,正是肚子饿的时刻。

乡校当中,开饭了。

中午的早餐,极为简单,就是窝窝头和稀米饭,量大管饱。

至于口味上,只能是一般般。

窝窝头,用着小麦粉,黄豆粉和菜叶子为主材料,制作而成。

穷人孩童看着窝窝头,立刻上前吃起来,吃的很是欢快。

送孩子上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中午这一顿窝窝头。

这是免费的午餐。

穷人斤斤计较,不是穷人小气,而是穷人真的穷。孩童到了乡校上学,吃着窝窝头,能为家里节省一些粮食。可权贵和富人的孩子看着窝窝头,只是吃了几口,就是吃不下去了。

从吃饭的饮食上,彼此划开阶层。

窝窝可以尽情的吃,可不能浪费,不能带走。

扶苏上前,也是吃着我窝窝头。

只是吃了一个半,喝下半碗的稀米饭,扶苏就不吃了。

此刻,已经到了下学时间。

孩童们陆续离去,开始回家。

有的三五一群,不需要家长接送。

孩童的家,距离乡校就是在十里范围当中,不会太远,来回皆是方便节省时间。

扶苏也是走出学校,走了一段距离后,上了马车。

马车在前进,四周的护卫守护接送回家中。

终于,回到王宫当中。

“拜见父亲!”

到了王宫当中,扶苏率先去拜见父王。

此刻,秦王政正在批阅着奏折。

try{ggauto();} catch(ex){}

扶苏就站立在那里。

等到奏折批阅完毕,赵政问道:“第一天上学,感觉如何?”

扶苏说道:“感觉不怎么样。学校教背诵,教写字,可这些孩儿皆是学过,感觉到了学校当中,都是浪费时间。接着,上军操,结果孩童们乱糟糟的,在休息的时刻,我与他们玩不到一块去。”

“中午的时刻,吃着窝窝头,感觉味道一般般,味道很差……”

说着今天上学的经历,说着今年遇到的事情。

赵政询问着,扶苏在回答着。

渐渐的,赵政有了一些答案。

赵政说道:“扶苏呀,觉得上学读书,有用吗?”

扶苏说道:“怎么没有用!读书可以让人明智!”

赵政又是问道:“读书,能让人升官发财吗?”

扶苏说道:“孔子读书多,也没有当大官;颜回更是一生贫穷,也没有发财。倒是子贡发大财了,可这与他读书无关。很多读书人,其实都是穷人!”

赵政说道:“不错,你倒是明白人。读书不能升官,不能发财,可读书人无用吗?还真的有用,想要办成大事情,就要靠读书人。寡人为秦王,寡人任用的臣子,一方面是父亲留给我的,一方面是我选拔出来的。”

“当君王,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选对人,让适合的人去干适合的事情。”

“扶苏呀,若是让你在王宫当中读书,你又是能结识几个人;可到了乡学求学,再过几年,到了洛阳学宫学习。在上学期间,读书是其次的,关键是结交朋友,从你的这些同学当中,选择一些贤才,成为骨肋之臣。”

“寡人给你推荐的一些贤才,还有宗室的一些成员,他们会成为你的太子班底,是你的根基所在,是你掌控大秦的根本所在。”

“对于你而言,读书是其次,结交朋友,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借助学校,在里面拉拢人才,培养心腹,建立自己的班底,经历十多年大秦普及义务教育,在很多地区设立乡校,又是建立洛阳学宫、咸阳军校、师范学校等三个大学。”

“洛阳学宫,培养官吏;咸阳军校,培养中低层军官;师范学校,培养老师。这三个大学,皆是为了培养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工具。而你要做的,就是从三个大学当中,选择适合的工具!”

“孩儿明白了!”

扶苏眼睛一亮,立刻说道。

“扶苏呀,到了学校多交朋友!”赵政说道。

扶苏点头。

又是说了一些事情后,扶苏告辞离去。

赵政站起来,寻找着一些档案。

终于找到了相关的数据。

到了现在,大秦分为小学,大学两级教育。

在经历五年义务教育后,其中优秀的人才,直接上大学。

没有所谓的初中,高中,因为大秦不需要。

或者说,大秦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只能搞半天的义务教育。

同样大学,也只是洛阳学宫,师范大学,咸阳军校三个大学而言,三个大学已经足以满足人才需要了。

即便是如此,为了教育每年花费十万金,占据大秦财政的百分之十。

唯有足够多的人才,才能加强对六国的控制。

而足够的人才,这也是反腐的根本所在。

干掉一个官员,立刻有三个当替补,这才是他敢于在赵地,在洛阳,咸阳等地,大范围清理贪官。

次日,扶苏继续去上学。

乡校的生活,枯燥而无味,却又是在改变着一个个孩童的命运。

有的孩童上午上学,有的孩童下午上学,在学校学习三个小时,剩下的半天时间,就是回家帮助父母干活。

至于孩童全天学习,没有必要。

劳动教育,也很重要。

课本教育是第一教育,劳动教育是第二教育,一个读书人读书后,鄙视着劳动,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败。

当然了,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大秦的财力,底层民众的财力,支撑不起孩童全天上学。

一旬十天,七天上学,三天为休息时间。

每天上三节课,每个课程为四十五分钟,节奏而有序。

至于快乐教育,爱的教育,素质教育等,根本不存在,大秦也没有。

一边讲道理,一边棍棒教育,棍棒教育下,出不好学生,却能出了听话的学生。

简单而粗暴,却是治理了一次刺头,很多嚣张的孩子也是安生起来。

在教学当中,一个老师教育一百多学生,还要讲述六门课程,所幸科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难度不大,可以胜任。

在乡校中,扶苏在适应着学习情况,在与其他学生交流着,渐渐的有了一些感情。

在求得父亲允许后,扶苏更是到了一些学生家中做客,带着一些小礼品。

行走在这些同学家中,感受着他们家的房屋,食物,还有衣服等等,扶苏体会到了贫穷的含义是什么。曾经,他也在农家住过一段时间,可那个农家是公士,看似生活比较辛苦,可已经凌驾在多数的家庭之上,算是中等偏上。

可很多同学的家庭,处在极端穷苦当中,家中的有五口人,很多耕地不到二十亩,根本不够一家吃食,需要当佃农为大户当佣耕,才能维持生计。

可也只是维持生计而已。

一旦遭遇徭役,或是打仗,家中又是陷入困苦当中,还需要借外债。

还有的家庭,家中的父亲死了,母亲只能是改嫁他人,然后两个破碎的家庭凝聚在一起,彼此矛盾不小。

可能就是一口吃食,一些衣裳,就是争吵起来。

在闲暇之余,扶苏也是邀请着同学们,到了吃肆当中聚餐,食物就是米粥肉糜,还有一些水果。

在同学们眼中,这位同学扶苏也只是权贵之家,父亲是一个五大夫,根本不知其太子的身份。

只有乡校的老师赵雷,知道扶苏的身份,也是选择沉默。

而看似松散的乡校附近,也是有诸多的护卫保护,防止着太子出事。

而在太子扶苏,在乡校上学的时刻,卫缭开始了修路,修城墙。

作为右丞相,仅仅是划水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业绩。

随着大一统的进行,赵国和韩国的灭亡,在这两个国家进行修路,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过去的时刻,为了各地民众的集结,为了快速的调动军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国每年要进行大量的徭役,让民众修着道路,让道路变得平坦,能让辎重车快速的前进。

很多主要的河道,为了运输军队,还要拓宽河道,修建码头。

还要修建一些短程的运河,这样可以快速的运输粮食,运输军队。

这些在秦国境内,做的很好。

可在赵国,韩国等却是做的很不好。

很多道路,都是站着一米高的草,早就淹没了原来的道路;很多大道也是坑坑洼洼,道路崎岖不平;在一些主要的河道上,经常出现运输受阻。

秦国在灭赵的时刻,往往是因为道路不变,好几次粮食运输不过去,还断粮好几天。

在灭亡赵国后,卫缭就是想着在赵国大搞基建,大修赵国的道路河道水渠,可秦王政考虑到赵国连年大战,民众困乏,家中没有多余的粮食,很多地方还需要大秦运输粮食进行赈济,只能放弃修路。

可现在,赵国修生养息,已经有四年多了。

赵国的民众多幸福,这谈不上。

可也该折腾一下民众,搞基建业务了。

于是,卫缭到了大殿上,说着自己的计划,向秦王政请命,要前往赵地,亲自坐镇指挥,亲自去修路。

赵政说道:“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