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始皇帝 > 第349章魏王的决心(2/2)

第349章魏王的决心(2/2)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始皇帝!

这些年来,赵政在有意,或是无意的情况下,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首先,赏赐底层士卒食邑,给予他们优惠,恩惠普及到了底层的士卒。

看似给予军方一些好处,可从根本上却是削弱了军功贵族的基本盘,削弱了其势力。

在过去,底层的士兵只是认得亲近的将领,至于高高在上的秦王,距离他们太远了。

将领有着巨大的权力,可以鼓动底层的士卒造反。

可现在,给予底层士卒食邑,进行垂直管理。将领对士卒的影响,在不断削弱,君王对士卒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君王对军权的把控在加强,将领渡军权的把控在减少。

其次,军队就是近亲繁殖,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军队当中,很多都是夫子关系,亲戚关系,或是同村,或是同乡的关系,形成相对封闭的利益集团,外来人想要插进去很困难。

可赵政在设立洛阳学宫后,学宫当中的学生进入军方,不断掺沙子。

导致了军队的成分在变化,从过去单纯的“乡党派”,扩大为“乡党派”和“学宫派”共存的局面。

最后,册封列侯,也是分裂了军方。

在过去,军方呈现着一超多强的局面,一些军方巨头对军队影响力巨大,到了一言九鼎的地步,其影响力甚至超越秦王。秦昭王为何要弄死白起,就是因为白起在军方影响力太大,到了不得不杀的局面。

可随着军功制的改革,列侯的增加,彼此谁也不服气谁,再也难以出现白起那样的人物。

在一些列连环手段下,赵政对军队的控制不断强大,超越历代的秦王。

然而,即便对军队控制加强。

可军队,还是有自己的意志。

尤其是那些高级将领,更是在不断的试探,用着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韩王之死,就是军方的试探。

军功贵族,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当中,在试探他这位秦王。

似乎在说,大王呀,爵位尊贵,非大功不能轻易赏赐,若是外戚,公族之类,可以适当给予优惠。可那些投降的臣子,那些投降的君王,想要爵位,还是免了吧!

对册封投降君王为侯爵,还有册封郭开为廉侯,很是不满意。

“罢了,不想这些了,至少韩国灭亡了!”

赵政看着地图,却是笑着,没有理会军方的小脾气。

只要能打仗,只要不是犯下底线上的错误,他是会容忍某些将领傲娇的行为。

看着地图,在地图上又是少了一个国家。

此刻,只剩下魏国、燕国、楚国、齐国等四个国家了。

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魏国。

此刻的魏国,已经不是李悝、吴起时代的魏国了,而是不断削弱后的魏国。

此刻的魏国,只剩下大梁城附近的十几各城池,领土不到三百里,人口仅仅是二百万多万,军队也只是十几万出头。

正好趁着机会,前去灭亡魏国。

赵政说道:“赵高!”

赵高上前道:“臣在!”

赵政说道:“我念你写!”

赵高说道:“大王稍后!”

赵高取出诏书,用着镇石压住。

毛笔蘸上墨水,说道:“大王,可以了!”

赵政说道:“宜将剩勇追穷寇,熊文,成嬌,王贲等,你们三人要再接再厉,灭亡魏国。不久后,将有十万大军,前去增援你们。”

赵高书写着,写好诏书,递给秦王。

秦王政确定后,直接盖下大印。

不久后,使者拿着诏书,在护卫的护送下,向着前线而去。

灭韩之战刚刚结束,灭魏之战就要开始了。

只能说韩国太弱了,导致赵政有些自信心膨胀,觉得计划有些保守了,可以适当的大胆一些,果断的出击,前去灭掉魏国。

似乎心情很是高兴,赵政暂时放下奏折,不再批阅奏折。

而是看着地图,分析着接下来的灭魏之战。

在兵力上,在士气上,在器械上,在后勤补给上,秦军都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飞龙骑脸皱怎么可能输掉。

不断的对比,不断的分析,还是找不倒一丝失败的可能。

似乎心情有些高兴,到了后花园当中,随意闲逛。

此刻,太子扶苏在读书。

其他几個公子,也在读书。

老师颇为严格。

这几个学生战战兢兢。

赵政远远看着这一幕,不由的发笑。

只是远远看着,觉得颇为有趣。

到了一个树荫下,端坐在那里,打开商君书仔细翻阅。

商君书,已经翻阅了好几次。

可每次阅读,都是有不一样的感觉。

许久之后,课程结束了。

孩子们下课了,看到父亲在那里,立刻上前道:“拜见父王!”

赵政说道:“今天的课程如何!”

扶苏上前道:“还可以!”

赵政说道:“那寡人要考一下你们……”

看着在场的几个萝卜头,直接考核儿女们。

没有什么复杂的,就是背课文。

大道理说了也是白说,唯有背课文是真实的。

一个接着一个上,一个接着一个背课文。

课文背的好的,赏赐桃子;课文背的不好的,赏赐红枣。

儿女们看着父亲,一个个神情当中有畏惧,还有好奇,更多是想要表现自己,在父亲那里留下好印象。

片刻之后,众孩童皆是散去。

只剩下了扶苏。

扶苏好奇道:“父亲最近可是高兴?”

赵政笑道:“寡人很是高兴,只因为韩国已经灭亡,祖宗的伟业就要实现,大秦就要进入巅峰时刻。”

扶苏上前道:“恭喜父亲,贺喜父亲。父亲将成就无上的霸业!”

赵政听着,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可还是故作淡定道:“大秦能有今天,这是历代祖先努力的结果。寡人只是在历代祖先努力的基础上,走好最后一步而已。扶苏呀,切记不能急躁,不能骄傲!”

“为君王,当胜不骄败不馁,遇到大事情要有静气,若是心浮躁,可能有大祸。”

“人站在山顶的时刻,最危险,因为向前一步,就是跌落万丈悬崖;大秦站在了巅峰的时刻,也是最为危险,一个不慎就是社稷覆灭。”

扶苏说道:“孩儿明白!”

“那寡人要考一下你!”赵政说道:“有一个秦国公子,驾着马车外出游玩,可就在这时,一个黔首跪在地上,请求贵人为其主持公道。试问这个秦国公子会如何选择。第一,直接说可以询问有司去告状,这与我无关,驾着马车离去。”

“第二,这位公子直接搀扶黔首,进入马车中,带着黔首前去主持公道。”

“第三,直接抽打黔首,驾着马车离去!”

“扶苏,你怎么看?”

扶苏听着,说道:“我会选择第二个。作为秦国的公子,遇到民众的冤屈,岂能舍弃,应该前去帮助。”

赵政说道:“大秦自然有法度,猫儿抓老鼠,狗看门,牛耕地,驴当坐骑,这样秩序井然,才有规矩可言。可伱现在,却是让狗抓老鼠,猫儿去看门,这是乱了大秦的秩序。”

扶苏说道:“父亲说的有道理,可这样的事情,岂能交给其他人,孩儿不放心。”

赵政说道:“难道,大秦的法度不要了!”

扶苏说道:“父亲说的有道理,可孩儿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赵政赞赏道:“记住,在大秦谁都可以讲道理,可唯有秦王不讲道理。诸多的臣子,有的说着法家道理,有的说着墨家的道理,有的说着儒家的道理,可这些道理,皆是臣子该想的道理。”

try{ggauto();} catch(ex){}

“只有你是秦太子,未来是秦王,这些道理,听听就可以,不要当真。”

“记住,你的道理,凌驾在臣子的道理之上。”

扶苏说道:“孩儿知道了!”

赵政神情又是严厉起来:“还要你要记住,当发现一个黔首有冤情的时刻,必然有无数的黔首有冤情。仅仅是处理这个黔首的案件,这是不够的,还要处理其他人的案件,要学会打扫屋子。”

扶苏说道:“孩儿明白!”

赵政说道:“扶苏呀,大秦已经灭亡赵国,韩国,不久后又是要灭亡魏国。

等到魏国灭亡后,楚国也是坚持不了多久了!扶苏呀,你母亲是楚人,你身上有着一半楚人的血脉,你觉得当如何?”

扶苏说道:“老师说了,自从周天子东迁到了洛阳开始,天下就是陷入混战当中,就是杀戮不断,民不聊生。为了维持战争花费,更是向民众征收着较高的赋税,民众苦不堪言。”

“而今,大秦灭六国,天下再无干戈,这是好事情。”

“孩儿,首先是秦太子,其次才是秦人,最后才想到身上一半的楚人血脉。”

赵政点头。

扶苏的缺点很多,尤其是性格绵软,对于臣子过于仁慈。

这不是好事情。

所幸,在大是大非上,扶苏还是有坚持的。

赵政问道:“若是灭亡楚国后,你打算如何治理楚国?”

扶苏沉默了,许久后说道:“孩儿不知道!”

赵政说大:“治理新的领土,无非是两个模式,一个是齐国模式,一个鲁国模式。殷商为东夷的一支,周朝对东方的监控不足,在武王去世后,东夷各族就联合三监、武庚发动了叛乱。”小说

“叛乱爆发后,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召公负责管理宗周大后方,周公负责征伐东方。经过了三年的艰苦战争,“三监之乱”被平定。可东夷族和商朝残余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他们随时可以进行反扑。”

“面对这样的局面,周公做了诸多的措施。第一,在洛阳修建洛邑,作为东都。在此驻扎殷八师,威慑各国。第二,又是册封王族子第,前往各个要地,加强对东地的控制。第三,安抚商朝遗民,分封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

“覆灭殷商,擒杀纣王,不是战争的结束,只是开始。秦灭六国,不是战争的结束,也只是开始。昔日之周朝,与今日之秦国,何其的相似。”

扶苏沉默了,看似强大的秦国也是内有外患。

赵政又是说道:“齐国因俗而治,鲁国变俗革礼,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未来。齐国重视渔盐之利,鲁国重义而轻利。齐国文化兼容并蓄,鲁国文化以礼为尊。鲁国的人才基本都是儒者,而齐国的人才就丰富多彩了,有军事家、政治家、说客、方术士,甚至鸡鸣狗盗之徒。齐国人才济济,历代以来都是大国强国;可鲁国儒生众多,可鲁国一直是小国,弱国。”

“似乎齐国是成功的,鲁国是失败的。可等到田氏代齐的时刻,却是有没有一个忠臣出来效忠……齐国真的成功吗?”

扶苏说道:“孩儿不知!”

赵政说道:“扶苏呀,你仔细想想吧!”

说着,告辞而去。

使者出发,到了前线。

宣读着诏书。

熊文、成嬌、王贲等接下诏书,神情闪过激动之色。

只是稍微整顿了一下,派遣三万的秦军,驻扎着新郑,将其改名为颍川郡。

稍微整顿着,王贲就是带领十万大军,包围大梁城,

本来繁华的大梁城,在一夜的变得风声鹤唳。

无数的商人,纷纷的逃离而去。

只有在和平时期,大梁才会是商业中心,可随着战争,很多人进入跑路当中。

秦军也不拦截,反而主动让开。

用秦王的话说,这些人都是一个大韭菜,杀掉了多可惜,不断培养着,每隔一段时间就是割一茬,这多好的买卖呀,这是可持续发展。

秦军仅仅有十万多,而大梁城也是有十几万军队,军队数量还在秦国之上,却是裹足不前,畏惧不敢出。

若是野战输掉了,损失太多的兵力,那时守城有没有兵力。

魏国,只能败亡了。

诸多的守城器械,开始搬运到了城墙上;诸多的铠甲,器械等,也是纷纷散发给其他的士卒。不仅有男丁参战,还有老人,妇人,孩童等,也是负责运输着作战物资,支援着城墙上的战斗。

局势,紧张起来。

整个大梁城,很快变为巨大的堡垒。

王贲骑着战马,在大梁城外行走着,不断的视察在防御情况。

可越是检查,越是脸色愁云惨淡。

魏国在建国初期,就是处在四战之地,大梁城更是在平原之上,处在河网密集的地方,这样在太平时代,固然有利于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可在战争时期,却是不利于防御。

魏国也看到这样的不足,加大对城防的讲述,这里渐渐的变为坚固的城池,堪称是铜墙铁壁。

大梁城,可不好打呀!

王贲问道:“大梁城的城防设施,这是谁建立的!”

军吏说道:“这是信陵君建立的。秦军多次攻打大梁城,都是不克,就连武安君攻击大梁城也是不克,最后退去。”

王贲说道:“做好长期围困大梁城的准备,至少围困一年多!”

战争之法,攻城为次,围城为上。

战场上,若是一些城池,防御设备不足,城墙上的士卒守城经验匮乏,武器不足。攻城的军队,可以借助敌人立足不稳,以快打快,靠着猛打猛冲,撕裂敌人的阵型,攻破城池。

可若是遇到城池高大,城墙的上的士卒战斗经验丰富,弓弩充足,粮食充足,滚木礌石足够,这样的城池很难打的。

可能死掉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人万人,也未必能攻下城池。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围城。

围困城池,半年度,一年多,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饿的城内的粮食耗尽。

等到城内粮食耗尽的时刻,就是攻破大梁城的时刻。

城墙上,魏王高高在上,看着城外的秦军。

神情上淡定,可手臂却是在发抖,在畏惧着。

魏王问道:“粮草可充足?”

将军道:“粮草充足,府库当中的粮草,足以支撑两年之久。在两年内,不用担心粮草问题!”

魏王问道:“秦军,这是打算长期围困。若是长期围困,秦军可能坚持住?”

将军说道:“不能!长期围困下去,秦军士卒会疲惫,会厌战。粮食损耗更是众多,秦军最多围困大梁城一年,一年后必然撤离而去!”

魏王说:“韩国已经灭亡,韩王已经死去,又是轮到我魏国了,寡人不甘心。秦人想要战斗,那就血战到底吧!”

“寡人没有退路。”

魏王,骨子里带着傲气,更是带着对秦人的愤怒。

那时,他还不是魏王,而是魏太子,前往秦国为人质。

在那里,遭遇了秦人的羞辱,简直是不堪回忆。

而现在,秦军又是来了,要灭魏国的社稷。

魏王在恐惧的同时,还有一阵阵愤怒。

秦人欺人太甚。

他决定血战到底。

宁可战死在大梁城,也不愿意被秦人捉拿,被关押到咸阳城,好似猴子一般被戏弄,成为秦王炫耀功绩的小丑。

咚咚咚!

就在这时,伴随着战鼓响动,秦人军队出动,化为一个个小型的方阵,各种器械进入准备当中,士卒在前进着,向大梁城发起了第一次试探性攻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