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菟丝花女配(快穿) > 第54章 换亲三合一

第54章 换亲三合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菟丝花女配(快穿)!

正月初九,  回门日。

宋母按照惯例给了一包糖、十个鸡蛋,在乡下算不错的回门礼了。

阮柔想了想,将红糖扣下,  与其给阮家,  还不是给自己留着补身子。

宋元修难得从书本里抽出,陪着一道回去。

与上次大女儿回门一般,阮母依旧翘首以待,在她想来,  宋家的回门礼总该比铁家要强。

然而,终究让她失望了,看见篮子里的十个鸡蛋,  阮母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脸整个拉下来,  显得刻薄而无情。

好在阮柔也不打算跟阮家经营什么亲情,屁股下的凳子还没坐热,  就借着宋元修的名字回去。

“元修还要读书,我们就先回去了。”阮柔边说边起身,拉着还没反应过来的男人飞快离开。

出门之际,却又恰巧遇上不知为何也回来了的大娘,手里还拎着一个小包裹,  鼓鼓囊囊。

“二妹,你怎么这就回去了?”大娘奇怪问。

阮柔还是那套说辞,  说完赶忙溜了。

看着离去的背影,大娘颇为无奈,  在铁家,她是特意找了妹妹回门的理由,为此还偷偷拿了一只野鸡回来,  当然,她不是白拿,而是为了让阮母给她做鞋子。

屋内的阮母正在和阮父抱怨,“这个女儿算是白养了,回门就带十个鸡蛋,像话吗。那宋家也是,抠成这样娶什么媳妇……”

阮父一如既往沉默的听着,他在家一向这样,年轻时候听爹娘的,年纪大了媳妇管家,又开始听媳妇的,活得跟个木头人似的,如果说有什么在意的,就只有几岁的小儿子。

阮母说了会,自个都觉得无趣,悻悻闭了嘴。

二女儿刚走,转眼大女儿就回来,还提着大包小包,顿时喜笑颜开。

“大娘,这是带什么好东西回来了。”

因着高兴,声音也格外响亮,大娘吓了一跳,忙小步上前,关了门才敢抱怨,“娘,你小声点。”

“闺女回来孝敬我高兴,怎么就要小声点了。”咕哝完又凑上来看包裹里是什么。

一扒拉,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只干巴巴的兔子,农家处理山上野味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烟熏火烤外加太阳晒,熏晒得越干,能保存的时间也就越长。

等再往下一看,阮母顿时不明白了,“这怎么还有一双鞋呢。”

闻言,阮父也看了过来,同样好奇。

大娘闹的个红脸,讷讷解释,“先前给勇子哥的那双鞋做的急,如今脱线了,家里线不够,我回来正好借点线补补。”

阮母哪里不晓得她的意思,当即没好气道:“什么做的急,别不是你手艺不行,以前我就常说,姑娘家在娘家不能偷懒,否则去了夫家也是被人嫌弃的命。”

“你要不乐意,我就回去了。”大娘被指责顿时也不高兴,假装拎着东西要回去。

阮母连忙拦住,“你这丫头,说你几句都说不得了,罢了,你好好歇着,我来做,保管上午就给你做的又快又好。”

有肉在前面吊着,阮母丝毫没有不乐意,反而积极的很,当即就拿了针线笸箩出来忙活。

大娘这才坐下,好生歇息,寻了三娘平安说些日常。

阮母手下穿针引线,一开始动作还有些生疏,及至后来,动作飞快,几乎看不见残影。

不知怎的,她突然想起了方才离去的二女儿。

这几年很多事情她都已不大做,大女儿性子有几分娇,她也能忍了,却是无论如何也看这个二女儿不顺眼,便多差使她。

隔了多少年,那道士的话还在眼前,婆婆的呵斥责骂似乎未曾过去。

其实真论起来,这个二女儿与她的际遇是最像的,可惜,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不过,她能顶着阮家的压力将三个闺女养大,也算对得起她们,如今人嫁出去,宋家总归不赖,以后过得好不好,她也不去操这个闲心。

思绪翻飞间,一只鞋好了,她换鞋的功夫,有心教导大女儿几句。

“以后你也是别人家的媳妇,针线活少不了,怎么都要练起来,你没有婆婆,好也不好,有不会的回家来问我也行。”想了想她补充,“还是三个月一只鸡。”

大娘应了。

阮母又小声问,“去从军的事儿可有信了,在什么时候?”

“秋天,还早呢。”

“那你抓紧怀个孩子,这男人啊,心里有你也是一时的,有了孩子就不一了,自己的骨血,他总得寄钱回来。”

“嗯。”大娘摸摸自己的肚子,成婚两个月,她还没有消息,算起来是得抓紧。

鞋做好也到了中午,按理,女儿回门,中午这一顿是要一起吃顿饭的,可二妹早就走了,阮母显然没做饭的心思,大娘并不催,收起鞋匆匆回去了。

另一厢,出了阮家,阮柔送来牵着宋元修袖子的手。

“没事吧。”

宋元修知道她以前在阮家的待遇,并不奇怪,只是劝道:“你和娘家可以不怎么来往,面子上过得去就行。”

阮柔点头表示知道,一般人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便是就此断了关系也没什么。

可一来宋家族内名声一向不差,未免有被人人说嘴鼓动儿媳不认亲爹娘的嫌疑,二来,宋元修有考取功名之心,不说孝顺岳家,起码不能太过疏远。

同在村中,前后不过两刻钟的时间,人就回来,宋家其他几房看在眼里,心中顿时有了计较。

宋元修并未回房,而是找了宋父,商量县试赶考的事宜。

县试的时间在二月初八,满打满算不过一个月。

人但凡出门,第一要考虑的就是银子。

宋家早已凑齐,足足十五两银子,包括请秀才作保的费用、来回的路费和伙食费。

如今要商量的是何日出门,以及宋家谁去送考。

宋父自然是要去的,但他到底年纪大了,宋大哥也做要去,宋母想了想,没让,大儿子太憨直,怕到了县里转不开。

她心中默念,几个孩子都不是奸猾的,矮个里挑高个,也就老三稍微机灵点。

“老三,你跟着一起去送小六,凡事多留意。”

宋老三没料自己能得到这个差事,虽说没好处,可跟着去县里见见世面也是好的,当即喜滋滋答应。

“娘,我一定照顾好小六。”

山路难走,从吴山镇到县里要有大半天的路程,几人商量和镇上的读书人一路,互相也有个照应。

初六正式开考,总得提前几天到,于是最后出发的时间定在二月初三,留两日功夫休整精神,正好参加考试

除此外,待过了十五,宋元修计划去镇上一趟,一为感谢书院的帮助,二则打听些县试的消息。

这次请来作保的秀才,以及另外四个联保的学子,都是书院那边帮忙联系的,其中,尤其得感谢龚夫子,宋母感念,准备了不少好东西预备到时候一起带回去。。

时间定下来,阮柔立即察觉到了一股紧迫感。

她先前从宋二嫂那里借了不少碎布头,年关里无事可做,便一直待在屋里做荷包,到正月十五,已经做了二十个,便跟宋元修提了十六和他一起去镇上的事。

宋元修想想同意了,“我在学院要多待一阵时间,你是先回来,还是等我一起?”

“我自个回吧。”镇上连个熟悉的人都无,还不如早点回来。

“嗯。”

或许是考期临近,宋元修晚上看书的时间越发晚了,有时阮柔睡一觉醒来,依旧看见那人在书桌前伏案的背影。

农家一般晚上不怎么点灯,天黑自然就该睡觉,何必费那个钱。

可读书不行,白日苦短,为着宋元修晚上读书,家中每旬都要去镇上买一批蜡烛,往常都会节省着用,近些日子,蜡烛肉眼可见的减少,估计都撑不到去赶考的时候。

将买蜡烛列入明日的清单上,阮柔翻个身继续睡去,希望“明目”的属性能有点用处,别年纪轻轻就熬坏了眼睛。

翌日,两人起的很早,没等家里的早饭,便出发去镇上。

而去镇上用双脚走怎么也得一个半时辰,这会有正事自然不行,故而还得往前面走一段路,去隔壁村搭乘牛车。

隔壁村名为牛头村,因背靠一座形状酷似牛头的大山而得名,不似吴山村以种地为主,牛山村因为土质不行,打猎跑商的居多,这赶牛车来回接送镇上和附近几个村子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走了两刻钟时间,天光已然大亮,终于赶到牛车所在。

赶牛车的是一位中年大汉,他们称呼一句孙大叔,上了牛车,见再等不到人,孙大叔便赶着牛车继续往镇上。

牛车的脚程就快了,不过半个时辰,两人就到了镇口。

牛车是不进镇的,否则还得额外交一笔费用,故而孙大叔只是在镇口等待,若回去也想搭乘牛车,提前说一声,巳时末回来就行。

到了镇上,阮柔与宋元修也得分开,信雅书院在镇子东边,是整个祁山镇唯一的一所正规书院,另有三俩小私塾,都是些老童生筹谋生计,又进不去书院,开了叫几个小童读书识字,顺便赚些束脩,若有心科举,最多私塾读上两年就得转到书院去。

书院并不大,拢共五位夫子,教三四十学生,这些学生又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依次分为,可以参加科举、有意科举学问尚可、有意科举学问欠缺,以及不准备参加科举的学子们。

最后一类大多是商户家的子弟,虽然不能参加科举,可该学的还得教,只是要求不那么高,他们也是书院束脩的大头,多少也能补贴些甲乙丙三班中一些家境不丰的学子。

书院的院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老秀才,自十几年前创建这间书院后,陆续教出了两位秀才,其中一个去外地谋生去了,一个则同样回到书院教习学生,顺带准备继续参加乡试。

当下读书人地位崇高,若能考中一个童生,再开个小私塾,起码能混个温饱。若能得秀才功名,一家老小的生计都不必发愁,且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举人,就可以走动谋一个小官职,就此脱离普通人的行列。

先前教导宋元修的龚夫子便是从信雅书院考出来的,如今带着一家四口住在书院,吃喝不愁,也攒了小幅身家,只是为了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依旧过得节俭。

龚夫子惜才,兼之对信雅书院有一份舐犊之情,见着宋元修这个有几分读书天分的学生便较为关注,纵是戴孝在家,也时常书信往来,这才叫宋元修的功课没有落下太多。

宋元修进入书院,感受到一股久违的激动,那是深植入身体里的记忆,在这里他从七岁住到十三,每日与同窗们一起读书练字、诵读诗书,直至守孝,才改为每两月回来一次请教夫子,而今,他又回来了。

手中拎着送给龚夫子的谢礼,他熟门熟路来到位于西边的小屋,这里是书院夫子以及学子生活的地方,与东边的教室只隔了一座假山。

书院前阵子已经开学,龚夫子自然不在家,宋元修将礼物放下,又回了几句师娘的问题,这才往东边去。

龚夫子如今教乙班的学生,并不参加这次的科举,故而并不太着急,见着往日的学生,他布置功课让人好生读书,方才出来将人带到隔壁的书房。

“元修,你回来了。”龚夫子很是高兴,“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可有什么不懂的。”

见夫子第一时间关心自己的功课,宋元修又是感动又是无奈。

“见过夫子,有些问题不大懂,还要麻烦夫子指点。”

“呵呵,”龚夫子抚着自己的一小撮胡须,他年纪不大,面相又嫩,一开始当夫子压根镇不住学生,还是后来听别人意见留了胡子,显出几分沧桑感,才好了许多,故而十分宝贝。

宋元修将这两个月积攒的疑难点一一问出,能解答的龚夫子都解答了,还有一些他也并不好下定论,只给了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问一答间,一个时辰很快过去,龚夫子见学生久没声音,奇怪道,“没了?”

宋元修道:“暂时就这些了。”

龚夫子闻言十分欣喜,“你这水平,我看秀才有几分把握,甲班老院长正在将县试的一些情况,你要不要回书院继续读几日,能多学一点儿是一点儿。”

这又是宋元修没想到的,原先他只准备跟几位同窗交流一番,毕竟已经断了几年的束脩,上门讨教已是厚颜,如今有此意外之喜,自是应下不提。

阮柔那边同样十分顺利,进了绣坊,将二十个荷包卖了,得了八十文,又自掏了一些买了两块整布料,打算给宋元修做一双袜子。

她也有些无奈,做荷包倒是顺手,可也没听说谁考试能带几个荷包进去的,那不擎等着被人怀疑有问题嘛,故而还是得从正常的衣着下手,鞋和衣裳是肯定来不及,只能从袜子和鞋垫这样的小物件儿下手。

先前用的布料是从宋二嫂处借的,如今自然得还,花十文钱包了一小包碎步,阮柔此行最大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纵使兜里的银子缩水,阮柔依旧舍得给自己买了两个大肉包子,几口功夫吃完。

红糖家里还有,便又买了些桂圆红枣,金贵物暂时别想,只能用这些补补身子。

思及屋里的蜡烛,她又去杂货铺买了十支,另买了些糕点,好容易来一趟镇上,总不好什么都不给家里带。

一遭下来,别说赚钱,倒是倒贴进去不少到。

堪堪赶着巳时末,阮柔回到牛车所在位置,却惊奇发现宋元修已经在了,她有些奇怪,两人来的路上说好,他恐怕得晚上才回。

宋元修难掩喜色,迫不及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龚夫子让我进学堂再跟着甲班读几日。”

“那敢情好,”阮柔听了也为他高兴,可随即想起了自己刚买的布料,本来准备慢慢做的,可现在,恐怕得连夜赶工。

一路晃晃悠悠回了吴山村,宋父宋母得知亦是欢喜,一个说要补上一份束脩,不能白占书院便宜,一个说要准备衣服干粮,自去忙活不提。

阮柔将糕点给了宋母安排,又将碎布头分了一半给宋二嫂,远比她当初借的多,其他东西则一股脑带回房间,不叫人看见是什么,就不会头多少不满。

趁着屋外几人说话功夫,她忙做起袜子。

袜子做起来简单的很,只是想要有带属性的却很难,她又想出一招,那就是拆了重新做,第一次、第二次直至第十二次,方才试验出来一个属性。

“记忆+2”,阮柔顿时明白了,这可是个好属性,若说科举越往上越难,那么越往下反而考的越简单,尤其童生试,也不是没有靠着死记硬背考下来的。

她将袜子妥善放在一旁,想着待会一定要让宋元修带上,趁着在书院读书的机会物尽其用。

袜子做好,又纳了几双鞋垫,这倒是不用一直拆,总归遇到有属性的就挑出来。

一连做了二十双,方才得了两双鞋有属性的,一双是“悟性+1”,还有一双是“智力+2”,她搞不懂有什么区别,总归知道是好东西就成,不行轮换着来。

东西做好,阮柔看看身上的喜服,因着保管仔细,如今依旧是崭新的模样,只有她看过的文字显示出了不同。

“幸运+1”。

她还记得,这件衣服刚做出来的属性是“幸运+2”,可能她借这衣服做了好些东西,消磨了这份属性。

一开始她做三个荷包能出一个有属性的,到了后来,几乎十个里面才能出一个,等唯一的一点幸运完了,也不知做多少份才能出一个。

“唉。”原本她能凭借这门收益帮助宋元修好好读书考功名,如今才知道没那么简单。

如此,已出的几件属性物件就得愈发珍惜,她将衣服脱下,决定以后做无用的东西就不穿这件衣服了。

其实除了在自己屋子里做做小东西,也没旁的用处,总不能平白无故穿喜服出去。

她再出去时,外面已经商量好了,厨房里已经开始忙活起来,准备明天给宋元修准备的吃食。

一般宋元修去书院,七日书院半日放半天假,他会趁机回来看看家里,以及带下一个七日的粮食以及换洗衣物。

只是县试近在眼前,显然没那么多时间耽误,故而说定到时候家里给他送粮食和换洗衣物过去,不用他来回跑。

书院里学子的吃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如宋元修这般,自己带粮食过去,带什么样的粮食就得吃什么样的,还有一种则是直接交钱,学院提供伙食,同样有固定的餐标,只是后者显然都是不缺钱的,常常出手很是大方。

晚饭的功夫,宋父宋母依旧笑个没停,就是宋婆子也开口让他好好读书,不必担心家里,宋元修一一应了。

看着桌旁围绕一圈的人,上至祖母爹娘,下至妻子兄嫂,下至一群侄子,他顿时充满了干劲。

阮柔原以为这就完了,却不料,等到晚饭结束各自散了,五房却陆续有人上门。

先是宋父宋母,惯常说了些鼓励的话语,最后硬是塞了二两的银子。

阮柔和宋元修自是连连推辞,说自己手中有钱,奈何没用,宋母振振有词道:“知道你们有钱,可读书费钱,多少都不够,元修你不必省着,该买的买,该用的用,咱家也不差这点儿。”

话说的大气,奈何荷包大气不起来,宋元修默默接下,将爹娘的心意记在心间。

宋父宋母前脚走,宋婆子后脚就跟了进来。

阮柔进门好些天,跟这位祖母还不甚熟悉,宋元修却是极其熟悉的,亲热的唤过祖母,瞧模样比宋父宋母还要亲近些。

不出所料,宋婆子同样是来送钱的,出手甚为阔绰,给了一枚十两的银锭。

老人存点钱不容易,两人哪里敢接,又是一番推拒。

宋婆子就幽幽看着他们,“怎么,你爹娘的能拿,我这个祖母的就不能拿了。”

这话说的两人都不自在起来,好像他们厚此薄彼了一般,可明明他们是好意。

宋婆子见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行了,就拿着吧,正是用钱的时候。这钱都是你爹和几个叔伯孝敬的,我拿着也没什么用处,先紧着你也没什么。你若是考中了,多多帮衬你几个叔伯和兄弟,也就够了。”

宋婆子主要为着送银子,话说完就要走。

等人走后,属于五房的小屋子终于迎来安静。

看着手中十二两银子,阮柔忍不住感慨,果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话还是有道理的,宋家随随便便就拿出了十二两,还不算赶考预留的十五两,搁在村中其他人家,十两都不一定掏得出来。

不过,也能想得通,宋家人丁兴茂,田地里的活自家人干完,农忙还能出去给别人帮忙挣点银钱,非农忙时节也不闲着,四处找活干。

可以说,是大家的勤劳肯干造就了宋家,也造就了读书进考的宋元修。

瞧着对方愣愣的模样,阮柔一只手在他面前挥了挥,“元修,想什么呢。”

宋元修回神,只目光依旧有些呆,“祖母和爹娘都抱了这么大希望,我想,如果考不中,他们一定会很失望。”

阮柔恍然,想来是给的压力太大了,不拘是书院,还是宋家人,都很希望宋元修能一举得中。

虽然她也希望,可到底不是能强求的,遂安慰道:“科举本就说不定的事,第一次能考中的才多少,你还年轻,去涨个经验,以后还有机会的。”

“家里压力很大。”宋元修低低回了句。

其实这份压力很久就有了,他这两年虽然省了束脩的钱,可笔墨纸砚样样少不了,偶尔去镇上也有得有应酬,钱如流水一般花出去,却见不得回报,谁都得着急。

只是以前,周围都是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他无处诉说这份心事,只得努力努力再努力,方才对得起这份回报。如今,有了妻子,虽然两人成婚没多久,可天然的,就有了一层亲近感,很多话当着别人面说不出口的,对着妻子也能诉说几分,幸运的是,对方也能体谅他。

“家里希望你考中才是正常的,但凡家里有读书人的,肯定都这么想。”阮柔诚恳道,随即话风一转,“可这不代表,你若是没考中就有错了。”

宋元修登时抬头看她,眼睛亮闪闪,不见方才的失落。

“做生意还有赚有亏的,若是谁家供个读书人都能考中秀才、举人、当大官,那这大官不得满街跑啊。”

宋元修成功被逗笑了。

阮柔见状也笑弯了眉眼,“这就对了,你不要收那么紧,该学的学,该休息的休息,才能更好去参加考试,否则,还没上考场就病倒了,那才叫亏得慌呢。”

宋元修点头,“我知道了,只是,该努力的还得努力。”

“那当然,”阮柔取出自己今日买的蜡烛,“正好,你明日带几支去学院,想来够你看到县试了。”

宋元修失笑,同时心中微暖。

以前他有了银子也只会买些读书有关的,至于自己和其他东西,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全靠宋母处处料理妥当,如今么,有个妻子确实很不错的样子。

他有心叮嘱几句,“家中几个嫂子都不是难缠的,你平日里干活不要偷懒,就不会有问题。只大嫂看公中钱财看得比较严,二嫂则是看自己小家比较严,你稍注意些就是。”

阮柔饶有兴味的听着,原以为是个书呆子,没想到还有几分观察力。

“三嫂娘家条件不好,平常对上大嫂二嫂有些气虚,尽量不要在她面前提嫁妆之类的。”

阮柔无奈摊手,“总不会比我嫁妆还差了吧。”

宋元修摇头,细细为她解释,“不一样的,明面上你的聘礼只有二百文,便是什么都不带来,旁人也不好说什么。可三嫂当初是照着五两银子的嫁妆给的,娘当时只有一个要求,价值一两的银簪子起码要带回来,结果,只带了一身衣服过来。”

阮柔了然,心道宋母果真是待她极好的了。

“不过三嫂干活勤快,娘对她很满意。”归根究底,嫁妆聘礼都不是姑娘家自己能做主的,三娘聘礼没能带回来,到底是亲家不对,没道理把气撒在儿媳妇身上。

“至于四嫂,”说到这里,他有些为难,似乎很难去形容。

阮柔补充了一句,“柔弱?”

“对,”宋元修还有些不好意思,“四嫂是隔壁村李家的姑娘,生来体弱,李家千娇百宠,好不容易养到这么大,也是看咱们家条件不错才愿意将女儿嫁过来的。”

阮柔问道,“那她的嫁妆?”

“陪了一亩地。”

阮柔吃惊,乡下也有疼女儿的,给银子都不稀奇,可愿意给田地的,绝对世间少有。

“聘礼给了五两,李家又添了二三两,买下一亩地陪嫁。如今那亩地全由四哥自己种,得来的粮食全卖出去,是四房的私房。”

阮柔细细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的好一年能产两百斤粮食,差不多值一两银子,这可就着实了不得了。

按她如今绣荷包算,一个去掉成本差不多赚两三文钱,得绣四百个荷包才有这么多钱,而实际上还有家里的活计,一个人压根绣不到这么多。

见她面上毫不遮掩的羡慕,宋元修补充了句,“不过四嫂每个月都得喝药,一亩地的收成,差不多全喝药了。”

身体不见有重疾,却常年体虚,显然是富贵病,只能精心养着。

如此,李家能看上宋家不奇怪,可宋母怎么看中这样的儿媳。

“四哥坚持要娶,娘耐不过。”似是看出她的疑虑,宋元修再次压低声音,“为此,四哥至今还在家中多干活呢,就是当时把娘气狠了。”

虽是小小农家,可里头的学问门道一样不少,阮柔一一记下,以后相处也得多注意。

她又有些忍不住好奇,“那你说,兄嫂会怎么看你我?”

宋元修没觉得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对,反而认真想了想,“我肯定是一个会花钱的读书人,至于你,应该是一个娘家靠不住,不过为人还不错的吧。”

阮柔顿时笑了,“你这是夸我呢。”

“嗯,”宋元修道,“你做的很好,我读书兄嫂们其实有些怨言,大多传不到我耳边,你却要多受点委屈,若是我这次能考中。”

接下来的话他没有再说,若能考中自不必多说,若考不中,反显得这话滑稽。

“我下午给你赶了两双鞋垫和一双袜子,”阮柔没有再继续话题,将东西一起递过去,“你穿上试试,有什么不合适的,现在还来得及改。”

宋元修依言穿上,走上两步,道,“很好。”

“那行,你明日就穿新的去吧。”阮柔叮嘱。

宋元修道了声好,便转过头去继续收拾书本,明日去书院要带好些书,还有笔墨纸砚。

之后,屋内再未来人,两人也没有再说话,各自低头忙自己的事。

阮柔惦记的还是赚钱,即使宋元修四月考中童生,也还是缺钱,且宋家给的花起来到底不爽利,但凡多花在自己身上点儿就担心被别人说道,故而,还是花自己赚来的钱好。

可是,该如何赚钱呢,在阮家几个月她都没想明白,到了宋家依旧没办法。

制香明显行不通,即使不走经商的路子,匠人身份也不好听,宋家肯定不能答应。

女子能做的活无非这么几样,最后也就想出来一个女红。

阮柔如今针黹女红的手艺是不错,可真显露出来那也得露馅,故而需另辟蹊径。

她得了系统的所谓属性加成,自然要好好用上,成功的几率不高,可也正因为如此,才不会太过引人怀疑。

想来想去,阮柔决定以后专做屏风,且先单做求子和贺寿两种,无它,这两样都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屏风,且不论是求子、还是求健康长寿,多少都信几分冥冥之中,如此才有利于她浑水摸鱼。

有了主意,这一晚,两人皆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日,宋元修要去书院,且还带着一堆东西,自己显然是搬不动的,只能有宋大哥帮忙一起送人。

阮柔惦记着昨天的主意,又去镇上绣坊买了些布料和各色针线,当天就在院子里绣了起来。

她表现出来的手艺并不十分好,相反,看起来有点普通,总之只能说过得去。

她第一幅绣的是松鹤延年图,松鹤一起入画,意为长久,象征着健康长寿,阮柔只希望,这神奇的属性能再显现一次,能不能打开市场就看它了。

正月十五一过,地里的活计就要开始动起来,宋家的男人们纷纷下地,女眷们也没闲着。

开春捉家禽,宋大嫂领头,去村中一户人家买了两只猪崽、三十只鸡崽。

鸡不好养,三十只能活二十就不错宋家人口多,一年下来走亲访礼,二十只鸡勉强够用,若死的多,还得再去买。

鸡和猪崽交由家里的孩子喂食,大人们继续忙着开垦后院的菜地。

也不知是见她瘦小的缘故,宋母并不安排她做重活累活,这点其他人倒也能理解,当然,做饭、洗衣、扫地,其他活阮柔一样没少干。

在阮家挨饿受冻,即使她躲懒不干活,依旧瘦巴巴的,来到宋家一段时间,不缺吃不缺喝,肉眼可见她的身量长高了一截阮柔又是高兴又是着急。

高兴是还能长,不至于当个小矮子,急则是急衣服,眼看原先的旧衣服显小一圈,马上穿不下了,她又不好直接用宋母给的钱买衣服,如此宋家其他人不都知道宋母给钱了嘛,没得让宋母里外不是人。

紧赶慢赶,在正月三十,阮柔终于将屏风赶出来。

幸运的是,屏风完工后果真多了一个“健康+2”的标识。

这期间,宋家已经往镇上送过一回粮食,得知宋元修一切皆好。

几个赶考的约好二月初三一起出发去镇上,书院便给甲班的学子放假,回来修整几日。

阮柔早早出门将屏风送去镇上卖了,得了二百文,还不刨除原先的材料钱。

除去屏风,她还赶制了一双新布鞋,同样是为着宋元修准备的,鞋子几经拆卸,方才得了一个保暖的效果,阮柔自己试穿了发现竟是暖和全身的,与先前她来宋家煮的第一碗粥效果类似,只是更持久了些。

虽近二月,可有时候春分刮起来亦是格外的寒冷,想来,有了这一双鞋,宋元修不至于再着凉。

一切妥当,她在镇上吃了碗面,才慢悠悠去牛车处等待。

下午的牛车不是先前那位孙大叔,而是距离更远的蒙山村,来往镇上正好经过吴山村,只是并不是天天都有,而是隔上五日才来回一趟。

刚刚申时,远远就瞧见了宋元修的身影。

“二娘,你怎么在这儿。”显然没得到消息的宋元修很是吃惊。

“我来卖女红,顺便买点儿东西。”她扬了扬手中篮子,里面是一套全新的布料。

她依旧没舍得给自己买衣服,只想着下次再来镇上,就一定得买了,冬日穿的衣服多还不显眼,等换了春衫,露在人前才尴尬。

事实上,宋母早将一切看在眼里,只是没有理由专为一个儿媳添置新衣,可若家中四个儿媳都来一身,花费未免太大,且小辈做了,长辈要不要做,都是问题,遂只当做没看见。

两人一道回去,阮柔叽叽喳喳说着些家里的事,什么猪仔很能吃,鸡活了二十多只大家都很高兴之类的闲话,又有意无意提及了地理的粮食种下,也不知来年能收获多少斤粮食,又要交多少田税。

本以为宋元修不怎么知情,却见其异常兴奋,“甲班学的果然很不一样,上次夫子问我没能答出来,后来我问过大哥,才知道平均一亩地产一百五到两百斤粮食,田税三成,大概能留下不到一百来斤。我才知道,种地那么辛苦,收成却那么低,难怪要将农排在第二位。”

这便说的是士农工商四民,虽则都是良民,可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没了商人和匠人还能活,可没了粮食,却多的是饿殍,轻则民不聊生,重则危害社稷,故而才有此排次。

见此,阮柔心道书院果然还是有点东西的,遂悄悄歇了指点的心思。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50331.cc文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50331.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